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作品2(七律)

觉心斋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易筋经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 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它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事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p><p class="ql-block">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驰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功夫,身体也可以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绝世武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的锻炼,一定要有个顺序大纲捋出来,这就像盖房子先准备材料一样,到时候随用随取就不会耽误工期了,这一步是说的我们身体的素质要足够的好才有条件盖高楼,因为武术是形而上的,是一步一步踏着往上走,贪多求快,急功近利,越级都不行,我们身体承担的能力达不到,各种要求动作就会代偿来做,局部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不是内家拳了,这样的锻炼就会离内家的劲力越来越远。什么是代偿啊?代偿就是甲病了,乙来帮甲去挑水种菜,我们的身体也会这样,比方抓脚走这个功法吧,折叠在股骨头这里折不下去,我们就通过弯命门腰椎代偿做动作,把身体从命门那里弯下去抓脚走,这样做动作就不如法,失了规矩,应该锻炼的地方练不到,锻炼也就无从说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胯是个分界线,胯以下能力不足的人,胯以上都是吃苦用力最多的人,这样代偿习惯久了,上身禁锢严重,下身无力太多,调整全身的活动锻炼就较费功夫,通常两不将就也不好调整,我们要通过轻松灵活多变的动作把关节的禁锢都打开,以便叫气血充盈起来,气血到了禁锢的地方,这里就松活有了生气,感受也就敏感了,锻炼也能叫上劲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僵硬的地方,相当于干涸的河底,把水引进来,这块地方就有生机了,这时候事半功倍的方法的确更重要,同样的目的与方法,稍微改变一点,效果会千奇百怪的,比方有时候我们做松解,手法僵硬会加重这种紧张状况,气血更难输送进来,这里面一个是手法对应施治点不对,还有就是手法的问题,手法轻柔舒适反而会使它们软化松解快一些,有人把这个情况放到神经紧张的范畴里做探讨,这是有道理的,这需要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体会,这是很折磨人的磨练过程,调整当中,正确的指导很重要,同时,多学习筋肉解剖方面的动作功能知识,配合老师的指导,找到正确的感受,做到正确的筋骨动作模式,这样才能使锻炼涵养取到事半功倍的可喜进度,所谓的慢就是快,是要把锻炼合适的分配在生活里,形成一日三餐式的生活常态,不饿着它也不能撑着它,慢慢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练武,有人天赋很高,学什么会什么,可是在师父看来,做什么都是错什么。这时候,我们就要用上面说的法子来做调整打基础,道理是这样的,比方动桩往前往后,你完全能感知所有的规矩,无论理解还是实际的做动作,你都能清楚明白,可是,在具体动作的时候,我们发现,下肢承担不了规矩所需要的体力支撑,这就好像全部规矩加起来100斤的重量,我们腿的本事只能承担80斤,剩余的那20斤需要我们上身腰腹,内脏,头颈,嘴的咬牙切齿来帮忙完成,这样的锻炼就是不如法,这时候,好师父就会叫徒弟去轻轻松松的学套路去,伸拳踢腿的什么都可以学,随便打,什么南拳,谭腿,翻子拳,劈挂拳,小红拳,佛汉拳,八极拳,,,,,,练腿,热身,活血,舒筋,只要把全身筋脉气血能叫开,叫气血畅通无碍能增强体力体质就可以,也有的师父就指派徒弟去干粗活,去打柴,去挖药草,哪个能增腿力能健体质就叫他干哪个,其实这是最好的师父啊,有些人不懂啊,撂了挑子就跑的没影了,可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阳所述记录到这里,两代人的慈悲成就了通往武学的大道,一个舅舅一个外甥把老祖宗的拳学秘密从箱子底下翻出来,一览无遗摆在我们痴迷的练武人眼前,它无私的告诉我们,我们人体是个太极体,从头到尾闾,从手到脚,凡是能够活动的部位,有近百个大小不同,构造不同,形状不同,活动程度也不同的关节,在我们太极拳走架的时候,这些关节均有各自的阴阳转合要表达出来。过去学拳,我们没有这些道理可以讲,都是师父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直到懂了就算数,所以出功夫特别慢,现在好了,科学发展如今精益深刻,我们武人只要用些心思学习,知识与道理理解起来也不难,大家都知道解剖功能科学里讲一个动作的形成大体都是两两相对造成的,这是矛盾力的出处,机体假如缺失了一方的配合,就不会形成屈伸往来的折叠动作,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省力模式当中,我们都是自动屏蔽了合中寓开的动作模式,使用一些一阴九阳的动作模式,甚至是使用纯阳无阴的动作模式,这个我们都能看得到,我们也都能很好的了解,我们的武学锻炼就是要把这些不好的习惯改掉,一动作就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我们躯干是个大太极,往复要阴阳相济,开合鼓荡,各个部位是小太极,折叠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起势,太极一转,各小太极随之而转,不存在一处死角,周身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圆弧连环,无有凹凸,连环无端。