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570.为何要警惕新骗局?</b></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现在给大家讲两个身边出现的新骗局,中老年朋友们尤其要提高警惕哦!</p><p class="ql-block"><b> 骗局一:换上熟人的头像和昵称进行作骗</b></p><p class="ql-block"> 有个朋友正在外面旅游的时候,收到微信好友的消息向自已借钱,没有犹豫就借给了他,后来才发现“这个朋友”并不是自己的朋友,自己被骗了。其实不法分子会换上和你朋友一模一样的头像和昵称,以紧急情况为由诱导你转账,如果你没有亲自和对方电话确认,很可能把自己的血汗钱送给别人了。建议中老年朋友们,首先不要轻易和陌生人为好友,其次给已经添加的好友都加上“备注名”和“标签”,这样对方无论怎么改名,都只会显示你备注的名字,最后涉及大笔金钱交易的情况,务必和对方确认。</p><p class="ql-block"><b> 骗局二:“私人”客服要求二次实名认证</b></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在微信上都遇到过“私人”客服,他们会发这样的消息:“由于您的微信支付账号尚未进行实名认证,即将冻结账户,请点击下面链接重新认证”,或者是“由于系统故障,您刚刚在某网站的订单不成功,我们将全额退款,请添加官方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诈骗分子在冒充客服人员时,无论是头像还是官方语都弄得“有模有样”,目的就是让你点击它,设好的链接圈套,然后输入相关的信息和密码,盗取个人资料和钱财。所以大家要牢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b> 一、</b>首次开通微信支付时,微信支付依据国家法规定和监管要求,对每个人进行实名认证,但绝不会要求二次实名认证。</p><p class="ql-block"><b> 二、</b>微信支付会使用官方公众号为大家服务,不会用个人微信账号服务。</p><p class="ql-block"><b> 三、</b>万一不小心点开了链接,千万不要填写个人信息,要及时告知自已的亲朋好友,防止木马病毒扩散;然后冻结自已的账户和网银等。</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对于这些骗局,大家一定要有防范意识,千万不要轻易上当受骗哦。</p><p class="ql-block"><b> 骗局三:伪造“停车罚单”,诱导用户扫码转账到个人帐户</b></p><p class="ql-block"> 不少车主都碰到过这种情况,爱车停在路边被贴“罚单”了,可是罚单上让扫二维码缴费。扫码后是骗子的个人账户,一旦转账钱就会进入骗子腰包。所以收到罚单一定要仔细甄别,看清楚罚单的抬头是否为交警官方账号,而非个人账号。转账时付款页面显示的收款方应该是官方交警账号,而印制了付款二维码的“交通罚单”。交警人员只会在现场值勤时,当面送达驾驶人,而不会直接贴在车窗上。</p><p class="ql-block"><b> 骗局四:诱导消息者拍“付款码页面”或发送“数字密码”</b></p><p class="ql-block"> 有些商家会以“添加好友有更多优惠”等理由,把你添加为好友,然后申称只需要发送“付款页面”,或者发送“付款数字密码”就可以消费,不去现场这种话千万不要相信。首先当你对微信“付款码页面”,进行截屏时会弹出安全提示“无法抓取屏幕截屏图”,而且“付款码”也会随之失效,所以想通过截图“付款码”,来刷走你的钱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商家让你点击“付款页面”的“点击可查看付款码数字”,微信也会提醒你现场支付,不要把数字发送给他人,好果你执意把“付款码数字”告诉对方那就惨了。“付款码数字”一旦泄露出去,诈骗分子能随意扫走你的钱,所以“付款码”是绝不能给别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附1:速看,骗术翻新!巳有170多人中招!坏人专盯咱中老年人!</b></p><p class="ql-block"><b> </b>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收藏品诈骗案”进行公开审理,此案中被告人专门找“中老年藏家”作为目标,盯上了他们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儿收藏品,号称能把“藏品”卖出天价,同时又可以拿出合同资质,让人真假难辩。</p><p class="ql-block"> 程先生讲述有一个业务员打来电话,说他们公司搞“藏品”拍卖,问老人有没有邮票粮票这些老物件。程先生呢正好有一本“上海世博会邮册”想卖出去,就向业务员咨询,业务员让他把“邮册”拿过去,让公司鉴定一下,约定好时间以后呢,程先生就带着“邮册”上他们么司了。</p><p class="ql-block"> 这家公司位于一个写字楼的顶层,装修豪华,里面陈列着许多收藏品,这些细节呢都让程先生感觉到么司十分正规。接下来就有专人负责接待程先生,对他的“邮册”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说“邮册”能值100多万。然后他们又让摄影师把“邮册”整本都拍成了照片,说这个照片可以做巡展,或者是在网上巡展。</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呢程先生本以为事情过去了,没想到他再一次接到了业务员的电话,业务员告诉他有人看中了他的邮票,而且出价非常高。业务员还说让程先生可以提前办理一个交易资格证,因为双方要想交易,这个证书是必须要办理的。程先生想既然国家有这个规定那就办了吧,这样对方划走了他5000块钱,让他等消息。</p><p class="ql-block"> 过了半个月还没有等到任何消息的程先生,发现业务员和经理的电话都打不通了,进而发现公司巳经关了,门上还贴着“派出所”的告示。后来警方抓获了这“涉案么司”中的30名犯罪嫌疑人。警方指控这个公司在一年时间里骗取了170余名被害人,共计426万多元,其中多数被害人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朋友们,生活中咱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上当受骗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附2:紧急提醒!微信“亲属卡”成最新诈骗利器,已有多人中招!</b></p><p class="ql-block"> 微信亲属卡是微信里自带的代付功能,微信用户可在微信里赠送“亲属卡”给父母子女作消费使用。比如子女送了你一张“亲属卡”,他们可以把额度控制在0.1~3000元之间,每月自动延续,这样当你使用“亲属卡”消费的时候,会自动从你子女的支付账户中扣除。怎样设置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打开微信→“我”→“支付”,选择“钱包”,然后点击“亲属卡”→“赠送”,大家看每个人都可以把“亲属卡”,赠送给父亲1张,母亲1张,子女2张。比如选择赠送给子女,然后从列表里找到你要赠送的人,接着就可以设置每月消费的上限,也就是对方每个月通过这张“亲属卡”最多可以花掉你账户这么多钱。然后点击“赠送”就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亲属卡”只支持大部分日常消费,不支持转账和理财使用。</p><p class="ql-block"> “亲属卡”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父母付款更简单,享受网络支付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呢,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能直接掌握孩子零花钱的去向,因为每笔消费发卡的人都能收到通知。</p><p class="ql-block"> 不过最近陆续出现了好几例微信“亲属卡”的犯罪案件,骗了很多朋友的养老钱。骗子会在微信上“包装”自己,让受骗人觉得他们完全不差钱,当时机成熟后他们会送一张“亲属卡”给受骗人,然后给受骗人发信息,索要同等金额的“亲属卡”或转账金额。理由通常是我想给家人发亲属卡,不小心错发给你了,现在亲人在外面等着结账,非常着急,帮我退回来吧,或者是骗你亲属卡需要互相赠送相同额度才能激活,而事实是骗子微信余额里面根本就没有钱,而且绑定的银行卡也是一张空卡,无法完成支付。而你赠送给他的“亲属卡”呢,却会被立刻花光。</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一定要警惕啊!千万不要随便把“亲属卡”赠送给陌生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