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程十发艺术馆

王永兴

<h3> 几年前,我居住松江新城后,先后游览了“松郡九峰”中的东佘山、西佘山、天马山、小昆山及古典园林“醉白池”、“方塔园”等景点。多处景点中,我总能看到程十发先生题字的匾额。<br> 上图:松江博物馆内《松江急就章碑》碑亭“始草风范”匾额。<br> 中图:小昆山“二陆草堂”匾额。<br> 下图:醉白池公园,池上草堂外檐“醉白池”匾额。<br></h3> <h3> 2017年10月,我去松江博物馆参观“松江民间藏品展”,有幸第一次目睹了程十发先生中国画的真迹。这幅“终南醉归图”画作,是程十发先生赠与晚辈乡友范荣的,由范荣收藏。<br> 我对署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解读署<br>款,可以了解画作的题名、创作的年月、地点,作者的籍贯、姓名和画作收受人姓名等信息。<br> 我才疏学浅,此画作署款,我绞尽脑汁多日,才解读出来。但是,斋名“修竹远山楼”在何处?还是不知。直至日前参观“程十发艺术馆”后,方知“修竹远山楼”的所在地。读者,别着急,看完此美篇就知道了。<br> 保安见我参观认真,赠送了一本松江收藏文化研究会当年的“收藏年刊”给我。其实,我是文物古玩的“门外汉”,从未涉足,也涉足不了这行。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展馆,只是想了解文物古玩展品的源远历史和承载的年代、地点、作者等各种信息,观后便浅尝辄止。这本“收藏年刊”也可让我开开眼,了解一些松江民间藏品,权当欣赏美术工艺品。<br> 注①:终南,代指钟馗。钟馗是陕西终南人,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神像辟邪除灾,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钟馗捉鬼”典故传说。<br> 注②:馗,读 kuí(葵)。</h3> <h3> 收藏年刊中,有二份藏品影印件吸引了我。<br> 一是程十发先生给松江乡友许云琴的二封书信,从书信的遣词用字上看出程十发先生为人谦和平易,书信引出了程十发先生将画作赠给许云琴的一段佳话。<br> 二是程十发先生赠给许云琴的《钟馗接妹》画作,此画作不但尺幅硕大,而且显然是程十发先生的精心之作。<br> </h3> <h3> 许云琴,松江人。退休前是松江某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松江熙园主人许威的后人,喜欢收藏古书画,现是松江收藏文化研究会顾问。<br> 许云琴年轻时在松江某中心小学任教,创作了一篇文学作品,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发表。编辑编发了程十发先生水墨画《农村女青年》作为他文章的插图。他感到无比荣幸,以后成了忘年交。<br> 许云琴有收藏程十发先生作品的心愿,但不敢启齿。1988年夏,程十发先生写信请他去趟程寓所。许云琴接信后的一个星期天,遵嘱去上海吴兴路程寓所。程十发拿出一卷十多幅画稿,希望他挑选一幅,作为给他的赠品。许云琴欣喜若狂,取画卷第一幅,就是这幅《钟馗接妹》画作。程十发很高兴地为他题下赠款,并补盖了印章。<br> 许云琴退休后,得知松江区档案馆对收藏程十发大师生平藏品十分重视,但区档案馆收藏程十发大师的个人画作是个空白,而程十发大师巳离世。为弥补这个空白,许云琴毅然将程十发先生《钟馗接妹》画作捐赠给了松江区档案馆。<br> 注:署款中“戊辰”(农历),即为1988年。<br>  </h3> <h3> 我久闻程十发先生大名,但对其生平及作品知之甚少。今年是程十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我萌生了参观程十发艺术馆(以下简称“艺术馆”)的念想。 <br> 因艺术馆没有导览资料,为仔细了解程十发生平和作品,我二度前往。<br> 艺术馆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中路458号,于2009年4日10日程十发先生88周年诞生日正式开馆。<br> 艺术馆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艺术机构,免费开放。馆舍由华亭老街三宅明清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541平方米。<br> 瞿继康宅,位于中山中路458号,清代建筑,占地950平方米,住宅仪门雕刻精致,体现了高工艺水平。<br> 袁昶宅,位于中山中路466号,原为清代庆侍郎赵永明宅,传有房108间,现占地3000平方米,七进四庭,有松江现存最大的砖砌仪门。<br> 王冶山宅,位于中山中路492号,始建于明代。清代嘉庆年间湖北宜昌知府买进后扩建,现存五进四庭。<br> 2002年,松江有关部门将三宅主体移至一处,就是现艺术馆馆址。<br> 艺术馆馆址是程十发先生于2005年回乡亲自选定的。当年,他坐着轮椅来到华亭老街松江“三宅”,饱含深情地说:“我的故居在松江城里,王宅是我的故里,是我住过几十年的家”。