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之梅骨兰心

神舟一号

作者:程济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摘要:李方膺在笔歌墨舞之间,總是不經意流淌着自家的情思:一幅成功的梅花蘭花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span></p> 李方膺的女儿说他父亲有两个朋友,一是袁枚,二是梅花。在李方膺心中,梅花性最高洁,与他个性相同並引为知己。这一点,从他常钤“平生知己”之印章可以得证。研究方膺的人,知道他常以梅花来发泄内心的失意:“此幅春梅另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 ,直气横行翰墨端。”这就是方膺内心直接表白。他的至交,袁枚对李方膺所畫梅花極为欣赏:称其“于古法未有”,能“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而郑板桥评价更高:“方膺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袁枚也好、郑板桥也好,对方膺的梅画评价十分精到,不约而同的道出了方膺梅画的真魂、精神、梅性。 李方膺為何獨将梅花引为知己,細細品來,自有他的道理。据说他接任滁州知府时,一到任没会见一个人,而是先打听欧阳修手植梅花的所在地。当得知在醉翁亭,便急忙前往并在梅树前铺下毡毯,纳头就拜。“庭前老千是吾师”。识者谓李公为自家写生,晴江微笑而已。其實此舉,演的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過拜梅,向滁州的鄉紳富豪打打招呼,自己並不流俗,希望地方在意、免得沒趣。 這就是“为自家写生”之真諦,它道破李方膺画梅的心态和内蕴。“我是无田常乞米,借园终日卖梅花”,他卖的画也是以梅花居多,也想借此把他玉洁冰清的情操遍示朋友、百姓。 李方膺在笔歌墨舞之间,總是不經意流淌着自家的情思。因而,一幅成功的梅花也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他的很多作品生怕寫實不盡,還得在畫上題詩、“附”诗,而且附的大多是自己的詩, 故而使得詩畫結合的作品更加出神入化,成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梅花是文人常画且經久不衰的传统题材,早已脍炙人口。古代宫廷画家画它,近当代专业画家画它,民间画师画它,党政军工农兵学商业余画家也画它,但是,還是文人士大夫画者尤众。夸张点说,梅花既成就了画坛精英,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发展。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既开始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便成了一种风气。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到了明清,画梅者更是举不胜举,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畫家們為什麼都酷愛画梅,主要是梅花表现了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氣節。而这一点,与文人的气息则是相通的。然而,这梅花看似易画,但画好画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必须要有画梅人的品格,就是人称之为“梅骨”的气質,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文人骨气,是灵魂的骨头。一个人必先有灵魂,然后才可能有骨气。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然而,岁月的流逝,泥沙俱下的商業浪潮,生活节奏的快速和社会生活的压力,文人的骨气已在渐渐的褪去,這也是為什麼當今難以出真正大師的主要原因。  畫以人贵”畫品与人品是否相统一,这是一个有著争论的話题。清人松年说得好:“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经典的美術作品都是与其人品的修养、文化积淀融为一体的。美術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向和人格旨趣,反映出的是人品、人心、人格、人性。有人认为因人而轻其畫,从艺术角度来看,藝術本身的价值被贬抑了,可能是一件憾事。但书畫为君子之艺,欣赏者观畫时必然想到作者的为人,要他们将这两者截然分开,是难以办到的。 古往今来,有骨气的伟人、文人举不胜数:“安能摧眉折腰视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人们倾慕李太白不畏权贵,追求自我的豪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綻放出自苦寒的梅花香真。这“香”就是梅花的一身傲气:愈寒愈香,愈寒愈韧!可是,有些藝術家難有李方膺那样的情操,敢将梅花引以知己,在浊流翻起时,能洁身自好、能经霜凌雪,特别是近当代的一些文人尤其如此。当然,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文艺最大的局限,就是文人从形成的那天起,就很难脱离政治家而存在。自然地,便有了韩信那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名言。这句名言,让多少文人绕过了骨头这道灵魂的障碍,从此不管遭遇怎样的羞辱都有了借口,哪怕是胯下之辱又算得了什么。