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纪行之四:黄帝陵、壶口瀑布行

海涛

<p class="ql-block">  西安行第四天主要游览黄帝陵、壶口瀑布两大景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黄帝陵景区掠影</b></p><p class="ql-block">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p><p class="ql-block">此行因时间原因,主要参观游览了轩辕庙一带景观,未能登上桥山之巅祭拜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p><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jiǎo)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p><p class="ql-block"> 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远眺</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大殿</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殿</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题词碑》</p><p class="ql-block">书于民国元年(1912年)。高2.80米,宽1.10米,厚0.20米。楷书8行,满行4字。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了这篇祭文,名《黄帝赞》。</p><p class="ql-block">原刻于黄帝庙山门外照壁上,1988年再刻,立于轩辕庙碑亭。</p><p class="ql-block">碑阳录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春 孙文(印)</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黄帝陵碑》</p><p class="ql-block">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此前黄帝陵一直被称为“桥陵”。1942年民国政府将“桥陵”改为“黄帝陵”。1942年冬,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亲笔题写“黄帝陵”,民国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黄帝陵前,1988年复刻。</p><p class="ql-block">现立于黄帝陵轩辕庙碑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碑</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词碑</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p><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印池</p> <p class="ql-block">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的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p><p class="ql-block">西汉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二.壶口观瀑</b></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唯一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  此次西安行数天,所到景区游客人数最多的当属壶口瀑布。在距景区数公里远的游客集散地,接送游客的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候车大厅内游客们争先恐后,摩肩接踵。由于游客们多由西安方向来,数百公里的行程,且大都先到黄帝陵游览后再到壶口,等到达景区后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所以游客们大都行色匆匆,唯恐在天黑前不能尽情观赏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壶口的大巴车上远观瀑布,能隐隐听到瀑布奔腾咆哮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在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汹涌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p>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真想大吼几声诗仙李白诗篇《将进酒》中那大气磅礴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想诗仙大抵也到过此地,所以诗兴大发时,那千古绝唱便脱口而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