他给松江区委领导写信,表示要把生前的最后一批藏画和本人作品捐赠给故乡松江。 <br> 艺术馆设有生平展示区、真迹展品区、生活场景区、公共汇展区、艺术研讨区和行政办公区等六个区域。<br> 注:昶,读 chǎng (厂),①白天时间长,②舒畅,畅通。<br> </h3> <h3> 大门东侧墙上是吴邦国题字的“程十发艺术馆”金色浮雕。<br> </h3> <h3> 大门西侧墙上石刻的是程十发自画像和书法。</h3> <h3> 广场西侧墙上的大型砖雕壁画,塑造了晋代陆机、陆云兄弟俩,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陈继儒和程十发先生等数十位云间文化名人。壁画取名“墨缘”,展现了松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文化景象。<br> 云间:松江的别称。</h3> <h3> 大门饰以飞檐翘角和砖雕,粉墙黛瓦,典型的徽州古建筑江南民宅。门楣上“耕读继世”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大门两侧摆放着一对石狮镇守护卫。</h3> <h3>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古朴典雅的瞿宅,瞿宅主人瞿继康是程十发年轻时的好朋友、他俩曾于1946年在松江同台合演京剧《空城计》。 <br> 瞿宅现为生平展示区。生平展示区展陈着历史资料和程十发生平照片、实物及程十发作品出版物原件。<br>  </h3> <h3> 瞿宅外立面东侧墙角镶嵌着松江区文化保护单位的铭牌。</h3> <h3> 瞿宅一进庭院,整洁干净、古朴典雅。</h3> <h3> 生平展示区前厅正中,安置有程十发全身铜质塑像。程十发先生神采奕奕,仿佛行走在山村边寨,草原农舍写生、采风。</h3> <h3>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一一2007年7月18日),中国海派书画大师。祖籍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生于松江城西门外岳庙西侧莫家弄。名潼,字十发。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长期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此后,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山水、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善将草、篆、隶融为一体。<br> 程十发以自己的勤奋与创新,为国家为人民,为20世记中国画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也因此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国家的奖励。程十发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及上海文联委员,上海吴昌硕研究会会长,曾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br> 我仔细端详程十发先生的塑像 。<br> </h3> <h3> 前厅东侧南墙镶嵌着序言铭牌,西侧南墙镶嵌着程十发先生简历铭牌。</h3> <h3> 28秒前厅360度厅景视频。</h3> <h3>  生平展示区东展厅,展示有程十发先生的“松江岁月”、“转向连年宣创作”、“参与筹建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的边疆情怀”等经历的历史资料、照片、实物及作品出版物原件。</h3> <h3> 松江年月 <br> 1921年4月10日,程十发生于松江城西门外岳庙西侧莫家弄。<br> 父程欣木(?一1929)为当地名中医,母丁织勤(?一1950)。其父行医之余喜好书画,与松江书画朋友交往甚多,童年程潼得到潜在熏陶,并受张祥河后裔张涛(定九)书画启蒙,以旧刻《竹谱》、《飞影阁画谱》、《山水入门》(胡佩衡主编)、《芥子园画谱》等为始范本。7岁入白龙潭小学,9岁时父病故,家道维艰,由母独立支撑。15岁入震旦大学第四附中,国文及美术成绩表现突出,曾以个人名义参加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h3> <h3> 上图左:与母亲丁织勤合影。<br> 上图右:父程欣木 母丁织勤。<br> 下图 :1937年8月,日机轰炸前后松江古城。</h3> <h3> 1937年,17岁的程十发投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并被录取,遇日寇侵略,故乡沦陷,携母避居乡间一年。1938年9月正式入学,授课教师有王个簃、李仲乾、汪声远、顾坤伯等。李仲乾先生以古代计量“十发为一程”之意,为其取字“十发”。1941年,自上海美专毕业,并与张金锜女士结为伉俪。