这样练习下去,日久精深,骨撑肉坠的支撑反作用力自然就透上来了,这才是自然的顶天立地人。锻炼到了这时候,我们再通过省力杠杆模式,就能把力从脚到手,从手到脚,按照支点的锁定,节节贯穿的自由往来了。什么是支点?比方我们从下蹲位置站起来,我们的膝盖锁住,力往上顶起来,力就通过膝盖这个支点传上去,身体各处统一如此展开就叫节节贯穿了,如此展开不前不后,如机器绞锁链条传输,就能一动无有不动了,这道理说是好说的,做起来其实不简单。</p><p class="ql-block">上面讲的是我们人体杠杆生物力学学问,在过去我们所有这些概念都是模糊的,练拳都是靠自我感觉来对应,理解起来学起来目的性就差很多,比方过去写支撑发作用力就叫棚劲,实际做起来我们身体理解就可能会有障碍,用支撑反作用,用支点杠杆,我们身体认知就好明白的多了,另外我们人体武学的运动,除了身体的杠杆生物力学原理,还需要人体的神经机制来配合,这是我们拳学锻炼与搏杀技击需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科学解剖里说神经探索研究知道,神经系统是人这个具象感觉有情的来源,佛学讲我们世间的事物,均是人的觉悟产生的,阴阳理论也是这样产生的总结,打个比方来讲,假如我们伸手够物这是开,拿到东西回来这是合,我们就可以做个这样的实验来体会觉的感受,例如小时候我们到河里去摸鱼去,蹑手蹑脚的,不能叫水起了波澜惊了鱼,还要慢慢靠近鱼的身边去捉它,我们就要起了这个意象来打拳,这是假借之意如空中摸鱼之象,然当下此刻,静下心来,放松我们的身心,你再返到我们自身来体验感觉,这个胳膊在慢慢来回摸鱼的觉受,就是开头三叔说的抽丝的劲道了,这种慢慢探出去的手,是两边筋肉各自做功形成的折叠动作,只要我们动作慢,只要静下心来,放松身心,这时候就会有无数的觉受蹦出来:比方皮筋的觉受,磁石的吸引与排斥,比方弹性的伸缩,拔丝地瓜的抽丝,比方在泥地里走路,在空气中游泳,这都是因为肌肉的阴阳矛盾产生的觉受体验。这些东西我们看书的时候也都看到了不少,可是没有总的说明,就不好明白,这些写法都是假借意识的意会之词,是内家拳中用意练拳的其中之一,它们都是练习从无到有的方法,可这不叫真意,这是从这里能够走到真意那里的一个桥梁。在这里用意练拳还有一种,我们走架还有一种假借之意,那个是无人当有人练习的搏杀技的用意练习,这种练习,现在人练拳都没有了这方面的假借意识,平常我们看到大部分练拳的人打拳两手都是空的,是真的在那里傻摸鱼,这种锻炼是不究竟的练法,不过做健身养生还是很好的,这也不能算是错误,特殊的年代就会有顺应时代特殊的变化,拳学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缓慢均匀”的动作中去体会“抽丝”的感觉。再扩展到每个身体关节各部做这种缓慢均匀动作的练习,细细体会动作中劲力绵绵,连环无断的“抽丝”感觉,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储这“感觉”信息,然后再反馈指挥身体各部做出具有这种感觉的缓慢均匀的动作。不轻不重,要点是“不加重,也不消失”,这是那个似有似无的诀窍,这是那个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中”的要义。如此没有凹凸,循环无端,转换处要细心体会,才是机要处,因为我们知道合是一面,开又是一面,合中寓开,开中寓合才是那个阴阳相济的刚刚好。学过现代人体功能的学子这个也好懂,从这里,我们应该也明白一个事情,抻拉疗伤要想达到一定的理想效果,开中寓合要好好研究清楚才行,不然的话,理论与实践是两条不可调和的路,讲的是那样讲的,做起来可能是南辕北辙的另外一条路,会有反作用,因为我们的肢体是这样的,你拉它,肌肉会回拉来对抗,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就加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世武功:接下来,他的外甥李亦畲又讲,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这句话讲的也是这里的起承转合,他界定了阴阳相济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身都是这样才是一个太极。</p><p class="ql-block">他还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具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具动,动是开,开中寓合。</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面,李亦畲用了倒叙的方式,层层深入,一口气把阴阳相济里面的具体做法与规矩都说得干干净净,他说走架是知己功夫,走架一起势就是我们的关节折叠合上与打开,这些关节一有动作都要合上,合不上不行,赶紧要改过来,一点点不合都不行,一定要改过来叫他们合上再动作,什么是合上呀?李亦畲这里用了一个劲字,他说,重要的是里面做转换,做不到五阴五阳的相济没关系,那个意思一定要有,用阳练阴或者是用阴练阳,使他们慢慢相互补益,充实起来,这是锻炼阴阳相济的要义,练拳动作的时候,我们里面的肌肉慢慢收过来,这叫合,同时,相对的一边筋肉慢慢收着放,这就是开。静动的要义是什么呢?他说要使各个关节都能阴阳相济,静动要有规,静的时候,两边都要合起来,合起来不能合死了,合死了就是双重,要有开的那个意思,就像是桌子上一只杯子,杯子不拿起来,可是要有拿起来的那个意思,这是合中寓开之势,我们拳里的坠肘就是这个合中寓开的表达,这是一静俱静的,动是开怎么讲呢?