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年味儿

云亭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腊月二十六,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一年又一年,时光匆匆流逝。不由得回忆起小时候盼年、过年的往事。人过六十耳顺之年,记忆力明显减退,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差不多了,可是童年的趣事难忘,儿时的记忆犹新。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历六0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当时,家家非常贫穷,基本满足不了温饱生活。因此,小时候就特别盼望过年,过年能吃、喝、玩、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nbsp; 忙年的最开始,应该是从杀年猪开始的,那时,虽然家家都很穷,但是,一般人家一年都能自己养几头猪。下雪了,猪肉能冻住,街坊邻居就开始杀年猪,我家也如此,杀年猪那天仪式是很隆重的,早早的帮忙的就上来了,父亲领人去抓猪,一群壮汉拿着棍棒绳索齐上阵,气氛有点恐怖。母亲则是和几个帮忙的邻居,在厨房里热火朝天的开始切酸菜,为这顿丰盛的杀猪宴做准备。到了中午,整个院子里就弥漫着浓浓的肉香味。饭好前要请亲朋好友都过来了,大家团团圆圆坐在炕上,一起推杯换盏,大块的吃着猪肉、血肠,谈天说地,言古论今。吃完了丰盛的杀猪宴,父母就把猪肉分部位切割,放在仓房用冰冻上,于是半个冬天,时常餐桌上就能散发着猪肉的香气。&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进入腊月开始天天掰手指算,倒计时。要说真正体会到年味儿应该是腊八。因为,这天就能享受到用大黄米做的腊八粥,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可以在粥里放些白糖或猪荤油,那时候就觉得老香了。老年人常常哄孩子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三小年这段时间感觉非常漫长。过小年不仅仅能吃顿饺子,还能吃到用甜菜熬制的灶糖。小时候经常说的儿歌“糖瓜祭灶,小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花棉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大人忙忙碌碌进入紧张的过年准备工作,有顺口溜为证:“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span></p> <p class="ql-block">  筹备年货非常艰辛、漫长、忙碌,甚至有时尴尬 ……所谓的艰辛,父亲早早地开始,推碾子磨面,准备好白面,等过年包饺子,黑面则蒸馒头或面汤。在供销社买点冻梨、冻大柿子、咸带鱼等,能冻住或能存放住的食物放到仓房储存。二是漫长,母亲为了孩子过年都能穿戴好点,每天起早贪黑,缝连补贴,做衣服、做鞋;母亲把晾晒的干蘑菇、干土豆片、杀的小笨鸡、买的小冻鱼,平时都舍不得吃,告诉我们,留着等过年吃。三是忙碌,临近年关父母总是忙忙碌碌的把院里院外打扫干净,屋里打扫尘埃,用报纸糊棚糊墙,贴年画,生豆芽,烀猪肉,蒸馒头;四是有时也出现尴尬局面。我们家兄弟姐妹八人,仅仅依靠父亲一个月的微薄工资,养活我们这个十口人之家,真是捉襟见肘,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比如,孩子说,谁家的孩子穿什么鞋了,穿什么衣服,别人家吃什么了,喝什么了,谁家过年买多少鞭炮了,谁家糊墙用窝子纸。父母总是会尴尬一笑说,“等明年有钱了,咱家也买”,这个承诺可能几年都实现不了。几年后我长大了才真正体会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格言。</p> <p class="ql-block">  京剧红灯记中,有这样一句歌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到十岁左右就能为家分忧、出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年前我要做的事情:早早地和弟弟劈好柴火 ,挆好备用;父亲身体不好,我和姐姐经常抬水把水缸填满;我和弟弟上山拉灯杆,选直溜的,最高的,与屯子里的各家比赛谁灯笼挂得最高;糊灯笼,开始的时候,做椭圆西瓜红灯用扫条做灯笼骨,后来改进了用铁丝做笼骨方便多了,糊灯笼很费事的,有时要做到大半夜了;写对联,那时没有卖现成的对联,都是买大红纸书写,从十来岁开始我家和邻居家的对联都让我承包了。</p> <p class="ql-block">  过年最让我高兴的事,就是放鞭炮,那些年春节只能买几挂编炮,几个双响子,几盒小烟花,再买几挂小洋编,就高兴坏了,提前放在炕上烘干,每天都要看几遍,甚至向小伙伴们进行炫耀。只有三十团圆饭前、年夜饭和初一早上才能燃放,小洋编舍不得成挂去燃放,总是把它拆开,一个一个的燃放,有时高兴了,就用手拿着燃放。燃放烟花爆竹是我的挚爱,我觉得过年不放烟花爆竹就没有年味儿,直至五十多岁后才让儿孙们去放编炮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过年最让我满足的是收到压岁钱(那时叫压腰钱)。父亲在银行工作,每年都能兑换崭新的一角、二角两把纸币,除夕夜前母亲给所有的孩子们都发几张新钱,那时的感觉真是心花怒放呀!</span></p> <p class="ql-block">  过年最让我快乐的是跟小伙伴玩耍,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但那时,有我们的玩法和快乐,除夕夜小伙伴们都提着自己用罐头瓶子制作的小灯笼,点上小红蜡烛 ,走东家,窜西家。衣兜揣着小洋鞭,走到那,放到那。有时还会弄一块大冰块子,一大群孩子当足球踢来踢去的。现在想想才知道了,简单也是快乐!</p> <p class="ql-block">  过年最能让我体会到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道。我父亲从小就是孤儿,是叔叔、婶婶抚养长大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每年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要带我到五里地的杜家沟屯我老爷家,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爷爷、奶奶磕头 。俗话说得好“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百善孝为先。有了父亲树立的榜样,我们这辈弟兄都在除夕夜给父母磕头,直到现在,我们还给健在的老母亲磕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时候的时光过得太快了,让我向往,让我留恋。追忆曾经的沧桑,回忆往事的不堪与艰辛,更愿意回味那时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时光不能倒流,生活不能重来。如可以,我多想回到那个清贫而又欢乐的小时候,再跟那些小伙伴继续玩耍,再与年轻纯朴的父母一起团聚生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