<br> 程十发曾说:“ '发' 在古代作为计量单位,十发为一程,一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也就是说千分之一寸。我以为我就是一根头发丝,名字起得非常好,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此我就用十发,名不大用了”。<br> 上图左:上海美专时期的程十发。<br> 上图右:上海美专校门。<br> 下图左:1939年在上海复兴公园。<br> 下图右:1941年在上海美专宿舍学唱京戏。<br> 注:簃,读 yí(移)。<br></h3> <h3> 上图:创作于1939年,为现存最早的程十发山水画作品。<br> 下图:1941年程十发与上海美专同窗张金锜女士的结婚照。</h3> <h3> 美专毕业后的程十发立志走职业画家道路,但颇为艰难。此间发奋用功,潜心临摹故宫藏梁楷、陈洪绶、唐寅等人名作珂罗版印刷品,并于1942年11月9日至15日,在上海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四楼画厅举办“程潼画展”个人展览会,发起人有王个簃、李仲乾、汪声远、闵瑞之、许敬甫、吴东迈、龟山正夫、戴霭庐。此前曾在华兴银行预展。1944年12月,进私营上海中国工业银行做雇员,但仍利用业余时间画画。1945年5月,得患瘰疬,携妻女返松江。<br> 注:瘰疬,读 luǒ lì(螺历)。</h3> <h3> 1940年代后期,程十发在自己作品前留影。</h3> <h3> 图左:1942年《申报》刊登“程潼画展”展讯。<br> 图右:1940年代的上海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h3> <h3>  1945年,养疴松江的程十发,因对绘画衷心爱好,一有精神仍坚持作画。抗战胜利后,始与松江书画界同仁常相往还。1946年至松江银行任职,不数日即请辞。1947年参加松江茸光国艺社主办的书画作品展览及戏剧演出活动,并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5月,松江解放,深入天马山农村,创作第一张年画《反黑田》,出版第一本连环画《野猪林》。<br> 上图左:1949年创作第一张年画《反黑田》。<br> 上图右:1947年《茸报》刊登程十发参加松江书画界群展消息。<br> 下图左:1949年出版第一本连环画《野猪林》。<br> 下图右:1947年《茸报》刊发义演启事,程十发夫妇参演。</h3> <h3> 转向连年宣创作<br> 1950年母亲去世,携妻小迁居上海。经沈之瑜、赵宏本引荐,加入连环画作者联谊会为会员。先后为多家出版社创作连环画,并加入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连环画组。1952年8月,经吕蒙介绍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改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潜心研究丢勒、荷尔拜因、安格尔等人的西方古典油画及其素描人物画,创作多本连环画并获奖。</h3> <h3> 上图:1950年代初,程十发在兴国路寓所。<br> 下图:1950年代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苏联专家及出版社同仁合影。</h3> <h3> 1954年为乡友陶延龄题字。</h3> <h3>  1955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的工作证。<br> 注:工作证上籍贯江苏松江,因1955年时,松江县隶属于江苏省管辖,直至1958年才划入上海市管辖。</h3> <h3>  早期斋名步鲸楼(叶潞渊篆)。<br> 注:印章为白文。<br> </h3> <h3> 玻璃橱柜中展示的程十发创作的连环画原件。<br> 左图上:《野猪林》程十发首部连环画 <br>1950年画于松江。<br> 左图下:《臧大咬子传》1951年画于松江。<br> 右图: 水墨连环画《画皮》1955年</h3> <h3> 程十发创作的部分连环画。下图同。</h3> <h3> 列宁的故事、孔乙己、画皮等三本连环画。</h3> <h3> 玻璃橱柜中展示的程十发曾用的实物。<br> 上图左:程十发曾用的绘画工具。<br> 上图中:程十发自刻印章“松江人”,砚、墨。<br> 上图右:毛筆。<br> 下图左:程十发曾用的手表。<br> 下图中:程十发最后一次交纳党费收据。<br> 收据<br> 收到程十发同志缴来的2007年01月至07月党费共计:肆佰贰拾陆元整,¥ 426.00元 。<br> 中共上海中国画院总支委员会<br>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事处<br> 2007年08月<br> <br> 下图右:程十发曾用的眼镜。