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年

mydodo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不到午后两点整个村庄就响起了“笃笃笃”的声音,那是在砧板上剁肉的声音。在老家,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送灶粑粑”,将大米磨成粉,加水和匀,变成面团,再调制不同种类的馅料,双面用香油煎得焦黄焦黄的。空气中充斥着葱、姜、蒜的香味,现在想来是香味,但儿时最讨厌的便是这些气味特殊的东西。大约四点不到,就陆陆续续传来鞭炮的声音,主妇们都在粑粑熟后抢着放响第一挂炮竹迎接灶神。到了品尝的环节,小伙伴们最爱的通常是我妈制作的粑粑,因为馅料里没有蔬菜、咸菜、干子……这些配角,咬开香脆的表皮,一个亮晶晶的精肉团子就出现了。在那个不算富裕的年代,解馋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年味更浓了。家家忙着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下午,长辈们便开始预备一桌的酒菜,摆好碗筷、酒杯,招待那些我一个也看不见的“祖先”们。于小小的我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经常还没来得及盛进盘子就被我消灭的大鸡爪子,此时正摆在桌上,还未待我伸出魔掌,就被老妈一筷子敲了回来。傍晚时分,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鞭炮特有的硝烟味慢慢地弥漫了整个村庄,久久不能散去。从这一天开始,年真的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老家,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是“赶集日”,年末的集市更热闹,卖对联的、卖烟花爆竹的、卖磁带的、还有卖年画的。年画种类繁多,有花鸟鱼虫、 福禄寿喜,最流行的是电视剧集。小时候去人家拜年,我最爱的就是站在凳子上仰着头看年画上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那大概是我受得最早的武侠熏陶了。这一天,父母是从来不会带上我去赶集的,可能由于调皮好动,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会被传说中的“老拐子”拐走吧。于是,从他们提着篮子出门,我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期盼,我一趟又一趟地在村口的河堤上往返、迎接,越迎越远……直到依稀出现他们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便大声呼喊:“爸爸,妈妈~~~”内心的喜悦随着呼喊声传遍了每一个角落。妈妈的年货袋里,总会有一大袋子零食,贪吃的我恨不得一扫而光,妈妈担心还未过年便没了。于是我家便设置了一个零食柜,高得只有大人能够得着,实行计划经济,每天发一点,那个柜子就成了我最向往的地方。直到今天,家人还会取笑我小时候贪吃的种种行径,而妈妈却总在笑后疑惑:长大了怎么什么零食也不吃了呢?……现在,我儿子也有一个零食柜,由于我有切肤之痛,柜子就设在他随手能够着的地方。他真幸福!</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天起,我又多了一个期盼。二十多年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我们只大约知道,远在外地读书的哥哥归期大约是这几天。通常会在晚饭后,门外会惊喜地响起他的声音:“你们吃完啦,不等我啦?”鱼皮花生、火腿肠、小米锅巴、口香糖……哥哥带回来的零食都是家乡买不到的。对于吃货来说,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于是,从这一刻起,从家到村口小卖部的黄土小道上就时常出现一个飞奔的身影。买一包盐劳务费一元、买一支笔劳务费两元……跑着跑着,我的小荷包就渐渐地鼓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猫狗也有三天年”,年三十、初一、初二这三天,上学的孩子大可以将作业抛到九霄云外,大玩特玩几天。我的零花钱通通变成了种类繁多的鞭炮、小礼花……大家在村庄的平地里、小道上追着跑着,挖个土坑埋鞭炮、在空瓶子放鞭炮、点一个鞭炮放进人家的猪圈,把猪吓得嗷嗷直叫,惹得大娘大婶们追出来破口大骂……于是我们跑啊跑啊,跑到了村外的田野,每个人都很帅气的从口袋拿出一包火柴,点燃一支,将漫长的田埂上的枯草熊熊燃起,直到我们溜达得很远很远,火势还在滋滋蔓延,还能看到火舌肆虐后,在堤上留下的一条长长的黑龙……</p> <p class="ql-block">我们笑着、叫着,沿着村头的小河往回走,边走边扔几个石子,让它在还未结冰的河面上打几个水漂……流水带走了时间,带不走的是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