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别望(目)人家 二十四个粿当夜饭”之来历

可可可乐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准备除尘(陈)布新,迎新年之际,忽然想起老家歙县大谷运村的一句俗语:“别望(目)人家二十四个粿当夜饭”。年少在家时,经常听老一辈人念叨这句俗语,告诫后生靠人不如靠己,要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不要好吃懒做,依赖别人过日子。至于这句话的来历我以前不得而知。 </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双休日回家看望老母,与邻居老叔柯德财聊天,方才知晓这句俗语的来历。 柯德财原是我们同一生产队的文书,其女儿是我的小学初中同学。那时除连环画外,课外书籍很少,一放学,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他家快速阅读生产队的报纸和《红旗》杂志等。因此工作后,每次回家遇见他,都倍觉亲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听柯德财所讲,大谷运村有接社送社,接灶送灶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华本源文化,“社”由“示”与“土”合成。“示”由“二”和“小”组成,“二”代表上天,“小”字的三个笔画代表天上的日月星辰。“土”由“二”和一竖组成,这里的“二”代表地表和地中,一竖代表地表和地中生长的万物。天地变化,万物生长,“社”字显现。“社”字蕴含着“在天垂象”“在地成形”“天地交感”“万物始生”的大道理。&nbsp;</p><p class="ql-block"> 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这里的社,即土地神,当地土话叫土地公。灶即灶神爷,当地土话叫灶司老让(爷)。&nbsp;</p><p class="ql-block"> 大谷运接社送社习俗一般在二月、八月进行,二月即春社,八月即秋社。社名曰“平安”社。送灶在腊月二十四进行,接灶在大年三十晚。接灶送灶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用手击灶,不得将菜刀利器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发牢骚、哭泣、呼喊、讲怪话、哼小调,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nbsp;</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灶司老让(爷)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负有家宅的全权监察权,是人间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各家各户平常对灶司老让(爷)恭敬有加。有时小孩在外受惊,大人会在灶前放一只碗,用三个筷子竖在碗中,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往筷子上加水,直到手中的三根筷子离手竖立在碗中,然后一顿训斥,用菜刀朝碗中竖着的三根筷子拦腰用力一砍,再焚香烧纸钱、沿路洒酒米驱鬼邪,一本正经,一脸严肃为小孩叫骇,据说立马见效。&nbsp;</p> <p class="ql-block">  据民国时期《新安柯氏宗谱》记载,大谷运始祖柯庆华生有三个儿子,之后三个儿子分家立户,大谷运柯氏遂形成前门、中门、后门三支。因中门出外遇故,后继无人,故后来村里只有前门和后门两支。前门有5个儿子,实力强,建祠“叙伦堂”,后门只有一个儿子,建祠“仁睦堂”,实力弱。</p><p class="ql-block"> 村里柯氏立下族规:每年接社送社就由这6个儿子,即“六户”轮流管事。后来,“六户”繁衍,依旧在此基础上,每年轮推一户后代为社首户,依次交接进行,习俗延续至今。&nbsp;</p><p class="ql-block"> 社节期间,村里戏班——长春班要唱社戏。族人要抬轿游行,祭土地公、汪华大帝及其第八子、崇惠王、真武大帝等等。新、旧社首户均要制作味美可口的食品送赠所有社户和亲友。新社首户(接社户)裹粽子,送粽子,旧社首户(送社户)蒸米糕,送米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送灶司老让(爷),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在灶前上供品、上香、烧纸钱,双手合十祭拜,户主会领着孩子们在灶前恭恭敬敬,念念有词说好话祈福:“灶司老让(爷)一家之主,原谅一家过错,保佑全家大小平平安安”。 </p><p class="ql-block"> 临近年关,有的社户、亲友穷得揭不开锅,也要上一碗清水,上一炷香祭拜,念叨:“一碗清水一笼烟,请你灶司上青天,大年三十再接你,保佑来年给顺遂。”</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全村守夜接灶司老让(爷),鸣放爆竹关门,社首户最后进行。社首户关门爆竹鸣放后,其他户门未关、关门爆竹未放的,则关门时不得再鸣放,否则触犯族规,受大家谴责。&nbsp;</p><p class="ql-block"> 春节祭祀天地,早晨开门爆竹必须由新社首户领先鸣放,村里其他才可鸣放开门。开门后,有些父母还会用燃放后的爆竹纸擦不听话孩子的嘴巴,俗称“擦屁股嘴”,祈求天地原谅,保佑孩子成长顺顺溜溜。</p> <p class="ql-block">   由于接社送社,接灶送灶,新旧社首户要给社户、亲友赠送粽子、米糕等,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村里有些穷的社户、亲友腊月二十四晚节约,干脆就不起火,不烧饭,专门等待新旧社首户的赠品充饥、祭拜灶司老让(爷)。&nbsp;</p><p class="ql-block"> 有时新旧社首户从前门到后门赠送粽子、米糕送得很迟,甚至有时误认后门的社户、亲友晚饭已吃过,睡觉,选了隔日再送。这样,结果害苦了那些偷懒的穷社户、穷亲友。这些穷社户、穷亲友痴等楞等,等一个晚上还饿着肚子。有时睡上床,狗叫开门,还空欢喜一场。</p><p class="ql-block"> 事后大家深深感悟,别人有不如自己有,望(目)人家二十四个粿当夜晚没得靠,一切还得靠自己。由此“别望人家二十四个粿当夜饭”就成了当地流传至今的一条教育警醒后人的俗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