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谨以此篇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h3> <p class="ql-block">红色,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结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份。红色,象征太阳的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我在红色光环照耀下生活了70年,虽然历尽坎坷、艰辛甚至苦难,但仍对红色充滿殷殷情怀。将我饱含红色之情的红色之旅汇编成册,算是一名老党员对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吧!</p> <h3>追根溯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成员,对党的发展和奋斗的历程有个起码的了解,这是一种必备的修养。2009年5月,我秉承虔敬之心,专去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诞生的地方~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追寻领袖的根脉史诗。</h3> <h3>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就岀生在这间房子里,又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年、少年。在这间房子里,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救国救民的道理,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奋斗终生的雄心大志。</h3> <h3>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的“爱晚亭”,是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始建于1792年。毛主席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与杨开慧、罗学瓒、蔡和森等人纵谈时局、探求真理。解放以后,毛主席亲笔书写“爱晚亭”三个字,所制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悬挂在爱晚亭上。图为2009年5月冒雨在“爱晚亭”前的留影。</h3> <h3>2021年4月23日我再次来“爱晚亭”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h3> <h3>北京“陶然亭”~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创建于元代。青年时代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作管理员的时候,多次在这里与李大钊、周恩来等人秘密谋划建党大计。图为2019年7月在“陶然亭”的留影。</h3> <h3>在流经长沙的湘江中,有一座流沙堆集的小岛,因盛产橘子而被称为“橘子州”。毛主席在长沙读书的时候,“橘子州”成为他游泳、与同学探索革命真理的主要之地。1925年晚秋,毛主席赴广州主持农讲所前,重游橘子州,感慨万千,写下《沁园春•长沙》不朽诗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抒发了他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图为2009年5月在橘子州头刻有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手书石刻前的留影。<br></h3> <h3>2021年4月22日,我再次来长沙橘子洲头,在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碑石前的留影。</h3> <h3>橘子州的最南端即为“橘子洲头”,2009年5月我曾伫立州头,凝望滔滔北去的湘江之水令我心升无限感慨,“文革”时期千百遍吟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州头…”不朽诗篇的情景重新在脑海里伏现。</h3>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2日我再来橘子洲头,依旧是滿滿的感慨。橘子州啊,漫长的历史进程,让你不断汇集着时光长河的故事,更凝聚着坚韧不拔的品性。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是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橘子洲,你真的令我崇敬!</p> <h3>橘子州头的古朴树,是橘子州唯一的一棵朴树,至今已生长近200年。青年时的毛主席和挚友蔡和森等人,就在这棵树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常在朴树下睡觉小憩。如今它已成为“橘子州”的镇州之宝。图为2009年5月在古朴树下的留影。</h3> <h3>时隔12年,当我再次来到古朴树下时,看到朴树又长粗了,也长高了,树干挺拔,枝叶繁茂;“指点江山”的石碑也换大的了,高雅而稳重。图为2021年4月22日在古朴树下、“指点江山”标志石前的留影。</h3> <h3>毛主席青年艺术雕塑矗立在橘子州头,是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主席的形象为基础而创作的,突出表现了毛主席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形象。</h3> <h3>毛主席青年时期雕像,是2009年为纪念开国领袖毛主席诞辰116周年、缅怀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在橘子洲开展革命活动的丰功而绩而兴建的,如今已成为长沙市的象征和第一标志。</h3> <h3>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自古就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它虽然不及杭州西湖的浓艳纤丽,也没有太湖“包孕吴越”的壮阔气势,却也天然本色,秀之天成,自有一番得天独厚的动人气韵,风光旖旎四季宜人而令我魂牵梦萦。2019年4月我来嘉兴,在南湖湖畔的留影。</h3> <h3>南湖,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宣告诞生更令我趋之若鹜。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转移到这里的一条红色游船上继续进行。在这条红船上通过了党的各项纲领、决议,并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图为在宣告中共成立的红船前的留影。</h3> <h3>位于赣东南、与福建省相接攘的瑞金市,城市不大,但却因为她是中国的红色故都而令国人耳熟能详。2021年7月15日带外孙来瑞金,在瑞金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瑞金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是共和国的摇篮。走岀火车站,迎面的中央红军纪念群雕,自然地将人带入当年中央苏区的红色意境之中。</h3> <h3>瑞金,除新建城区外,当年“苏维埃共和国”旧址至今保存完好。由几处旧址组成的“共和国摇篮景区”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h3> <h3>沙洲坝是一片红色基因浸润血脉的地方。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央党政军群机关集中驻扎在此1年零3个月,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了惨烈的第四次、五次“反围剿”战斗;在此开启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h3> <h3>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是当年红军在瑞金留下的唯一自 己建造的大型建筑。 