它是合的对应面,打开的时候是开中寓合之势,在这里要知道动中开合的关系,比方我们喝完了水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往前伸胳膊小臂折叠要打开,这时候外面的筋肉收缩做功牵拉小臂往外去,里面的筋肉是收缩着慢慢放开形成互动做牵制,这就是那个开中寓合,回手不叫回手叫收肘,这是开中寓合的那个反面,上面的这些动作阴阳变化中,我们的筋肉不能纯阳无阴,不能一阴九阳,也不能二阴八阳,还不能三阴七阳,更不能四阴六阳,必须是五阴五阳才算阴阳相济,要想达到这个浑圆的阴阳互为,需要阴阳之间相互补充,锻炼的时候所以要慢,不能快,收过来就是合上来,放开去就是打开了,这还不行,收过来的时候那边要有打开的意思,这是合中寓开,打开的时候这边要有合上来的意思,这是开中寓合,它们是一动都有,一静俱静的,不是我在他不在,他在我不在,不是单方的关系,是说了一个就说了两个的事情,是说了一个太极图里面黑白对应的运动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世武功:武禹襄在他记录的拳谱上这样写道:往复要折叠,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收既是放,放即是收,连而不断。</p><p class="ql-block">他说我们打拳走架练功夫,来来回回的动作需要各个关节的往来折叠才能产生,折叠的时候要分出来阴阳,阴阳用力也要大小均衡不偏,无论往来进退,这个阴阳用力都要小心地转接,不能突兀,要转合不断才行,他还进一步说明收既是放,放即是收,说我们这些关节折叠的产生都是肌肉的收缩用力造成的,肌肉收缩做功用力的时候,我们的机体关节就能产生折叠变化,他们不是过来就是过去,不是往前就是向后,不是上去就是下来,这都是一边收缩的肌肉做功慢慢收过来,相应的另一边要慢慢同步放开这个收缩,就这样过来过去,上去下来运动就产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世武功:现在的拳难练,难在口耳真传的师父少了,大部分都是看书本上写的东西来练拳,这样练拳,缘分运气就很重要,一般来讲福报好的人大体看什么就会有什么,福报差的人因缘就不会好,看什么都会阴差阳错看不到正确的那一面,这是个很恼人的问题哦,同样是对的与错的在一起,有些人偏偏就喜欢那个错的来练,这拳练起来可就难了,当然悟性好的,看拳论练拳是最靠谱的,可是大多数又看不懂拳家写了什么,拳也就难练下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秘诀--专注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让你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让它变得简单。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值得你去做。因为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乔布斯 这其实是一切学问的通径,包括中医! ​​​</p> <p class="ql-block">于鸿坤</p><p class="ql-block">意就是气势,意就是精神。拳在不动的时候意就没有了,因为气机没有动,势没有动。如果此时意动就是妄动,妄动就是没有机的动(就失动静之机)。积累了、饱满了、从容了、自然了、得机得势了、得当了、得体了、大了,这个时候用的意就是势,即所谓“以势打人”、“以势压人”、“以势撼人”,再不是拳脚功夫了。(摘自《大成传习录•大成拳法•站桩之神意》)</p> <p class="ql-block">琢磨来琢磨去,可能只剩下一个解释,就是齐白石身上有一种奇特的能力,看见他的人就是想帮助他。也就是说他有一种“自带招贵人的体质”。</p><p class="ql-block">很多贵人愿意帮助齐白石,主要是因为他的手艺高超,人又不坏,自然会入很多行家的眼,不忍看到这样的高手被埋没。</p><p class="ql-block">与其说齐白石有招贵人的体质,不如说他的手艺已经闪耀到了不帮他心里就过不去的程度。手艺人要发挥优势,关键要硬核。</p> <p class="ql-block">雷东:“大师们向我们证明,画家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语言,一旦在自然中有了进行表达的必要手段,便获得了自由。艺术家要表现的是自己而不是外部世界,人们透过画面聆听和欣赏的是画家真实的内心独白,也就是画家的情感、个性与风格。”</p><p class="ql-block">“纯粹的写实主义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想象,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所应具备的最崇高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书法论》云:“前人往往说行笔,这个‘行’字,用以形容笔毫动作甚妙。笔毫于点画中移动,犹如人行路一样:两脚一起一落;笔毫于点画中移动,也得一起一落才行。落,即将笔锋按到纸上,起即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之惟一工作。但提和按须随时随处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方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之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去,如此动作,不得停止。这便说明了一个道理:笔画是不能平拖着过去的。”“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于纸上,而呈现飞动神情,方可称为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主宰着一幅书法的意境。我认为什么是好的书法,它必须有文学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势的完美。