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文艺》与“二职高”

翼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昨天晚上与原来“二职高”的老领导老同事们相约小聚,甚是欢畅。席间追忆往昔,感慨颇多,不免举酒邀盏。因不胜酒力,昏睡一个晚上,总觉得有旧梦隐隐残存于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天,午后匆匆读了几页《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便开始翻箱倒柜找出几张曾经在“二职高”工作的照片,以及若干期《南山文艺》旧杂志来。人曰“睹物思人”,我今天倒要“睹人思物”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南山文艺》是原“二职高”的校刊,由当时学校的“南山文学社”负责编印。依托这样一个平台,“二职高”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写作爱好者”,他们多次在《常州职教新苑》等省市级杂志上投稿发表,或在省市级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我曾多次在《南山文艺》上撰写“刊首语”,并给“文学社”做过多次讲座。虽然《南山文艺》第十期之后的杂志没有收集到,但并不影响我与“二职高”的深厚感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职高”这个校名被撤销已经整整十年了,它的全称叫“溧阳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1993.8),也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学校(1993—2010)。其实,当年我很有可能要被分配到家乡的学校——平桥初中;因为自己种种缘故,最终经由我初三班主任钱长生老师(二职高的第二任校长)推荐,被分配到了“二职高”工作。可以说,“二职高”于我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于“二职高”有很深的情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曾在“二职高”工作了整整十七年,是它给了我很好地学习环境和成长机会。细细梳理,我首先要感谢的是“二职高”首任校长谢杏春先生(已故),是他将我从教育局分配现场“抢夺”过来的。参加工作之后,蒲金瑞和樊平波两位先生成了我的入门指导老师。无论是语文专业教学,还是学生思想教育,两位老先生都能悉心指导、倾心相助。对这两位性格迥然风格各异的老先生,我在今年九月撰写的《听课》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正是有了他们的指导,我才能顺利执起教鞭,耕耘讲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99年至2001年是“二职高”发展最为困难的三年,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政策由计划向市场转型造成的,也有学校对形势的认识不足和应对不够的因素。面对许多骨干教师相继离开了“二职高”情景,我因无奈选择了“留下”,也因校领导的信任选择了“坚守”。时任</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王恬中校长能坚毅隐忍,痛</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定思痛,集思广益,带领大家一起艰难摸索。其间,我于 2002年开始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03年10月,年仅35岁的朱忠平担任“二职高”的第五任校长。他也成为推动“二职高”走向事业辉煌的第一功臣。从专业规划与创新设置、师资引进与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到学生管理、对口升学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等,方方面面都倾注了朱校长大量的智慧和心血。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最大资源。其后七年间,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伴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我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先后担任了教务处副主任(主持工作)、学生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兼)以及招生就业处主任(兼),2006年担任“二职高”副校长职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是当时喊得最响的口号,也是一种创新进取的精神写照。二职高先后在校园精神、“对口单招”、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等方面走在了本是同类学校的前列,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成为当时我市职教发展的的一面旗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10年7月,“溧阳二职高”和“溧阳职技校”合并组建“江苏省天目湖中专”。也许是职业轮回,2016年我又有幸回到这里工作了一年,担任党总支书记。2018年7月原“二职高”所在的“天目湖中专戴埠校区”整体搬迁至溧阳中专校内。从此,“二职高”旧址大门上就挂上了“戴埠镇城管中队”的招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知道“二职高”了,即使当年的毕业生,也只找到一个比较荒芜而寂寞的“旧址”。也许再过几年,连“二职高”的影子都难以寻觅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人们总是对最初的来处念念不忘,对未来的去处茫然不知。我于“二职高”的深厚情缘,除了曾经17年的夙夜勤勉工作外,还在于在“二职高”期间谈了恋爱,结了婚,成了家,养了儿子……度过了青春。更在于在“二职高”工作工程中,结识了一批共同奋斗的好同事,一批可以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一个良好的生活交际圈。此后,很难再有这样一种环境和机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今,每当双休日我总想抽个时间,驾车去戴埠转转。一方面是去看望在戴埠生活的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是想去体味一下路过原“二职高”门口时别样的感觉。2020年的岁末,我因为和曾经的“二职高”同事的一次小聚,而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2021.2.4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