它造型独特,从空中俯视,宛若扣在大地上的红军八角帽,在那个年代、那种条件和环境下,建造这样一座大型建筑,堪称 奇迹。</h3> <h3>中华苏维埃政府曾在这座大礼堂内,召开了多次重大会议,其中,在此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一系列建国大纲,为15年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地人把它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身。图为在中华苏维埃政府大礼堂内的留影。</h3> <h3>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庭院前的留影。</h3> <h3>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审判庭的墙壁上,“惩治腐化败类,维护群众利益”标语依稀可见。</h3> <h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办“列宁小学”,为红军和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h3> <h3>当年,毛主席就住在这间房子里。</h3> <h3>沙州坝“红井”令我刻骨铭心了一辈子。早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书第32课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写的就是“红井”的故事。图为在“红井”纪念碑前的留影。</h3> <h3>1931年,毛主席住在沙州坝,看见当地百姓每天吃的是池塘里的脏水,便带领几名战士挖了一口井,从此,沙洲坝的乡亲喝上了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塘水喝的历史。因为井是红军来了以后毛主席亲手挖的,所以乡亲们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h3> <h3>当地乡亲们还在“红井”旁堅起一块石碑,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图为与外孙在红井前的留影。</h3> <h3>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拥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然而,真正让遵义名扬于世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的一次具有决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生死命运大转折的重要会议。2018年11月22日我来遵义,在遵义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深受博古错误路线的影响而被迫长征北上。长征至遵义时,红军已经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窘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部分中共领导人提议在这里召开一次党的会议,以解决窘境状况。会议就在这幢二层小楼内举行。图为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的留影。</h3> <h3>就在这幢二层小楼里,党中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一致推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领导集体,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解放后,这里辟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毛主席亲书了馆名。图为在会址的庭院内的留影。</h3> <h3>遵义会议后,为迅速提高红军士气,毛主席决定并亲自指挥,在地处遵义和桐梓之间的娄山关,利用其奇险地势,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反动派打了一场殊死战役,并取得了奇胜。</h3> <h3>我所拍照的位置,正是遵义战役最惨烈的遗址之处。遵义战役的胜利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娄山关”也成为中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br></h3> <h3>“娄山关”战役的胜利极大振奋了红军继续长征的信心,为此毛泽东极其兴奋,在这里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的不朽诗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h3> <h3>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以风光秀美,特产甘醇芳香的茅台酒而闻名天下。毛主席在这里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更是被世界军史专家称之为“最神奇的军事战术”而令茅台镇声名远扬。图为2018年11月在当年红军“四渡赤水”之处~茅台渡口的留影。</h3> <h3>2018年11月在贵州茅台镇。</h3> <h3>在红军渡水的茅台渡口纪念碑石前。</h3> <h3>红军长征路过川西泸定县大渡河,唯一能够通过大渡河的桥梁是泸定桥,又称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始建于清康熙45年,即公元1705年。康煕御笔“泸定桥”。图为2009年5月在泸定桥头的留影。<br></h3> <h3>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在此受阻,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爬铁索奋勇前进,付出巨大牺牲一举消灭桥头守军,为红军长征打开通道。图为2009年5月在泸定桥上的留影。</h3> <h3>1935年10月红军历尽艰辛,胜利抵达陕北延安。从此,延安便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总部的所在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还是儿时,红色延安便已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2015年11月,我来到延安,在新建的延安火车站站前的留影。</h3> <h3>始于唐代的延安宝塔,是延安的第一标志、革命圣地的象征。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驻扎13年,领导和指挥全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劵,将延安宝塔山的图案印在纸券的正面。图为2015年11月在宝塔下的留影。</h3> <h3>现今延安宝塔山已成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人物与革命旧址合二为一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图为在延安街头与宝塔山的留影。</h3> <h3>中共中央在延安驻扎13年间,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史实和历史建筑遗迹,成为后人传承红色文化的教课书。这是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办公期间兴建的中央大礼堂,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中央大礼堂‘’七个大字,是康生所书。