</h3> <h3> 参与筹建上海中国画院<br> 1956年前,被选调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次年被聘为画师,创作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并于1957年获中国文化部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迎来艺术人生转折的重大机遇,随后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写生考察团,历时半年。<br> 1958年,参加上海文物图书收购鉴别委员会。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创作《神圣一票》大型通景屏。《儒林外史》插图获华东地区书籍装帧设计一等奖与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银质奖。《画皮》获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开创水墨连环画之先河。 <br> 1960年在上海中国画院收汪大文、毛国伦为徒。</h3> <h3>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合影,摄于汾阳路150号。<br> 合影者有,林风眠、丰子恺、徐平羽、沈尹默、朱屺瞻、王个簃、吴湖帆、谢稚柳、陈佩秋、钱君匋、唐云、吕蒙、应野平、吴青霞、程十发等中国现代书画界著名人士。</h3> <h3> 上图:1960年代初与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br> 下图:19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筹建时期画师合影。合影者有,王个簃、唐云、应野平、吴青霞、程十发等人。</h3> <h3> 上图:1950年代后期,在延庆路书房。<br> 下图:上海延庆路141号程十发寓所。</h3> <h3> 上图:1960年程十发在作画。<br> 下图:1960年代,吴青霞、张聿光、程十发、邓怀农等在一起作画。</h3> <h3> 程十发为学生汪大文讲解。</h3> <h3> 程十发的边疆情怀<br> 1957年,程十发参加了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写生考察团。在云南近半年写生、采风中,他被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深深感染,并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从此开启了以少数民族少女形象和民间民俗题材为主的写意人物画新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美学新风尚。在此后的数年中,他又先后多次赴内蒙、广西、四川、黄山等地写生,广取博收,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中国写意人物画旳“程家样”风格。<br> 1957年,程十发在云南采风。</h3> <h3> 上图左:边塞少年。<br> 上图右:1978年赴广西龙胜县苗族、壮族、瑶族山寨采风。<br> 下图左:1978年赴广西龙胜县采风时拍摄创作素材。<br> 下图右:1977年8月与汪大文、魏景山在内蒙写生留影。</h3> <h3> 上图左:1978年赴广西龙胜县苗族、壮族、瑶族山寨采风。<br> 上图右:1978年在广西龙胜县采风时与当地山民攀谈。<br> 下图左:1978年在广西漓江采风。<br> 下图右:1978年8月赴内蒙写生。</h3> <h3> 解读<br> 署款:此余卅年前所写云南德宏傣家风光小河淌水画稿 国文先生属余再制一幅奉教时丁卯首夏相叙深圳河畔 程十发漫笔<br> 钤印:十发(朱文) 程潼(白文) <br> 注 :丁卯 (农历)为1987年。</h3> <h3> 生平展示区西展厅,展示有程十发先生的“推动上海中国画院发展”、“艺术交流与讲学”、“程十发戏曲人物”、“修竹远山楼”、“成就与影响”等经历的历史资料、照片和画作。</h3> <h3> 推动上海中国画院发展<br> 1980年代是程十发艺术生涯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他从生活感受出发,对少数民族少女形象、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古典诗词意境加以提炼、夸张和变形,以枯笔皴线和大笔勾线,凸显丰富多变的轮廓与墨色,实现以线的笔墨变化代替人物结构与光影的表现,从而拉开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距离,回归到中国画笔墨的独立体系中来,是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形态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人物。