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北正定</h1> <h1>隆兴寺占地面积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国后,多次拨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门(南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以及从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是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宋代结构风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价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台基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式,面宽和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外观重叠雄伟,古劲庄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1. 天王殿</b></font></h1> <h1>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现在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有些寺院配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雕大肚弥勒佛</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Wooden Pot-bellied Maitreya<br></div> <h1>此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后粱贞明三年(917年)契此于奉化岳林寺入灭。圆寂前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据此,世人视契此为弥勒化身,之后便以其为原型塑像供奉。宋代契此作为弥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为定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大天王</h1> <h1>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传入我国以后被完全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四大天王像原塑毁于1966年,现存为1982年正定民间老艺人重塑之作。像高4.8米。<br>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br>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br>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br>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故寓为“顺”。<br>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因琵琶能调拨发音,</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故寓为“调”;</span></div></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方多闻天王 名“毗沙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br></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为降服归顺,故寓为“顺”。<br></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2. 大觉六师殿(遗址)</b></font></h1> <h1>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3. 摩尼殿</b></font></h1> <h1>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br>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br></h1> <h1>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期人,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为弄清人生真谛而出家悟道,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香炉</h1> <h1>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12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更为罕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壁 画</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rescos</h1> <h1>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平方米,其中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h1> <h1>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仍为422平方米。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彩悬山</h1> <h1>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显灵的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座观音”,是<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牌楼门</b></h1> <h1>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粱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城”,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4. 戒台</b></font></h1><h1>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从外面看去,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说明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br>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大悲阁</b></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7. 大悲阁</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Great Mercy Pavilion</div><div>大悲阁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据宋《营造法式》复建。工程投资3285万元,共用木料6800多立方米,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重修后的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面积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以虹桥相连,三阁并立,气势雄伟。<br></div></h1> <h1>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隆兴寺六最之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手千眼观音</h1> <h1>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书楼</h1> <h1>御书楼亦名东耳阁、御书阁,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7年至1999年依据宋《营造法式》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带副阶,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面积35平方米,高21米。<br>据《隆兴寺志》载,阁内上层原奉文殊菩萨和御书碑文,下层供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br></h1> <h1>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国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6. 转轮藏阁</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Runner Cabinet Pavilion</div></h1> <h1>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犬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font color="#ed2308"><b>是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h1> <h1>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5. 慈氏阁</b></font></h1> <h1>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h1>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平面、外观与转轮藏殿相似,是隆兴寺内仅存的三座宋代建筑之一。殿内的木雕弥勒佛像,高达7.4米,相传是用五台山的一根巨木雕刻而成,应该是现存最大的北宋木雕佛像。又因弥勒的意译为“慈氏”,因此将楼阁命名为“慈氏阁”。<br><h1>虽然,慈氏阁和与之相对的转轮藏殿外观极为相似,实际上,由于供奉的主体不同,殿内的梁架也按需设计,使两者梁架颇为不同。而慈氏阁檐柱的“永定柱”造法,更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8. 弥陀殿</b></font></h1> <h1>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西侧供石雕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的信奉对象,据说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诵“阿弥陀佛”的法号,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念佛者往生极乐世界。殿内有两方石刻,一方刻“絜矩”二字,此乃儒家伦理思想,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两字是清乾隆十六年(1715年)正定知县高崶所书,此石刻曾安置于县衙大堂,解放后移到这里保存。另一石刻“容膝”二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题,“容膝”之意是形容“居室之窄陋,只能容得下两个膝盖。”</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9. 毗卢殿</b></font></h1> <h1>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 是<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铜铸工艺,据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海内孤例。 </h1> <h1>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这尊佛像是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堪称海内孤例。 </h1> <h1>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槐</h1> <h1>槐,又名国槐,科属豆科槐属,拉丁名Soph aronica Lir。是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h1> <h1>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11. 龙藏寺碑</b></font></h1> <h1>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是<font color="#ed2308"><b>隆兴寺六最之一。</b></font>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称其为楷书第一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上三张是真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室外的为仿制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10. 龙腾苑</b></font></h1> <h1>龙腾苑位于寺院东北侧,是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占地40余亩,园内古迹荟萃、风景优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等文物景观,以及紫虚山、明远亭、龙吟榭、千秋鉴园、春荫亭、延光堂等园林建筑。让人环游其中,仿佛走入美丽而深邃的历史画卷。</h1> <h1>愿我的作品,<br>给去过的朋友,带来美好回忆;<br>对想去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br>让没去的朋友,随我旅游一趟。<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0年10月摄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1年01月制作</span></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