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湖南省澧县遗址)

清山滩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澧县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城头山遗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县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br>  1996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镌刻到“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地处澧阳平原西北部,东南距澧州古城(澧县县城)10公里,东经112°,北纬29°附近。总占地面积约15.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 古城<br>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岗上,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个岗地上居住和从事生产等活动。大约5000年前,人们即筑恒为城,作为防御,现存墙体宽25—37米,城高2—4米。城址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组成,占地76000多平方米(不包括护城河)。 城头山西南城墙,发现有四次大规模筑城的过程,形成相应的四期城墙,从下到上累次加高,每期城墙都有内外坡的堆积层。其中第一期城墙年代最久,距今6000年左右,直接筑造在原生土面上,未见明显的夯筑痕迹。 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170多种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籽,及猪、羊、狗、鹿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骨骸,其时间超过了1974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距离城头山遗址1公里处,还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城头山遗址10多公里处,则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40%有人工栽培痕迹,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信息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