<p class="ql-block"><b> 老家“二”、“七”逢集。所以,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就是我们这里所谓的“年集”了。过去的日子里,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在这两天采买过年需要的大小物品,还不忘美其名曰“买年”!</b></p><p class="ql-block"><b> 其实,春节的讲究,对于老妈他们这一辈的人来说,交了腊月便开始了。一进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嘱咐孩子们,“小心点儿,腊月到了,可千万不能摔坏东西了。”我们看着大人们那严肃的脸,心里自然也多了几分肃穆。</b></p><p class="ql-block"><b> 可是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过了腊月二十二,赶完了年集,才算是真正有了年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一般到了这时候,村子里那昏黄的路灯才会亮起,孩子们也如约定好了似的,三五成群地聚在路灯下放起刚买的鞭炮。也就从这时候开始,鞭炮声就这样陆陆续续,不再停歇了。</b></p><p class="ql-block"><b>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们这里是要打扫房间的。每每这时,老妈总会在头上裹块毛巾,拿根竹竿绑上笤帚,开始把房顶的角角落落都清扫一遍,脸上带着的是无比的虔诚与庄重。若是有时候她忙得顾不上打扫,她还会边卖东西边向顾客抱怨:你看看,你看看。忙得连房子都顾不上打扫。但是,无论如何,她也要在过年之前补上这一场劳动,仿佛这是春节必备的仪式。</b></p><p class="ql-block"><b> 腊月二十八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按老家的风俗,大约要在这一天准备上供的“菜”。上供,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供品自然也是有讲究的:鸡必须是特别手法“别”过的,鱼要是鲤鱼,肉则需肥瘦兼有的方块形……所以,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要“过油”,上供的鸡、鱼油锅里炸一炸,面糊裹着肉丝油锅里过一过……这边油锅里的香味还没闻够,那边的大锅里肉香却已溢来……我们这些“馋猫”早就按捺不住,围着锅台不知转了多少圈。第一锅酥肉终于出锅了,却得先拿到里屋供上一供,之后出锅的才能轮得上我们。等肉一出锅,妈总要挑起一个大个的微笑着递给我,馋了许久的我自然也不会客气了……于是乎,这一天的下午,孩子们往往就不用再吃饭了。前几年,老妈仍和以前一样捞起一块肉,那样慈祥的微笑着递给我。可我,拍了拍自己的大腹便便,没接肉,先笑了起来。妈只好尴尬地缩回手,眼睛里却分明闪过一丝诧异和那么一点点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如今,转眼间又近春节。妻说,等腊月二十七带着孩子们回趟老家赶赶年集吧?我忽地一愣,已经记不清多少年没赶过年集了,但那些存留在心里的画面,却一幅幅涌上心头!停了一会儿,我才应到:先问问老妈,不知家里还能不能成集。</b></p><p class="ql-block"><b> 走出家门,我不禁有些恍惚:或许无论过去多少年,那些盼年的故事还会有人记得。然而,那些故事里的人呢?他们又到了哪里?</b></p><p class="ql-block"><b> 耳边有风吹过,我又不禁哑然:那些故事里的人呀,早就把自己活成了故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