尊重历史,七字保留至今。</h3> <h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这座礼堂内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图为在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场的留影。</h3> <h3>延安枣园,是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在延安另一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图为在毛主席枣园旧居前的留影。</h3> <h3>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毛主席、党中央被迫撤离延安而转战陕北,一年后来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这个原本只有百十口人的小山庄,便成为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图为2011年5月来西柏坡,在毛主席工作和居住的小院子里的留影。</h3> <h3>在《大决战》等多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里,常会出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一边推磨,一边讨论重大问题的镜头,即是毛主席旧居小院内的这盘大石磨。毛主席在这间屋子和这个院子里,仅靠一部电话机、一部手摇发电的电台、一盏油灯和数张地图,便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br></h3> <h3>1948年,党中央在这间土屋里召开了具有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全会勾勒岀新中国的美好蓝图。图为2011年5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留影。<br></h3> <h3>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指挥并取得了三大战段的伟大胜利,因此,西柏坡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决定于此村”之美誉。八十年代初期在西柏坡建立了革命纪念馆。图为在西柏坡纪念馆中央五大书记群雕前的留影。</h3> <h3>1949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在这座元、明、清时的皇家离宫别院里,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江南全部国土,并在这里筹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图为1996年10月在香山“双清别墅”庭院内的留影。</h3> <h3>毛主席进入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后,一直工作和生活在这间平房内。图为1996年10月在“香山别墅”毛主席办公和生活之处的留影。</h3> <h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呕心沥血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北戴河是毛主席钟爱的工作和休养的地方。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鹰角亭”内遥望滔滔大海,诗兴大发,创作、吟咏了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图为1989年5月在“鹰角亭”前的留影。</h3> <h3>庐山人民剧院,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的军官训练团的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为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1961年、1970年,毛主席在这里主持了三次中央全会。图为2010年5月在庐山人民剧院前的留影。</h3> <h3>毛主席1959年、1961年、1970年先后三次来庐山主持中央全会,就住在“芦林一号”别墅内。</h3> <h3>庐山如琴湖,形似提琴,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渺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毛主席三上庐山,每次都要来此畅游,抒发情怀。</h3> <h3>武汉东湖,风光秀丽,是避暑休养胜地,曾经屈原泽畔行吟,刘备磨山郊天,李白湖边放鹰。毛主席一生钟爱东湖,48次来东湖、住东湖。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来东湖,是1974年的10月份,他老人家与周恩来在东湖谋划“四届”人大人事安排。图为1994年7月,我在毛主席居住的东湖宾馆前荷花池里的留影。</h3> <h3>人民领袖人民爱。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湖南省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在韶山兴建了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主题的大型纪念园。在毛主席纪念园内,有毛主席纪念馆,每年数百万人来此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图为2009年在毛主席纪念馆前的留影。</h3> <h3>纪念广场矗立巨大毛主席铜像。到此的游客无一例外地瞻仰毛主席铜像。</h3> <h3>为了中国人民世代缅怀毛主席,1976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兴建毛主席纪念堂,1977年8月完工。毛主席的遗体安卧在纪念堂正厅供人们瞻仰。我崇拜毛主席,每次来北京,总是要来纪念堂瞻仰毛主席,图为最近的一次2019年8月瞻仰毛主席遗容并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留影。</h3> <h3>中国革命的胜利,还离不开一大批共产党领导人的披肝沥胆、为之奋斗,周恩来是其中一位。1993年5月我来南京“梅园新村”,追寻周恩来在南京的革命足迹。图为在“梅园新村”周恩来铜像前的留影。</h3> <h3>“梅园新村”~中共和谈代表团驻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冒着风险,在这里同蒋介石政府进行了近一年的谈判斗争。图为1989年10月在“梅园新村”门牌标志前的留影。<br></h3> <h3>周恩来是人民军队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领导、指挥的南昌武装起义,为创建人民自己的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5月,我来到南昌起义旧址,深情缅怀组织南昌起义的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的丰功伟绩。图为在起义旧址内将领群雕前的留影。</h3> <h3>八一南昌起义旧址院内,矗立着起义主要领导和指挥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集体雕像。图为2021年7月16日,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五位主要领导者雕像前的留影。</h3> <h3>南昌起义,就是在这幢灰色四层大楼内策划和实施的。这幢大楼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南昌市内最豪华的旅馆,名为“江西大旅社”。