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癞子”说癞子

壹月潮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杰作《阿Q正传》,塑造的精神胜利法之阿Q,说“他体质是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p><p class="ql-block"> 阿Q是个癞子。</p><p class="ql-block"> 依我们乡下人叫法,阿Q应该叫“阿Q癞子”。</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另一篇佳作《社戏》。文中写到一人物。和少儿鲁迅一起去看社戏的小伙伴,看完戏回家的途中,偷吃庄稼地里的罗汉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怕被他发现后骂他们。他们一致商定,不怕八公公骂,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p><p class="ql-block"> 也是一个癞子。</p><p class="ql-block"> “癞子”是头皮由于年少时生疮癣而致头皮表皮坏死,头发无法生长,形成癞疮疤,疤痕部分非常的难看。</p><p class="ql-block"> 癞子不同于现在人由脱发而发生的秃子,癞子是穷人多,秃子是富人多,完全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是癞子多,现在是秃子多。</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时代,癞子是出奇多,癞子一直到我这代才基本消失。</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乡下,一个150户人家的小村,比我长一辈的老人,就有五六个“癞子”。常听人比仿新昌嵊县癞子多,说:新昌癞子对打对,嵊县癞子可煝灰。</p><p class="ql-block"> 从鲁迅先生作品看,绍兴癞子也很多!</p><p class="ql-block"> 癞子,但相对而言,属弱势群体。若依过去阶级分析,癞子多是无产阶级,社会底层。</p><p class="ql-block"> 癞子多数是出身贫穷,缺医少药而至头癞。平时,又被头顶完美的人歧视,以“癞子”为外号,称“某某癞子”。从而产生低人一等的阴影,生了心理自鄙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新昌乡下谚语:癞子爱帽。也是这个意思,癞子难看,以帽遮羞。</p><p class="ql-block"> 于是,癞子形成了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燥”(音sao,新昌方言,意:逞强,逞能,不服气,但又达不到目的),也可以解释为:不肯服软,好挑事。一事不服或一事不平即暴跳如雷,为争一口气而骂,斗,打。</p><p class="ql-block"> 新昌有句谚语:十个癞子九个燥。还有:癞子多花头。</p><p class="ql-block"> 克服自鄙,往往采取事事争先,事事不服的极端方式。有人对他说句笑话就以为是又在嘲讽他的“癞”,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燥”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 其实,鲁迅先生是深刻理解癞子的性格特征的。所以把阿Q定位在癞子层面,社会地位低下,又很燥。</p><p class="ql-block"> 阿Q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就是燥。他骂小D,欺负小尼姑,也想出人头地,还想闹革命等等,都是燥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阿Q燥,但他没有才智,没有本事,没有燥出名堂,所以正如鲁迅描述的那样,他总是吃亏。</p><p class="ql-block"> 其实,癞子也并不是都是阿Q,有才能有作为的癞子还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燥”的心态,发挥得好,驾驭得好,将争强好胜,逞能,不服气,稍加转化,也能激发他们的聪明,更能展示他们的才能。</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我的上辈中,有一位“癞子”,曾任我村一生产队长,他个子不高,头癞,但很精干,言论有见地。我常见他干活争先恐后,挑担虎虎生风,分派工作公平公正。</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社戏》中的八公公“八癞子”,也是位平和的长者。鲁迅先生最后描述道:“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