沈尹默说过:“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nbsp;</p> <p class="ql-block">道士下山:"太极拳很少握拳,甚至基本意念,是把双手虚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嘛?"</p><p class="ql-block">来人鼓胀的长衫一软,整个人安静下来。店主轻声道:"因为我们发现了人体的奥妙,两手与两肺同型。同型的东西必然功能贯通,肺部管气,虚掉两手,是为了发挥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来人的脸虽遮在口罩中,但微欠腰身,态度明显恭敬了。店主继续说:"两肺管的气,不单是呼吸的气息,更重要的是气候。人体顺应季节变化,是肺调节的。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以什么合一?以肺合一。"</p><p class="ql-block">何安下听得如痴如醉,喃喃道:"天地与人的交汇点,竟是在两肺!两手紧张,便等于断绝了肺里的生机。"店主和来人同时瞥向何安下,目光中竟都有赞许之色。</p><p class="ql-block">琴的配件是山池鸟兽的形态,琴体则模拟人的额、颈、肩、腰。所以琴,是人与天地的一份亲近。</p><p class="ql-block">来人:"汪管家,弹琴总要指头使劲,岂不是与太极拳要领违背?"店主:"虚化两手,以养肺,而变化两手,则可启发肺的神秘功能。弹琴有三百六十五种手法,正是气候的一年变化。"</p><p class="ql-block">来人惊得"嗯"了一声,店主:"你爷爷天纵奇才,对我最大的教诲,便是要我在琴中求太极拳。如果懂琴也就懂拳了。"他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挑,发出风雨之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士下山:怀孕的女人有一种神圣的美感,因为生命的奇迹正在她身上发生。</p><p class="ql-block">室外雨天雨地,她却以手帕扇着风,是腹内的孩子给了她这份热力。她:"七爷让我给你捎几句口信。"</p><p class="ql-block">何安下端正了坐姿。她:"七爷说,如果你是个用功的人,按时日掐算,你现在正到了一个练武的关口。此刻上下身的气血相互攻击,处理不好,会有瘫痪的恶果。"</p><p class="ql-block">何安下脸上掠过一丝惶恐,听她继续说道:"此时需要明白太极图的道理。"她从袖口取出一张纸,展于桌面,上有墨笔画就的太极图。</p><p class="ql-block">太极图是一个圆形中以一条"S"型曲线分界成黑白两部分,像两条鱼一般,所以太极图又称阴阳鱼。黑鱼白眼,白鱼黑眼,以表象阴阳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她:"自宋朝开始,文人墨客便拿太极图来谈玄理了。但对于拳术,这图上的每一根线都有明确的所指。"</p><p class="ql-block">她的神态严肃认真,像教小孩识字一般。虽然还未生育,却有了母性的威严。何安下不由得"嗯"了一声,恭敬倾听。</p><p class="ql-block">她:"太极图中间的这根曲线,令阴阳分界。这根曲线不是书本上的,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切物体最关键部位,一定是这样一根曲线。"</p><p class="ql-block">何安下听得一脸茫然,她的手指在太极图中曲线上滑动,声音放轻:"你的脊椎骨,便是这根曲线。"</p><p class="ql-block">何安下曾在西医医院中见过骨骼挂图,回忆起脊椎并非笔直,而有"S"型幅度。何安下恍惚明白了些许道理,轻喘一声,嘴便合不拢了。</p><p class="ql-block">看着何安下呆傻的样子,她以手帕掩住半边脸,宛然一笑,继续说:"七爷还讲,瓜果没有脊椎,但瓜果最甜的地方,一定是中轴的"S"线区域。这最甜的地方,就是瓜果的脊椎。"</p><p class="ql-block">何安下感到脊椎有了暖意,像一条有着独立生命的蚕,自己蠕动了一下。她:"脊椎是天地感应,生出来的密线。你再看这两只鱼,在人体上对应的是什么?"手指太极图的黑白两只阴阳鱼。</p><p class="ql-block">何安下茫然,她一笑:"这两只鱼不正像是人的两肾么?"何安下"哎呀"一声,她又追补一句:"还像什么,像不像你的两只脚?肾脏和脚是一个形状,打太极拳时的两脚在地面上起伏,其实是在按摩两个肾脏。"</p><p class="ql-block">何安下感到腰眼和脚心同时一热,瘫痪的下肢竟有了知觉,双脚在桌下移动了两寸。</p><p class="ql-block">何安下抑制激动,扶着桌面站起,向她作揖,道:"多谢七爷。"她淡淡一笑,转向东窗望去,神情转而哀伤。</p><p class="ql-block">店主长叹一声,道:“太极拳的第一要领是虚灵顶劲,要求头部像花草一样为追求阳光,向天空伸展。你周身轻松,唯独头部多汗,说明你已得了虚灵顶劲。我当年求出这一头的汗,用了十年。以你现在程度,两年后会消去这头汗。那时,你便是大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士下山:“猿是动物中的异类,它们的眼睛会望向太阳。晨雾中的太阳美妙非凡,猿能领受太阳的巨大灵感。古代刺客以猿自比,表明武功的本质是生物进化。剑法先以夜炼,开启生理上的月亮系统,以达到动物的最敏捷程度,之后便要进入日炼,像猿一般,开启自身的太阳系统。”</p><p class="ql-block">何安下怔怔地听着,问道:“这是剑法秘密,为何要告诉我?”柳白猿:“告诉你的只是原理,没有口诀,你依然不知如何修炼。况且,在这车上,知道这原理的,不只我一人。”</p><p class="ql-block">柳白猿稳坐,任凭茶杯中的水溅出,落在地上,形成一个椭圆。他指着水迹,对何安下说:“地球上一切东西的影子,总是近似椭圆形,等于在描画太阳,一切东西的运动轨迹也如此。