南昌起义前,周恩来等人包租下这家旅社,策化、组织并指挥国民革命军一部于8月1日凌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人民的第一面军旗从此在这里升起。</h3> <h3>时隔11年,我再来南昌八一起义旧址、江西大旅社。</h3> <h3>新中国成立后,为使后人铭记南昌起义这段历史,中央政府将江西大旅社改建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将每年的八月一日定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又在南昌市中心兴建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图为2010年5月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前的留影。</h3> <h3>桂林山水美如诗画。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力促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故事万古流芳。2019年6月,为探寻这段历史,我第二次来桂林,图为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前的留影。<br></h3> <h3>周恩来就在这间斗室里同叶剑英、李克农等人彻夜不眠,筹划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大计。</h3> <h3>重庆,是周恩来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地方之一。1938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重庆设立西南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八年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因办事处建在红色岩石之上,故称“红岩”,“红岩”的故事最终演绎成一种精神,即“红岩精神”。我曾两次来“红岩”,图为2018年11月在红岩标志石碑前的留影。</h3> <h3>这就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周恩来、董必武等在此工作、生活了7年多,促成了中共抗日统一战线和国共的抗日合作。图为1994年7月在办事处旧址的留影。</h3> <h3>1945年毛主席来重庆谈判,在办事处会见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促成中共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毛主席还在这里写下不朽诗篇~《沁园春•雪》。<br></h3> <h3>2018年11月我再次来重庆办事处,满怀深情缅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h3> <h3>“红岩精神”核心内容,是发生在白公馆和渣滓洞两个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内,一大批革命志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与国民党反动派相死拼博的可歌可泣的壮举。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认为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根据白居易的字号改名为“香山别墅”。图为2018年11月我第二次来白公馆的留影。</h3> <h3>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国民党军统局征用了白公馆,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我对发生在白公馆里的故事并不陌生,那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每天守候在收音机旁,听袁阔成播讲评书《红岩》,《红岩》里革命者的英勇事迹便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里。图为2018年11月,我第二次来到“白公馆时,在集中营庭院内的留影。</h3> <h3>白公馆庭院一角有一棵石榴树,是被关押在这里的中共重庆地下党市委书记齐晓轩在放风的时候栽下的,至今已经整整生存了75年。</h3> <h3>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又一座秘密监狱,最多时关押500多名共产党人、进步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图为2018年11月我在渣滓洞集中营庭院内的留影。</h3> <h3>渣滓洞集中营的楼七室,关押着中共重庆工委书记许建业(小说《红岩》许云峰的原型),《挺进报》主编陈然。楼七室是狱中地下党组织同看守特务斗争的指挥中心。图为1994年7月在渣滓洞集中营楼七室前的留影。</h3> <h3>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们的办公室、刑讯室等,四周岗楼林立,内院墙壁上书写促省标语。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坚定信念岂能被几条标语所憾动?!<br></h3> <h3>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包括爱国将领杨虎成、宋琦云(小萝卜头的父亲)两家人等300多名革命志士惨遭屠杀,仅有15人将监狱围墙推开个豁口逃出而幸免于难,其中有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图为1994年7月在渣滓洞越狱豁口处的留影。</h3> <h3>刘少奇,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于1898年生于湖南花明楼,距毛主席故居不远。他们本是同乡、邻居,战友,最后却分道扬镳……2009年5月我来到刘少奇故居,缅怀刘少奇的丰功伟绩。图为在刘少奇故居前的留影。</h3> <h3>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经常深入全国各地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状况。1960年刘少奇回乡进行为期40天的调查研究,40天一直居住在这间简陋的故居内,召见有关领导、听取各方汇报、举行各种座谈会,也都是在这间旧居内进行的。</h3> <h3>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更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记录了一段中国工人阶级与反动势力拼死抗争的历史。图为2018年5月在“二七纪念塔”前的留影。<br></h3> <h3>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遭到反动军阀吴佩孚的残酷镇压,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等40多人被杀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二七大罢工。1971年为纪念二七罢工,河南省在原大罢工会址兴建了二七纪念塔和纪念馆。'</h3> <h3>国共合作,抗击日寇,这是中共党史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南郊的宛平城和芦沟桥旁,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感召下,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者打响了第一枪,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爆发,史称“七七事变”。2009年5月,我来“七七事变”发生地~芦沟桥,追寻那场气壮山河的心灵感受。图为在芦沟桥宛平古城楼前的留影。