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以自己的艺术人格和操守,承前启后,团结并影响了以上海中国画院为中心的一大批海上画家集群,推动了上海中国画院院外画师制度的建立,并对上海的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br> 注:皴,读 cūn(村)。皴,有多种释义。此处释义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涂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向背。<br></h3> <h3> 上图:程十发夫妇与王个簃、方增先等。<br> 下图:1985年与刘海粟。</h3> <h3> 上图:1985年赴香港探望林风眠。<br> 下图:1980年代与颜文樑等老先生在一起。</h3> <h3> 上图:1980年代与谢稚柳、刘旦宅等合作大画。<br> 下图:1995年3月8日与吴冠中。</h3> <h3> 上图:1978年底与关良、杨之光等参观展览留影。<br> 下图:1984年王个簃、唐云、程十发、应野平等在上海中国画院。</h3> <h3> 上图:1993年与张桂铭、韩天衡、施大畏等在一起。<br> 下图:1997年与唐云、朱屺瞻、谢稚柳等赴北京绘制布置画回沪时于机场合影。</h3> <h3> 上图:1993年程十发与张桂铭、汪大文、金光瑜等在吴兴路寓所。<br> 下图:1976年赴黄山写生时与汪大文、徐元清、吴玉梅、张迪平等在太白楼合影。</h3> <h3> 上图:1979年,程十发夫妇与毛国伦、汪大文在延安饭店合作大画。<br> 下图:1995年,程十发与施大畏参观上海中国画院新大楼模型。</h3> <h3> 1983年,程十发与黄胄在深圳。</h3> <h3> 1995年,程十发与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在一起。</h3> <h3> 艺术交流与讲学<br> 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中国的美术,尤其是中国画艺术,程十发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在坚守中国画民族性的同时,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问未来”的开阔视野和兼容并包的艺术胸怀,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为己所用。他在融合中外古今,表现中华文化价值观并发展民族艺术造型语言上,做出了令人称赞的贡献。他始终坚持以民族文化价值传播为己任,积极宣传中国画艺术,为将中国画艺术播布海内外,他多次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书画艺术的国际交流,并先后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讲学。</h3> <h3> 1985年,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h3> <h3> 图片排列,从上到下。<br> ①、1980年在日本西武百货举办“程十发”作品展。<br> ②、1982年赴美参加“现代中国画展”时与彦涵合影。<br> ③、在上海中国画院接待外宾。<br> ④、日本友人师村妙石拜访程十发先生。</h3> <h3> 上图:与日本画家加山又造。<br> 中图:与日本山水画家平山郁夫。<br> 下图:与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品鉴古画。</h3> <h3> 上图:1998年与加拿大总理克雷斯蒂安等主持“中国现代绘画展”闭幕式。<br> 中图:1985年应邀在新加坡讲学。<br> 下图:1980年与王己千、李奇茂讨论古画。</h3> <h3> 上图:1991年在日本出光美术馆。<br> 中图:1991年与日本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br> 下图:程十发在澳大利亚。</h3> <h3> 程十发的戏曲人物<br> 程十发的戏曲人物画,是用传统的画法来描绘传统的戏,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传神的笔墨来反映传神的形象。程十发不仅喜欢看昆曲,唱昆曲,而且喜欢从文学的角度对唱词细加品评。这固然是小时候受了白龙潭小学那位老师的影响,但也和他灵动的诗词修养有关。昆曲的唱词在我国戏曲中是文学性最强的一种,因为它基本上采用杂剧和传奇中原有的唱词,加上它的曲调婉转悠扬,使人有回味不尽之感。程十发的戏曲速写中,除少数京剧和地方剧外,大部分是昆剧。</h3> <h3> 1953年,程十发在京剧《打龙袍》中饰演包公。</h3> <h3> 图左:程十发画戏曲速写册页(程十发艺术馆藏)。<br> 图右:程十发抄录昆曲弹词手稿(程十发艺术馆藏)。</h3> <h3> 上图左:程十发夫妇观看张文娟演出后合影。<br> 上图右:1982年,与昆曲大师俞振飞交流书画心得。<br> 下图左:与昆曲大师蔡正仁在家中联袂清唱昆曲选段。