重力,是无形的太阳。”</p><p class="ql-block">何安下忽然想到太极拳劲力,忙道:“太极拳是圆中求圆,难道……”柳白猿将食指立于唇前,示意他不要再说。</p><p class="ql-block">砖头如年糕,散发着土壤的香气。沉浸其中,何安下不由得生出练拳的兴致。受柳白猿“重力是无形的太阳”一句话启发,他领悟到“太极”二字形容的是太阳的潜在功能,柳白猿和暗柳生传承的上古剑法似乎隐藏在太极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很多人做的试力,全是手上有东西,这就错了。试力是什么?是手上没东西,是呼吸的弹力带着手,实际上没有手。这个秘密太简单了,简单得谁都不相信了,所以它成了秘密。……因为人们都相信复杂的,不相信简单的。就是没有手,如果有手,那中就没有了。(摘自《大成传习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力,试的什么力?就是呼吸之弹力,身体静极生动的活力,就试这个力。把这个试出来以后,再试身手之力。身手之力是弹身上就直接弹手上了,心手相应,心手相师,心中意发,手上就有。意跟手是合的,但还不能双重,是不二状态。(摘自《大成传习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真书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草书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郑成功&nbsp;</span></p><p class="ql-block">破屋荒畦趁水湾,行人渐少鸟声闲。</p><p class="ql-block">偶迷沙路曾来处,始踏苔岩常望山。</p><p class="ql-block">樵户秋深知露冷,僧扉昼静任云关。</p><p class="ql-block">霜林犹爱新红好,更入风泉乱壑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嗟乎!英雄所留剩之遗迹,一鳞一爪,无不可珍,况其发自性灵,而形之声律,见于文字者乎?&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张志和《渔父》</p><p class="ql-block">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p><p class="ql-block">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p><p class="ql-block">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p><p class="ql-block">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p> <p class="ql-block">2019.9.17 很久没有感觉到写字的愉快了,最初学画横画时都感觉到了,这半年几乎忘了,现在学隶书忽然悟道横劲在我的隶书中没有表现出来,一注意,写字愉快的感觉就来了;以后我把八方愉快的感觉都要写出来。就是永字八法的每一发,不管是长还是短!&nbsp;</p> <p class="ql-block">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p><p class="ql-block">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师:念到一心不乱者,就是定。一心不乱,谁能够做到?真做到了,两个腿盘起念佛,出声也好不出声也好,念到了只有这一句佛,身体也忘记了腿也忘记了,思想一切都清静了忘记了,只有这一念,念到了最后,阿弥陀,佛都没有了,一片空灵,也无身体也无我,那个是定的境界。很简单。学佛,只要去做到。但是谁也做不到。现在最大的痛苦,大家就是觉得心里不能静下来,脑子不能静下来对不对?用什么方法使心真正静下来,定下来,忘我忘身。如果真做到这样,你一天只要一次能够做到,嘿,等于你吃补药三年。一秒钟都做不到。怎么样做到呢?你要问问我喽。</p><p class="ql-block">此等一心不乱的境界,其实不难。至于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乱,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心、物、众生、佛,四无差别。修到、悟到、证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学禅,不一定学密,不一定研究什么天台、华严,一路到底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1957年,于右任已是79岁。他在《屈子2300年祭》里,开门见山地指出:</p><p class="ql-block">一卷离骚爱不忘,一丛兰蕙发天香。</p><p class="ql-block">歌谣传世非神话,风雨怀人是国殇。</p><p class="ql-block">为汝行吟迷远近,有谁端策决兴亡?</p><p class="ql-block">二千三百年时迈,春草生兮酌桂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头条上,有一位陌生人赞美我的书法:如星辰灿烂而有序,似春花清新兮灵秀!</p><p class="ql-block">我回复:哪有这么好?