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我不是愤青

安阳陈永胜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我不是愤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欣赏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 class="ql-block">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p><p class="ql-block">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p><p class="ql-block">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class="ql-block">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p><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p><p class="ql-block">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p><p class="ql-block">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p class="ql-block">  初读这首词,或许还有很多人以为这是位血性方刚的青年所作: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p><p class="ql-block">  其实,此词出自大名鼎鼎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这一年他六十六岁,离其辞世不足两年。</p><p class="ql-block">  其词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意境慷慨悲壮、沉郁苍凉。</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这首词可以冠绝全宋。无论从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政治性等多方衡量,都堪称宋词峰巅之作!</p><p class="ql-block">  词人登临北固亭,由景入情、借景抒情,用典极多,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最为令人伤感,夺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介文人,那是因为他在文学上成就太高了。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他在带兵打仗方面也堪称“扛把子”式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有“重文轻武”的传统。深究原因,应该是从汉武帝朝代开始的,他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以后王朝承袭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与民间的“尚武”精神是有冲突的,对整体国民思想是具有束缚、压制性的。到了北宋,这种缺陷就更加明显。</p><p class="ql-block">  大宋很奇葩,奇葩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在更多的时间里都是文人领着军队在打仗,职业将领很难成为统帅。</p><p class="ql-block">  这源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小格局思想。他对武将的防范意识是最强的,大宋政权的覆灭,跟这种思想理念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就是“胎里带”的、解决不了封建皇权制度痼疾。</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武将打不了仗,也只好文人亲自上场了。宋朝的文人打仗也很有意思,不是说他们不会打仗,有些文人是很会打仗的,而且极具智慧。</p><p class="ql-block">  一一数来。先是北宋寇準主导力促宋真宗北渡黄河,御驾亲征,迫使大辽签下了《澶渊之盟》;后是范仲淹、韩琦取得抵抗西夏的延安保卫战的胜利,这两人都是文人,韩琦后来还做了宰相;以后就是李纲、宗泽等文人率领军队抵抗金兵;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是去前线劳军的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在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强势组织军队在采石大败金兵。</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文人虽竭尽全力,但更多的事例是文人误国,根本支撑不了昏聩无比、既将坍塌的王朝。</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南宋出了个可以扶大厦将倾的岳飞,他是位既能文又能武的卓越将领,最终还是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弄死了。所以,南宋不灭亡,老天爷都不会答应,这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p><p class="ql-block">  类似岳飞这样文能提笔写诗,武能上阵杀敌的人材在中国历史当中真的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武双全典范,但你只能去帝王篇中去领略了。</p><p class="ql-block">  词人辛弃疾也能算上一位,然其功绩还不能与岳飞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近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他一出生就成了“亡国奴”。</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的济南府为大金国所占领。</p><p class="ql-block">  复杂的家庭背景也为辛弃疾以后坎坷的仕途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的祖父名字叫辛赞,是北宋末的一名进士,北宋灭亡后,他又在大金国朝廷任过职,当然汉奸无疑了。无论如何,是有历史问题的。或许其良知未泯,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辛赞仍然给他灌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告诉他:我们是大宋子民,不是金人。</p><p class="ql-block">  每每读到这样的片段,我就有个感慨: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容易统治的一群人!因为很多中国人信奉的哲学思想就是“识实务者为俊杰”、“出头的椽子先烂”。民族英雄是极少数的,也正是他们才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大多数人是任人宰杀的!因而,改造统治阶级思想及国民思想是何等的急迫!</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辛赞也经常给辛弃疾讲历代杰出将领的故事,如卫青、霍去病、祖逖等人;祖父辛赞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从小不仅习文练武,还熟读兵书战策。他在祖父辛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行侠仗义,从小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人只要有能力,时间是会给你证明的。</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武艺有多强?有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是辛弃疾怒斩义端。那年辛弃疾二十一岁,已经是起义军的一个小头目,不过自己的兵力过少,只好投靠了当地最大的义军首领耿京。耿京只知他是一个文人,便让他管理文书,但却不让他过问军事,这让辛弃疾十分郁闷。辛弃疾有个结义弟兄,名叫义端,是个和尚,但此人革命目的不纯,只想依靠造反获得更多的钱财和高官俸禄。</p><p class="ql-block">  结果,义端叛逃金军,并将耿京的帅印偷走了。耿京大怒,并怪罪辛弃疾。辛弃疾先是震惊后是愤怒,主动请缨:“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说完单枪匹马出了军营,一路狂追。果然,在半路上</p><p class="ql-block">看到了神色慌张的义端,并有随从十余人。辛弃疾话不多讲,一刀砍断马腿,和尚跌落,再一刀结果了义端性命,军印也随之滚到地上,于是携印回归大营。</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来,众人皆惊,于是对辛弃疾刮目相看,可谓一战成名。</p><p class="ql-block">  二是辛弃疾夜袭叛军。