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对苏轼严格而良好的文化教育

临颍县博雅学校高中部

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苏轼的首要原因。这要归功于他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br> 苏洵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有诗词为证。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br> 《夜梦》(节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div> 这首诗大意是说:<br> 苏轼小时候太贪玩了,不知道读书,于是父亲每天监督他看书。有一天,父亲要出门办事,临走前,给苏轼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读《春秋》,并要求他今天务必把这部史书看完,回来后要检查。眼瞅着父亲快回来了,可自己《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知道自己肯定会挨批评。此时苏轼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就像鱼咬住了鱼钩一样难受。 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那时的他在遥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却依然能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情景,可见苏洵家教之严格,早已深刻渗入到苏轼的血液中。可以说后来苏轼文学上这样优秀的成绩,和早期他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br> 苏洵不仅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同时对他们做人特别重视。为此,苏洵特别为孩子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 在这篇文章中,苏洵从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分析、告诫他们将来应该怎样做人。苏洵在文章中说:<br>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br>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br> 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不影响车子的使用。苏洵将大儿子取名为“轼”,就是告诫他要像“轼”一样,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锋芒毕露。<br>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有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为小儿子其取名“辙”,希望苏辙像这个车印一样,妥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br>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熏陶,也赋予了他们不拘泥于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