但我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七律二首其二·送瘟神》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p><p class="ql-block">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p> <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获诺贝尔文学奖并发表演讲,他以非常引人瞩目的方式谈到了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伟大的小说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贝娄解释说,人类由信念、激情、习惯、偏见等等编织起来的帷幕,能轻而易举地使人们误认为生活在真实里。不无悖谬的是,只有艺术这种虚构的东西,才能穿透生活的虚幻面纱,到达真理的彼岸。他说:“如果没有艺术,我们就看不见真实,即我们永远存在的直觉,而只能有一堆‘我们错误地称之为生活,而实际上只不过是谋实利的代用语’。”&nbsp;</p><p class="ql-block">人文理想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本质所在。</p><p class="ql-block">塞尚的小画被放大到了三四个平米的巨幅,尽管被放大了几十倍,它的笔触依然是那么有力、精确,色彩的层次又是那么丰富、饱满,充实而饱含内在的光辉。人人都说印象派使阴影充满了色彩,我则要说<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塞尚系统地消除了阴影,使画面成为一个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笔和色的乐章。</span>“尽精微而致广大”,舍塞尚其谁欤?&nbsp;</p><p class="ql-block">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nbsp;</p><p class="ql-block">那么,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没有这样的自主艺术,足以成为中国高雅艺术的典范?有。我想举的例子便是黄宾虹。我认为他是20世纪极少数清醒地意识到艺术自主这个原则并终身实践之的伟大艺术家之一。 http://t.cn/A6S91wkY</p> <p class="ql-block">收放自如:</p><p class="ql-block">练功之时必须要符合,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一辟一阖,一放一收。</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能做的是单一的动、阳、辟、放;只有少数人,能做得出静中动,用的是阴中生出之阳,明得阖,懂得收。</p><p class="ql-block">顺应规律,就是要做到,乾坤并重,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p><p class="ql-block">在转关前,要收的住能量;收是能量的内敛、是蓄。但在练功之中,一般人是很难做到收住能量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要收。在所有的行拳过程中,不是消耗能量的,恰恰是再静的势能之蓄;然绝大多数人却是放的状态,是消耗了很多能量,到了转关之时已经没有能量了。</p><p class="ql-block">坤的能量之来源,是一种定静的能量,是自我之内力;一定要静下来,是放空自己;但坤阴过度,过度放松,就是缺乏平衡了,练功的最好状态,是做到收放自如。</p><p class="ql-block">练功之时,唯有内在的能量平衡了,你才能真正的做到:拿得起,放得下。</p><p class="ql-block">………峰子。</p> <p class="ql-block">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雪公李炳南老师</p><p class="ql-block">淨空法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初学书法须注意两个要领,一是间架,一是笔法。若天资好的,可以两者同时并进;若资质平常者,可以先求间架,再练笔法。</p><p class="ql-block">第二、始临摹时,先取好的碑帖版本,选出若干字,便专注临摹此数字,持续练习莫要间断,半年内不可更换,等这几字练成后始可换字。</p><p class="ql-block">老师所指示的第一点,正是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的重要法则;第二点乃是专精纯熟,臻于成功的不二法门,更是磨练浮躁心、不安份心、好高骛远心的最佳药方。犹记得后来每一回呈上习作请老师赐正的时候,老师都会问道:「字换了没有?」并一再嘱咐:「可别换喔!」由此乃见老师的用心。这个秘方日后我皆奉行不渝。</p><p class="ql-block">当天在老师的客堂里,临别前我还唐突的请示恩师:「学书法会不会影响学佛呢?」老师却不假思索的答道:「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语气直接了当。我当下似懂非懂,却不敢再多叨扰,就起身顶礼告辞了。一路上直绕着这句话思索着,当时虽体会不深,但是这句话却再往后的日子里,不停地给我启发着。</p><p class="ql-block">原来老师训示我们的,不只是在出世法的念佛功夫上要求一心不乱,更要在世间法一切学与术方面,也做到一心不乱,即「道在其中」矣!犹记得在另一个偶然的场合里,老师也曾说过:「世间任何事务,不『迷』怎么能成功?」「迷」应就是专一不二,心无旁骛的意思,走笔至此,不禁要自问,这种功夫,我曾有多少?</p><p class="ql-block">老师走了,临终时殷切叮咛大家的,就是这句「一心不乱」,噫!这句话正是我们世出世法的最高准则啊!</p> <p class="ql-block">1、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p><p class="ql-block">起笔先问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学书法,您用毛笔画字吗?