他们甚至为,只有那些为了事业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的人,才是最顽强的、最能造成大势的人。然而有所不知,这些人当中,成为韩信的少,成了阿Q的居多。 <p class="ql-block">李方膺地方任官三十年,深知官场黑暗,便弃官学画。他想通过作画表達自己做官時未能實施的為民謀利的政治抱負,改用另一種形式繼續对下层百姓的关怀和同情,使劳苦大众分享到温暖的和风。這一點,他在《题画梅》诗中也有表白:</p><p class="ql-block">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p><p class="ql-block">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p><p class="ql-block">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诗中所述天风便是暖风、和风。這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充分体现。</p> 李方膺除梅、竹外,画得较多的还有墨兰。他一般用焦墨画叶,水墨画花。他笔下的墨兰多为纵横交织、随风飘舞的乱叶疏花,特别是那些倒兰、侧兰,凸显出生命的节律和快感。李方膺画兰主要來自徐渭和石涛的影响,他在借鑒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構思、並得技藝有所創新。他于乾隆十六年九月画的一幅《墨兰图》是石涛《幽兰图》的仿作。两图虽同为一笔兰手法,但表现出美的形态不盡相同。石涛的一笔兰线条细润,直而微曲,前端略略翘起,表现出一种袅娜灵秀的阴柔美,體現主人幽然自赏的情绪;李方膺的一笔兰則是刚劲老辣,行笔有張有馳、抑揚顿挫,整簇兰草俯垂姿态,翘首盛放,表现了生命在受到某种摧毀后的不屈和挣扎,借此表現出自己剛正不阿、不屈不撓,不落塵俗,出污不染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形成,體現在他作官時,能做到潔身自好,不唯上、不唯官、不唯本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當時的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與梅、竹、菊被譽為中国传统四君子。然而,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又有所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因此,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氣質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自我表露的又一重要途径,自然便成了諸如李方膺等高雅文化代表人士的象徵。 李方膺禀性率直,這種性格如梅花亦如蘭花。 父亲说他“性憨不宜官”,但李方膺不以為然。他“奋志为官”,图的是濟世济民。他初任山东乐安知县時,正值乐安遭遇水灾,他毅然启用存粮为粥,赈济百姓,并募民增筑曲堤,以防后患。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李方膺轉任山东兰山知县。对豪强吞并田产等舊案,力主翻案,使冤抑昭雪。考慮兰山地勢洼下,多水患,方膺順民愿,親自督率夫役,开浚沟浍,使民眾蒙利、受到百姓愛戴。次年,李方膺因反对河东总督王士俊开垦安山湖旁涸出之地,被劾“阻挠开垦”,受诬下狱。对此,百姓哗然,出現了:‘公为民故获罪’,擬视狱,不得入,则担钱贝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可見李方膺一身正气、得到民眾的真心拥戴。乾隆即位后,李方膺平反复职,调往安徽。此后,他以乞养父母为名,家居十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李方膺出任安徽潜山知县。后权署滁州知州。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在合肥知县任上又得罪了知府,被劾以 “贪赃”去官。對此,李方膺含泪作《出合肥城别父老》二首:“停车郭外泪潸然,父老情多马不前。茅店劝尝新麦饭,桑堤留看小秧田。”形象的刻畫出李方膺與百姓之間的魚水關係。 李方膺的不僅梅骨也具蘭心,但換來的卻是一身坎坷、几度沉浮,甚至經受牢狱之灾。他的經歷充分說明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縱有梅骨蘭心,潔身自好,又有何為。故,袁枚在总结李方膺官场生涯時說:“晴江仕三十年,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粜,再劾阻挠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一株好好的蘭花,被三剝兩剝,便自然枯萎。 <p class="ql-block">注:李方膺。扬州八怪之一。南通人。本文应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扬州八怪研究所、南通博物苑、扬州市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南通大学江海艺术研究所主办协办的“扬州八怪风云会:奇郁晴江梅李方膺诞辰32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学术研讨会约请撰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