<br> 下图右:1982年,程十发夫妇在深圳观看马玉琪主演的《四郎探母》。</h3> <h3> 解读<br> 署款:太白醉写<br> 一九八〇年四月为纪念俞振飞 <br> 同志舞台生活六十周年而写俞振飞<br> 名剧四 程十发<br> 钤印:十发(朱文)。<br> 注:太白即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誉为“诗仙”。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所写。</h3> <h3> 解读<br> 署款: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程十发 <br> 写游园惊梦印象于上海画院<br> 钤印:十发(朱文) 程潼(白文) 上海画院(朱文)</h3> <h3> 修竹远山楼<br>1980年代,程十发将松江寓所斋名取名“修竹远山楼”。<br>  “修竹远山楼”照片系列,展示了程十发先生1973年至2005年在故乡松江的生活片断。</h3> <h3> 上图:1973年与毛国伦,吴玉梅、柯青在松江凭吊二夏墓。<br> 注:二夏墓 明末名士、抗清英雄、著名文学家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位于松江区小昆山镇北荡湾村,墓地呈半月形,墓前有墓道,后有托山,流水环侥。墓碑为陈毅1961年亲笔题写。<br> 下图:1980年代,在松江天马山脚下。</h3> <h3>  上图:1980年代,在松江“修竹远山楼”画金丝竹。<br> 下图:在松江大仓桥。</h3> <h3> 1980年,程十发夫妇在醉白池。<br> 注:醉白池公园,池上草堂外檐匾额“醉白池”三字,是程十发先生的墨宝,题于1972年。</h3> <h3> 上图:1980年代,在松江方塔公园写生。<br> 下图:程十发、罗洪(左一)等松江第一届文代会。</h3> <h3> 1985年与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在松江赏菊。</h3> <h3> 上图:1989年在松江寓所创作丈二匹《兰亭修禊图》(此作现藏纽约)。<br> 下图:1992年,在上海中国画院松江县美术协会元宵联欢笔会暨松江县美术协会三周年会庆。</h3> <h3> 1992年,在松江县美术协会元宵联欢笔会。</h3> <h3> 1990年代,重返富家弄老屋。</h3> <h3> 上图:为松江二中校庆一百年题字。<br> 下图:在松江华亭老街“三宅”前留影。</h3> <h3> 2005年为松江检察院题字“公正执法”。</h3> <h3> 成就与影响<br> 程十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非常有影响的艺术家,他的人生经历和从艺创作道路跨越了几个时代,见证了新中国乃至过去一百年中国美术历史的发展,1996年,他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捐赠个人收藏宋元明清书画精品122幅,次年上海中国画院开辟程十发藏画陈列馆。2005年11月,他又向松江捐赠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和本人作品共67件,由松江博物馆接收暂存。2006年4月,“程十发绘画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同年6月,上海中国画院又举办“丹青五百年·传承与创新一一陈洪绶、任伯年、程十发艺术”展览及学术研讨会。2013年程十发艺术馆举办程十发艺术报告会,2014年又举办了程十发笔墨艺术座谈会。2017年9月27日,程十发美术馆在上海奠基动工。程十发以自己的勤奋与创新,为国家为人民,为20世纪中国画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也因此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国家的奖励。</h3> <h3> 1993年,程十发获第二届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领奖。</h3> <h3> 上图:1991年7月6日,程十发全家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br> 下图:1996年,程十发向上海市文化局捐赠家藏书画。</h3> <h3> 上图:1986年,程十发与画院业余进修夜校师生合影。<br> 下图:1999年,程十发在上海出席关山月画展开幕式。</h3> <h3> 程十发参加2003一2004年度上海中国画院中国画工作室专修班开学典礼。</h3> <h3> 上图:施大畏、钱琦琦、车鹏飞、韩硕看望程十发。<br> 下图:2004年,程十发师生展合影。</h3> <h3> 上图:2006年,冯远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程十发绘画艺术展开幕式上致辞。<br> 下图:2006年,炎黄艺术馆举办程十发绘画艺术研讨会。