</p><p class="ql-block">您笑着说:问题太幼稚了吧,我用毛笔写字。</p><p class="ql-block">恭喜您,答对了,但您确实还用毛笔画字。</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学书法,您用心经营汉字结构、点画位置吗?</p><p class="ql-block">您肯定说:应该用心经营点画位置啊。</p><p class="ql-block">呵呵,恭喜您,答对了,但是,我说您不需要经营点画位置。</p><p class="ql-block">请读经典: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p><p class="ql-block">“侧翅一掠”就是——侧笔取势。</p><p class="ql-block">“侧笔取势”四字准确说明了手持毛笔凌空侧旋而下触纸写字的起笔动作。也如同飞机滑翔落地之情形,可不是直升机啊。</p><p class="ql-block">“侧笔取势”实在是用笔的第一关键。在时序上,起笔决定着点画的书写方法,也决定着点画的形态和质量,不能过起笔这一关,往后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侧笔入纸,动作不停,转笔行进,左转右转,点画顿生,笔笔皆活;点画前后照应,行笔一气贯通,结构布局亦自然天成,字字照应,则满纸盎然生机,点画、字形精气神俱现矣。</p><p class="ql-block">这里必须再重复一句话,“侧笔”指明的是动作,不是点画的具体形状。平常说的“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实际上是“侧笔取势”的凌空动作,而非画在纸上的笔锋行迹。“侧笔”动作于纸上的点画具体形状,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侧笔”凌空而下的方向;二是触纸后笔锋与纸面的角度;三是侧笔而下的力度;四是笔毫的弹性。</p><p class="ql-block">“侧翅一掠”间,打开了笔锋,写出的点画成为“面”的形态,才可称之为点画,否则只能成为“线条”。而“线条”一词,实与书法之旨大悖。欲用“线条”替代“点画”者,可以说是不懂书法的。</p><p class="ql-block">再说一下“转笔”,也指的是动作。“转笔”可以捻笔动指,可以指动腕动,可以腕动臂动,也就是说手指、手腕、手臂要协调灵活,随机动作,万不可僵直拘挛。</p><p class="ql-block">“转笔”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因势而动,随机生发。左转就是平常说的“外拓”笔势,左转就是“内擫”笔势。</p><p class="ql-block">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写字极其便捷实用;侧笔取势,左右转笔,点画精神灵动,结构自然天成,书法效果极至,此乃千年实践之法也。</p><p class="ql-block">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就是晋人的不传之秘。</p><p class="ql-block">您还用用毛笔画字吗?但您还苦心经营点画位置吗?</p><p class="ql-block">我想,您一定有了答案。</p><p class="ql-block">有简捷之法,何取繁琐之技!</p><p class="ql-block">下面请看实证解析:</p> <p class="ql-block">2、什么叫书法中的聚散与收放?聚散与收放都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词。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并非一开始就定位好的,而是在制造矛盾和处理矛盾中得到的最后结果。书法之所以有别于写字而成为艺术,就是广泛的采用制造矛盾和处理矛盾最后得到的一种艺术之美。题主在问题中所提到的聚散与收放,这个就是书法在实际中的一种矛盾现象。一般来讲,聚散更多地使用在结字以及章法方面,而收放更多地表现在点画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聚散</p><p class="ql-block">1、从字面上来进行理解</p><p class="ql-block">所谓的聚,就是集中的意思;所谓的散,就是分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2、从结字的角度来讲</p><p class="ql-block">聚,在结字中代表的是一种中宫收紧的书写效果;散,在结字中代表的就是八面出锋笔画舒展的意思。</p><p class="ql-block">3、从章法的角度来讲</p><p class="ql-block">聚,有如现在流行的章法解析中“块面”中的“块”,成局部区域,点画较为粗壮厚重,与他处相比明显而夺目;散,则有如为“块面”中的“面”,点画轻盈,与“块”成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讲,聚,可以理解为在大章法之中的紧凑部分,而散,则是大章法中的疏松地方。聚散结合,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提高了章法布局上的艺术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放</p><p class="ql-block">收跟放,还有一种称呼的意思跟他类似就是合与分。