宋史《辛弃疾传》记载(白话文):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辛弃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声名鹊起:“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连宋高宗听说后都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大街小巷满是标语:向辛弃疾同志学习!</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同志也是志得意满,实现人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无情的打击却接踵而来。</p><p class="ql-block">  首先,他上书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和《九议》均遭搁置。</p><p class="ql-block">  《美芹十论》和《九议》的大致内容就是阐述辛弃疾的军事观点。他从敌我双方军事优劣、地形、治国方略、虏人、用人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主动出击时机已到!并且还明确了具体出击路线。</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时形势,无疑,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观点!南宋不是沒有能人啊,只可惜沒人用而已。</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对辛弃疾的遭遇也很是感慨,在其墓写道:“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宋孝宗刚刚与金国达成媾和,哪有心思再战。</p><p class="ql-block">  其次,由于屡屡主战,惹得主和派不高兴,把辛弃疾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p><p class="ql-block">  干些什么呢?收容难民、训练民兵、军队屯垦。反正跟打仗不沾边。</p><p class="ql-block">  后经人推荐担任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相当于省公安厅厅长)。抓小偷、缉大盗、铲除黑恶势力为其主要工作内容。</p><p class="ql-block">  其三,遭朝廷怀疑。辛弃疾得不到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复杂的家庭背景,也就是他是一个“归正人”。</p><p class="ql-block">  他是从“敌占区”过来的人,这种人身份特殊,总是给朝廷无限遐想,有事没事还是防着你点好。</p><p class="ql-block">  所以,南宋朝廷可以给辛弃疾很高的待遇,但是决不让你带兵打仗!</p><p class="ql-block">  你说辛弃疾郁闷不郁闷?</p><p class="ql-block">  其四,辛弃疾实在难以容忍南宋朝廷的懦弱,他等得太久了,于是急了,他开始着手整顿地方政府,并准备创办北伐的“飞虎军”。</p><p class="ql-block">  你们朝廷不打,我自己招兵买马替你们朝廷打仗,行不行?</p><p class="ql-block">  不行!</p><p class="ql-block">  不仅不行,还被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p><p class="ql-block">  从此,辛弃疾由一个侠客转变为一个闲人!</p><p class="ql-block">  从此,辛弃疾由一个武将转变为一个词人!</p><p class="ql-block">  从此,辛弃疾由一个爱国者转变为一个“愤青”!</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初期罢官的词风有着很浓厚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一点也不奇怪,中国传统文人都有一套与生俱来的“佛道”哲学思想。所以中国文人不得志时很少有自杀的,西方自杀率很高,这跟西方缺少“佛道”过渡文化有关。</p><p class="ql-block">  有首词很应景:</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p><p class="ql-block">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p><p class="ql-block">  农村场景,非常欢快,纯属白描,每个人都能看的懂。</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初期辛弃疾释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么,辛弃疾后期怎么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愤青”了呢?</p><p class="ql-block">  愤青是犬儒主义者对不同政见者的蔑称,绝不是一个好词。乃是当代别有用心、心怀叵测人的恶搞,诸如对小姐、同志之类词的恶搞。</p><p class="ql-block">  恶搞,是“犬儒”主义思想泛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也是一个时代被扭曲了的“价值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文化强烈侵蚀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到南宋入仕为官后,七次被弹劾免官,在官场里沉沉浮浮,一腔热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最后却是:可怜白发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一个人呢,是否活得如意,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与财富,那仅仅只是最低层次的满足(物质世界),而根本在于你的志向、理想(精神世界)是否得到实现。</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得不讲一个人,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谋士,人称“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官名姚广孝。</p><p class="ql-block">  朱棣反叛夺取政权之后,封赏有功之臣,当然道衍和尚居功至伟,但其不食俸禄,白天官衣上朝,晚上青灯伴佛,生活相当节俭,有了钱财便散与乡里族人。明时的北京城就是人家设计的,相当有学识。</p><p class="ql-block">  但此人造反的目的与他人不同,别人为的是荣华富贵、加官进爵;可道衍和尚造反就是为了造反!目的很单纯。</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要告诉已故皇帝朱元璋:我有能力,你们不用我是要后悔的!</p><p class="ql-block">  他活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他成功了。可是很多人却沒有那么幸运。辛弃疾就是后者。</p><p class="ql-block">  上天让一个侠客没能变成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而是让他变成了一个词人。这对他个人来说,的确是个大悲剧,历朝历代至今也没有解决好用人这个问题,这也是很多王朝亡国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是强国之道。可惜沒有几个统治者做得到。</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是不幸的,但对于文学而言却是大大的幸事,如没有辛弃疾,宋词将为之失色。</p><p class="ql-block">  无望的辛弃疾开始纵情山水、声色犬马,大兴豪宅,淹没在物质生活当中。</p><p class="ql-block">  有时感慨时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p><p class="ql-block">  有时酩酊大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p><p class="ql-block">  有时回忆往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p><p class="ql-block">  可惜沒人理解他,人们只知道他是老“愤青”,知音只能在梦里寻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凄风冷雨中只发出一声呐喊:“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p><p class="ql-block">  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时年六十七岁。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辛弃疾在临死之前还疾呼“杀贼!杀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