<br></h3> <h3>卢沟桥,是北京最早古老建筑之一,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桥两侧有栏柱281根,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大狮身上又有小石狮总计485只,石狮型态各异,栩栩如生。1937年7月7日,就在这座桥上,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图为2009年年5月在卢沟桥上的留影。</h3> <h3>“卢沟晓月”~矗立在卢沟桥头的一座碑亭。因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芦沟桥的壮观与皎美,所以在章宗年间就被誉为“卢沟晓月”,1698年在桥头兴立碑亭,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卢沟晓月”。“卢沟晓月”作为“燕京八景”名不虚传;在“卢沟晓月”碑亭前发生的那场白刃血战令人难以忘却,电视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真实再现了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在“卢沟晓月”碑亭前与日军的那场殊死血战的场景。</h3> <h3>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惊天地、泣鬼魂。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攻破国民党济南城堡,消灭17万国民党守军,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基础。济南解放后,在攻城突破口的位置兴建了解放阁,以纪念济南解放、缅怀革命先烈。图为2018年8月在“解放阁”前的留影。</h3> <h3>“解放阁”现已辟为济南解放纪念馆,纪念馆以大量图片和实物,翔实介绍了济南战役的经过,陈毅元帅题写“解放阁”,国防部长迟浩田为纪念馆题写馆名。</h3> <h3>从1948年起,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与国民党军全面反攻的大决战,到1949年5月,西北野战军已攻破西北大部分城市,残余的部分国民党军队纷纷逃进深山老林负隅顽抗。1949年为消灭逃进华山的顽匪,解放军就是从这条通往华山的唯一小路,冒着前面密集的弹雨登上华山北峰“千尺幢”的。图为2018年5月我来华山在“北峰”峰顶的留影。<br></h3> <h3>这是座落于华山之中的、为突破华山天险的解放军勇士们修建的纪念亭。伫立纪念亭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杀场景在眼前浮现。</h3> <h3>在海南省万泉河畔,有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女子武装,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一大亮点。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在这里成立了由100多名女子组成的特务连,她们配合主力部队英勇作战,为琼崖革命立下不朽功勋。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女子特务连为题材,拍摄了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使娘子军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1996年11月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心的由胡耀邦题写的“红色娘子军”雕塑前的留影。</h3> <h3>海河大铁桥,是天津的主要标志。始建于1903年,旧称万国桥,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这座铁桥见证了1949年平津战役的惨烈,见证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见证了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在此桥上胜利会师的场景。图为2017年9月我来天津在解放桥前的留影。</h3> <h3>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在人民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1949年9月30日由毛主席亲手奠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上刻毛主席亲手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有毛主席起草的、周恩来题写的碑文。2019年7月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留影。</h3> <h3>中国各地也都兴建了不同风格、不同型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为2017年9月在矗立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上海解放纪念碑”前的留影。</h3> <h3>1958年在北京兴建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翔实记录了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程。恢宏浩大的“军博”,顶尖熠熠熠生辉的解放军军微,还有馆内34万件文物,足以为后人激发岀爱我中华的民族豪情。图为2019年8月在“军博”前的留影。</h3> <h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把天安门视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视为共和国的象征。从儿时记事时起,我对天安门便产生无尽的向往。也是幸运,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竟然也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图为1988年4月,登天安门城楼的情景。<br></h3> <p class="ql-block">伫立毛主席向全世界宣佈新中国成立、向全国人民挥手的地方,我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激情!我无怨无悔为共产党奋斗了一生。尽管党内一些官员堕落、腐败,严重损坏了党的声誉,尽管我已成为古稀之人,我心依旧滿滿的红色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邹明珠</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中华,我的梦》演唱:党中华</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6日19点30分第一稿。</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8日12点50分完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邹明珠,高级政工师,从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先后任企业宣传干事、沈阳军区工厂局、沈阳军区生产部新闻干事、报道组长,沈阳军区《松辽企业报》、《东北军企报》总编辑、辽宁省记者协会会员。20多年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辽宁省、市新闻单位发表新闻稿件2300余篇,《黑土地上一杆旗》、《余晖,洒在贫瘠的土地上》等数十件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奖。参与老山前线、福建台海宣传,两次荣立总政治部授予的三等军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