</h3> <h3> 2006年6月,“传承与创新·陈洪绶 任伯年 程十发的艺术”研讨会与展览现场。</h3> <h3> 上图:2013年程十发艺术报告会。<br> 下图:2014年程十发笔墨艺术座谈会。</h3> <h3> 2017年9月27日,程十发美术馆新建工程开工活动现场。<br> 注:程十发美术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398号,已建成开放。</h3> <h3> 二进庭院东区,北侧是迎宾厅,南墙上镶嵌着吴邦国题字的“程十发艺术馆”金色浮雕。<br>  </h3> <h3> 迎宾厅(艺术研讨区,平时不开放),厅堂内摆放着古家具,悬挂着程十发先生手书的“修竹远山楼”匾额。</h3> <h3> 二进庭院深深,古朴典雅宁静。<br> 左图:庭院东区院景。<br> 右图:庭院西区院景。南侧是袁宅,北侧是王宅跨院。</h3> <h3> 25秒二进庭院360度院景视频。</h3> <h3> 瞿宅西侧,位于中山中路466号的房屋是袁昶旧宅。袁昶为清·光绪年间进士,袁宅与程十发虽无直接居住关系,但程十发从小爱读《袁昶传记》,神交巳久,十分敬仰。程十发先生曾评价说:“我家隔壁老房子主人表昶是清代了不起的人物”。<br> 袁宅现为公共汇展区,不定期的举办名家画展。<br> 上图:袁宅外立面东侧墙角镶嵌着松江区文化保护单位的铭牌。<br> 下图:袁宅外立面全景。</h3> <h3> 袁宅北门,门楣上“书香门第”(袁宅主人袁昶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北门是公共汇展区的入口,2020年12月30日一一2021年2月21日,徐建融书画作品展在此举行。</h3> <h3> 左图:徐建融画作展品 重楼叠峰 纸本设色。<br> 右图:徐建融书画作品展铭牌,“长风万里”由程十发题写。<br> 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人谦恭,待人平易。徐建融与程十发为忘年之交,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相识,常相往来。本世纪初,徐建融开设“长风论坛”,程十发先生特为题写“长风万里”。后学请益,前辈提携,堪为佳话。<br> 纸本设色:纸本,画纸的一种,如宣纸。设色,人们运用颜料绘作的画。纸本设色,即绘在宣纸上的彩色字画。<br> </h3> <h3> 袁宅西侧,位于中山中路492号的房屋是王宅。<br> 王宅的主人名叫王冶山。王宅是程十发故里,程十发在此居住了几十年。1941年,程十发与上海美专同窗张金锜结婚于王宅走马楼上。1950年,程十发在此创作完成了他第一部连环画《野猪林》,其后又创作了多部连环画。<br>  王宅跨院现为馆藏真迹展品区。<br>  上图:王宅外立面东侧墙角镶嵌着松江区文化保护单位的铭碑。<br>  下图:王宅外立面全景。<br>  </h3> <h3> 王宅跨院,粉墙黛瓦,飞檐砖雕,典型的徽州建筑。门楣上“缘墨轩”三个大字清晰可见。</h3> <h3> 走进王宅跨院,迎面就是小桥池塘,东西厢房便是馆藏的由程十发捐赠的名人及程十发画作的真迹展示厅。<br> 二楼还原了程十发当年生活的场景(不开放)。</h3> <h3> 展示厅展出的画作真迹,让观众一饱眼福。</h3> <h3> 现代 程十发 瑶山小景<br> 纸本设色<br> 尺寸:纵138厘米 横68厘米<br> 年代:1980年<br> 2018年征集作品<br> 题识:一九八〇年一月程十发写广西龙胜瑶山小景於上海延安饭店晴窗。<br> 钤印:程十发印 云间。<br> <br> </h3> <h3> 现代 程十发 太白醉写<br> 纸本设色<br> 尺寸:纵42厘米 横31.5厘米<br> 年代:1980年<br> 此幅作品为程十发先生于1980年为纪念俞振飞先生舞台生活六十周年而作的俞派名剧四种之一。全部作品约有四件,此为其一。此作尺幅虽小,但构图生动简练,人物刻画传神。画家以极少的线条,即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与情态,再着色晕染人物衣饰,突显人物不同身份与舞台情节。太白醉写,讲的是唐明星与杨贵妃在御苑中歌舞饮酒,观赏牡丹,特召诗人李白来作新乐章的故事。昆曲“太白醉写”同名剧目,初为沈寿林先生的拿手杰作,继传其子月泉,又传之俞振飞先生。后经俞氏加工,在表演艺术上更具特色,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h3> <h3> 现代 吴青霞 双鱼图<br> 纸本水墨<br> 尺寸:纵68厘米 横33.5厘米<br> 2014年朱克强捐赠<br> 吴青霞(1910一一2008)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意大利欧州学院院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br> 受美篇影集篇幅所限,艺术馆馆藏画作真迹展品和徐建融画作展品,收入影集不多。影集中还有许多张拼图,这都影响了图片的可视性和清晰度,有点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