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小语团队假期读书打卡活动第20天——《主题阅读的教与学》(五)

酒泉第七中学 孙海霞

主题阅读的课堂形态 <p class="ql-block">  很多老师听了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后,总有一 些疑问和困惑。主题阅读的课堂上为什么不讲字词?为什么没有朗读?老师们觉得,为什么学生不爱举手?课堂为什么经常那么“安静”呢? ......这些发自内心的真实困惑,也确乎说明了主题阅读的课堂形态,也说明了老师要不断调整教学习性,更新教学观念。</p> 为什么不讲字词? <p class="ql-block">  在教师意识习惯里,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就得教认字写字、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教了知识才叫教,知识高于一切。这些知识内容要教本无可厚非,但在单篇精读教学中教一教、 学一学就可以了,知识性的东西总会学会的。在主题阅读课上,一个课时学生要读多篇文本,如果也纠结在这些字词上,怎么会读得完呢?更重要的是主题阅读以能力发展为主要导向,每课时教学指向明确,教学内容集中,如纠结在字词等知识性内容,难免就会顾此失彼了。</p> 为什么很少有感情朗读? <p class="ql-block">  传统课文教学非常重视有感情朗读,认为朗读就是“读”,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朗读的确是理解文章、习得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精读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拿起文章就有感情朗读,上语文课就一定要有朗读,要有感情朗读,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练习有感情朗读上,那就是语文学习决策上的失误。</p><p class="ql-block"> 现今社会,信息的更新累积影响着现代人的阅读方式,现代人的阅读更重视信息的提取与组织,更重视阅读的速度,实际情境的阅读更多采用默读、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主题阅读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阅读多篇文本,就是为了多学习、多实践默读、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甚至是教给他们方法,促使学生要一边读一 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当然,主题阅读不可能完全没有朗读,例如在诗歌、微文等文本教学中,在精彩句段的品味中,朗读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p> 为什么有时没有板书? <p class="ql-block">  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当老师一节课结束黑板上什么都没写,你会不会惊讶质疑呢?当然,主题阅读的课堂上不是不写板书,也不是非要写板书。其实,我想说明的是,不要总是把教师置于课堂的中央、学生的中心,不自觉地迷恋教师权威。教师不是对课的绝对评判者,而是平等的阅读者、思维的唤醒者、分享的激励者。写在板书上的、 投在屏幕上的、发在学生手里的,无论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应该是能推进积极思考和阅读的,应该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有帮助和促进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时常看到,在语文精读课上,教师80%的时间都是在讲解、引导、强调、总结、点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环节一个绕着一个,教师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忙得不亦“乐”乎。主题阅读就是要逼着教师改变课堂结构,降低话语权,提高话题的质量,一节课教师要能用20%的时间讲,而80%的时间是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思考、分享。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教师要放下身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每一个学生为本,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p> 为什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不积极?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一节热闹的课堂,学生有问必应,小手林立,表现积极,那一定就是一堂“好”课吗?如果课堂安静沉闷,学生对于问题反应迟缓,表现消极,就一定是一堂价值低效的课吗?</p><p class="ql-block"> 台湾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老师受邀来大陆上课,她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如果都在举手,下次就会把问题提得再难一点, 因为她觉得孩子们都会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再讲了。仔细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可是,我们很多表面热闹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一提出,一小部分孩子就高高举起了手,甚至当别人已经起立发言,他还在那里举着手,显出迫切的样子。我们会发现这部分孩子对任何问题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占据着课堂的话语权。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因各种因素本就对课堂问题表现消极,兴趣不高,偶尔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想参与讨论分享时,也会因为那些表现积极的孩子的“强势”和“迅速”,而选择退缩或失去机会。</p><p class="ql-block">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热烈、快速的课堂上,对问题积极的孩子,往往仅凭自己的阅读印象、经验积累和思维反应快速回应老师。而表现消极的孩子,也习惯自己成为课堂上的观望者和倾听者。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就开始缺乏回到文本深入思考的耐心,缺乏一边读一 边思 考的专注,缺乏长时间持续默读的耐力,对动笔记录、读书填写、写下收获等阅读任务消极应付。</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氛围,喜欢追求这种表现积极、反应快速、氛围热烈的课堂。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就期待地看着孩子们举起手来,再期待孩子说出心里想要的“答案”。一旦多等几秒钟就慌乱焦急,以为那就是“冷场”,是不能出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我们不追求积极应答、反应热烈的课堂,但一定呼唤静下心来阅读、沉下心来思考的课堂,呼唤用心倾听、用心回应的课堂。主题阅读就是倡导这样的课堂,就是要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有一定 思维力度的问题和布置有深度的学习任务。教师提出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后,也要学会信任孩子的能力,学会等待。</p> 为什么课堂经常那么安静呢? <p class="ql-block"> 很多老师觉得,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经常是默默地阅读,静静地勾画、批注、填表,尤其是听公开课、观摩课,简直听得无聊无趣。是的,对于听课老师来说,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了些期待的精彩和热闹,但这段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却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正如之前讲过的,我们已经太习惯应答积极热烈的课堂了,害怕课堂“冷场”“安静”,于是,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发课堂表面的热闹,事实上早已窒息了学生的“思”, 让他们成为课堂上头脑麻木、情感投人的观众和配角,最终却并没有能从这样的课堂中,习得阅读文本的能力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是哪种学科的课堂中都应该体会到静能生慧,阅法尤是。书声琅琅是重要的,议论纷纷是重要的,静心思考同样是重要的。静静地思,是一种希望聆听文本言说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渴望与文本进行 真诚对话的阅读姿态;静静地思,就是从认真地聆听开始,从潜心地理解开始,进而洞察文本结构以及行文风格,并在此同一过程中,就文本的思想见解、表达技巧等,和作者开展反复的对话;静静地思的结果,就是一 个个冷静与理性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从课堂上站立起来。所以说,静悄悄的课堂,有时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生命涌动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不要恐惧在沉默中死亡,要相信在沉默中爆发。</p>

课堂

阅读

朗读

学生

主题

老师

文本

教师

问题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