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井

藏拙

<p class="ql-block">  每年我都要回几次老家,只要时间不是太赶,我一定会去老井边转一转,看一看。情不自禁地俯身趴在井边喝上几口淳甘的井水。</p><p class="ql-block"> 我是喝着这口老井的水长大的。直到上中学后,只有在寒暑假才能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再后来,背井离乡,一年里也很难喝上几口家乡的井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井周围绿树成荫,前下方是一条潺潺溪流,此处,夏天非常凉快,是乡亲们及过路行人小憩的好地方。村中的老人、小孩,也常来这里摆龙门阵。小溪边经常见到大娘大嫂们洗衣服的身影。过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乡亲们来到井边祭祀,祈求井神保佑。</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来到老井边,就会勾起儿时难忘的记忆。大年初一,零时刚过,我打着松油火把,大哥挑着木水桶,兄弟俩小跑式的来到老井挑水。去的路上,还得仔细观察石板路上是否洒有水渍,井边有没有灯光。如果有的话,证明有人抢先了一步。这就是我们寨子的习俗――抢头水,每逢正月初一的凌晨,乡亲们争先恐后来到老井抢头水,求个好兆头。如果谁抢到了头水,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当先。</p> <p class="ql-block">  这口老井是家乡唯一的一口井。我敢肯定的说,自从寨子有人居住起,就发现了这口老井,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你看,通往老井的石板路,一块块青石板都被岁月的脚板磨蹭的滑溜滑溜的。</p><p class="ql-block"> 老井至少经历了两次扩容整修。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只有8~9岁,还清楚的记得,寨子里大人们花了十来天的工夫,将原来只能装下几担水的小井改修成可装几十担水的大井了。井的上方采用圆拱式石块封顶,很好地防止了雨天地表脏水流入井中;秋天的落叶再也不会飘进井里。</p><p class="ql-block">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开始蔓延全球。被封村的乡亲们闲不住,在两位组长的带动下,对古井又进行了一次大修缮。将古井前被洪水冲垮的溪坎重新砌筑加固,路面进行平整硬化,在老井路边还修建了花坛,又摆放几块条石当凳子。大家义务投工,积极捐款,外嫁的女儿们也纷纷伸出援手,支援家乡建设,很快筹集到了3万多元善款。购买钢筋、水泥、砂石的资金足足有余。仅仅用了6天时间工程就完工了。为了庆祝工程竣工,完工那天,就在老井边举行了全寨人的聚餐活动。大家非常高兴!当时,我也感慨万分,顺口吟诵: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乡亲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话讲:修路架桥,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乡亲们在老井边立了一块功德碑,以昭后世。二月初二,农业部老干部、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中国农业出版社高级编辑、作家,现年九十岁高龄的莫容先生感慨村民之善举,欣然提笔撰写碑文《井颂》以纪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悠悠古井,源远流长。凤凰贻珠,武陵含芳。清饴如许,玉露琼浆。杯水涓流,滋润潇湘。百川归海,托举艳阳。钜鹿遗风,仙源闪光。饮水思源,不负育养。热肠古道,盛举共襄。群策群力,旧貌新装。上善若水,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从此,老井面貌焕然一新,可谓家乡亮丽的风景之一。过路行人及来本寨走亲访友的外乡人,都会在老井边游玩一阵,尝一尝清凉甘甜的井泉;读一读莫老撰写的碑文。在这里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大家无不称颂。</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老井从未枯竭过。尽管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夏秋之季,乡亲们每天仍然会去老井提几壶凉水来解渴。淳甘的井泉,源远流长,孕育子民代代兴旺,滋养庄稼五谷丰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