</p><p class="ql-block">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有疑问:到底是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其实这两者都很重要,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不过笔法的学习比起结构来讲更为困难一些,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资料会集中在笔法方面的讲解,而比较忽视于结构方面。这种情况,也是有着由于笔法的书写效果会造成结构上变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学习书法,我们一般会经历平正、险绝、复归平正这三个层次。但是不管是从平正或者从险绝的角度来讲,前提都是需要遵循法度不逾矩。而收与放的处理就是一种帮我们达到循法不逾矩的书写效果。</p><p class="ql-block">收,在点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短、小;放,在点画中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长、大。比如:在上下结构的关系中,有上合下分和上分下合的类型,前者在书写时就是上部收紧和下部舒展,因此在笔画的处理上,上半部分的笔画就要求以收紧为主,书写时需要小一些,而下半部分的笔画则需要放开、舒展,达到可以承载上半部分的书写效果;上分下合类型的则与之相反。</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就是一个在处理汉字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最后达到法度上的要求同时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聚散和收放只是诸多矛盾当中的两种,还有很多的矛盾关系需要我们抓住其根源在现实的练习中加以运用,最终实现具有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聚散收法属于字法的范畴,也就是单字的结体。字中有势,聚散分合、纵横俯仰、主次进让等都是成就字势之法,其中蕴含着以险入正、守正求险的矛盾哲学,是书法美学的重要构成元素。</p><p class="ql-block">聚散与收放,聚即是收,散即是放。聚的要点就像是四面“围攻”,笔力和字的重心往中心聚焦凝合,运笔时要有一个“原点”的意识,凡入笔皆要考虑向“原点”凑靠。放的要点是入笔随意奔放,点画结构的布局要有挣脱逃逸的意识,往四面八方去延展散发,但也要有个“缔结点”的观念,再奔放也不能太出格,一“发”而不可收,必须牢牢处于掌控之中。</p><p class="ql-block">字法与笔法同等重要,其中所涉及的内涵之大,更远比笔法宏阔。在学悟字法的过程之中,始终要把握一个平衡的原则,有出必有入,有开必有合,有疏必有密,有大必有小,有收必有放,有抱必有背,有实必有虚,有急必有缓,有行必有停,在点画结构的千变万化中,始终掌控结体的美观协调。就像放风筝,飞东飞西,但线不离手。</p> <p class="ql-block">书法中的“聚散”与“收放”,是两个概念,是指结字章法中的两种常见手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举实例来说明比较好懂一些。</p><p class="ql-block">一、聚散(一般叫做“开合”比较多)</p><p class="ql-block">聚散开合,开,指相离、分散,合,指相靠、团聚。字法结构中开合技巧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增添字的生动感。结构开处,应有舒展、豪放之趣;结构合处,当生茂密、充实之感。</p><p class="ql-block">1、常见有两种类型,例如:</p><p class="ql-block">上开下合当如兰草茂生之放射状;如《宋 · 米芾 · 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之“幽”字,有兰花丛生下聚上散的自然茂盛感觉。</p><p class="ql-block">上合下开可似宝塔矗立之稳重、端庄。如《明 · 文徵明 · 金焦落照诗》之“金”字,有山岳般的稳重和挺拔。</p><p class="ql-block">2、开合的法则是</p><p class="ql-block">有开处,必要有合处与之对应;有合处,必要有开处与之对应。有开无合则字散漫无神;有合无开,则字气塞不畅。</p><p class="ql-block">二、收放</p><p class="ql-block">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p><p class="ql-block">在一字之中,如果笔笔都收(收缩),就会拘谨而失生机,笔笔都放(伸长),必定松散无神。一般是在一个字中,放笔只能有一笔,其他笔画均应为收笔。</p><p class="ql-block">如《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中之“沙”字,最后一笔为“放”;</p><p class="ql-block">又如《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中之“叔”字最后一竖为“放”:</p><p class="ql-block">而在北宋黄庭坚的笔下,却常常喜欢把横画进行放纵,已形成横向开张之势,如《宋 · 黄庭坚 · 题苏轼寒食帖跋》之“意”字:</p><p class="ql-block">以上各字收放有度,变化有致,给作品增添了生机和神韵,若没有收放,则会呆滞无趣。</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书法中的“聚散”与“收放”技巧,您学会了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