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有风自南,冀彼新苗。”—农历生活乐事多综合实践活动之开篇

寒来暑往天地缓

<h3>“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有风自南,冀彼新苗。”—农历生活乐事多综合实践活动之开篇</h3> <h3>公历:2021年2月1日<br>农历:庚子年腊月二十 <br>  在这一天,我和紫荆实验学校三年级的493名孩子们开启了”农历生活乐事多“综合实践课程。</h3> <h3>一、源起 <br> 我们的历史,源自哪里,不得而知;将在何处终结,也无人知晓。</h3> <h3>  浩瀚的宇宙空间,漂浮着一颗躁动的星球,我们的历史就在这里展开。</h3> <h3> 科学告诉我们,世界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几十亿年间,气候剧烈变化,冷热交替……</h3> <h3> 终于,产生了水蒸气。 水蒸气凝结成水,落入巨大地坑,形成未来的海洋。 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br><br></h3> <h3> 在阳光、雷电的共同作用下,水中发生着化学反应。</h3> <h3> 距今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原生单细胞生物,诞生了。<br><br></h3> <h3> 20亿年前,原始生物进化为各种动物、植物。 <br> 有的物种存活,有的物种在演变中消亡。</h3> <h3> 又过了漫长的几十亿年…… 出现了一些近似人形的灵长类动物。 <br> 300万年前,直立人脱颖而出,他们采集植物,狩猎动物,以此为生……</h3> <h3> 约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一种直立人,他们呼喊的声音演变成语言。是的,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智人。</h3> <h3> 智人用了千万年的时间,分布到世界各地。</h3> <h3> 大约12000年——160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湖南地区的人们开始栽培稻子。11000年前为了生存,生活在西亚苏美尔地区的人们开始食用当地盛产的野生大麦和小麦,慢慢懂得了,可以把种子播撒在土里,然后再侍弄麦苗慢慢生长。同时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人们开始种植黍,后来又驯化了相继驯化了稷和粟。农业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彻底改变了。</h3> <h3>  二、何为农历 <br>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开始注意季节的变化。因为他们在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与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大有关系。人们迫切的需要找到规律来确保正确的种植时机。人们最早的“年”的概念是靠观察物候来建立的,比如寒来暑往、河水泛滥、草木枯荣、鸟兽迁徙、渔汛花期等。 <br> 我们的祖先还发现,房屋啦,大树啊,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投出影子。慢慢的,他们又发现,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有人在平地上立了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 </h3> <h3>  这是陶寺遗址的观星台,距今已有4100年了。</h3> <h3> 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h3> <h3> 至迟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农历。从甲骨文中,我们得知,商人将一年划分为12月,闰年13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已经和今天的农历很接近了。</h3> <h3> 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土圭,用来观测日影,确定冬至和夏至。当时的农历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人们采用19年7闰的调整周期,折算下来,一年平均约为365.05天,这要比古希腊的默冬周期早了一百多年。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汉时期,又逐渐确定了其他节气,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节气。</h3> <h3> 汉武帝时期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是中国最早根据实际观测而制定的历法,也是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囊括了二十四节气、五星、交食周期、闰法、朔晦等,已经具备了后世历法的各项主要内容。太初历沿用了19年7闰的置闰法,以365.25天为回归年长度,以29又43/81(29.530864)天为朔望月周期,已经和今日的观测数据非常接近。之后由刘歆编制的三统历,进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运行周期,成为后世历法的规范。 <br> 农历的规则非常复杂,每一年,每个季度的长度都不相等,需要根据天文观测数据进行调整,所以在中国古代有专门的官署——钦天监来负责掌管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现在我们使用的农历由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测算发布。</h3> <h3>三、农历何用 <br>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同学肯定会说:”现在全世界都在用公历,为什么我们还要用这么复杂的农历?“我想可以这样回答:中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和庆典,都来自农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追根溯源,这些节日都和传统历法的重要日期相关,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试想如果元宵佳节,中秋之夜见不到满月,那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该如何追寻?脱离了历法,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就无法溯源,节日就会成为无根之树,徒有其表,失去意义。 <br> 而古文中的日期,古诗中的意象,生活中的习俗……这些都和农历密不可分,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和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符号。只有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与天地日月、与山、与水、与风云雨雪、与这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对话,我们才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看到明月松间朗照,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飞花、无边丝雨里,感受每一个朴素日子的优雅和美好。 <br> 农历是大自然的节奏,也是我们祖先生活的节奏,让我们穿越与大地紧密连接、人和天地和谐共处的农耕时代,回到春阳和煦、惠风和畅的中国文化的广袤乡野,回到我们的来处,去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力量。“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愿我们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拥有更饱满的喜悦,和美安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