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湘江”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油鼓舞的前世今生

湘潭市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文|继明</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祭祀舞蹈—打油鼓。因其粗犷激昂,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给人以威武猛烈之感。是湘潭地区独有的一种祭祀舞蹈,也是中国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国家级所论证的舞蹈丛书所收录。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弥补了湘潭的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是对研究湘潭区域湘楚祭祀舞蹈的起着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湘潭的油鼓是用木制成斗形上小下大的圆桶,约二尺高,上端用牛皮蒙鼓面,直径约十五公分。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将鼓紧系.祭祀的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斧、肩和豹形状图等花纹。它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只要便于打击即可。</p> <p class="ql-block">  从湘潭县志和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上的大量资料来论证湘潭打油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巫风,其源起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春秋乃至大禹治水以远。</p><p class="ql-block"> 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请神。”都是对楚地巫风的描绘。湘潭地处湘水之滨,古属楚地,是巫风盛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湘潭打油鼓深植上古传说,承载着先民对圣贤的敬仰。相传炎帝教民耕种,百姓以油鼓模拟农耕节奏祭祀,祈愿丰收;舜帝南巡教化,祭祀舞蹈中刚柔并济的鼓点传递对其德政的追慕。而大禹治水的传说,更是与打油鼓龙舟派紧密相连——端午龙舟竞渡时,鼓手以禹步击鼓,雄浑鼓点如开山号子,“双龙鼓阵”等经典鼓法再现治水壮举,女巫也曾借鼓祈愿大禹神力护佑湘江。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二十多年从老艺人古谱中发现相关记载,印证打油鼓作为上古文化活化石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许浑笔下“湘潭万里春,铜鼓赛江神”的千古名句,恰似为湘潭油鼓量身定制的文化注脚。诗中所述“铜鼓”,并非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重器,而是湘江流域特有的油鼓——其原以湘江沿岸买油的挑夫油桶,它是整木掏空为腔,后打鼓需要外蒙浸油牛皮,经反复捶打晾晒,敲击时迸发的雄浑声响,既有青铜器的铿锵穿透力,又蕴含木质鼓身的醇厚韵味,古人以“铜鼓”喻其声威,足见这方水土对它的敬畏与推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逢端午时节,诗中“赛江神”的古老图景便在湘潭江畔重现。龙舟派油鼓作为沟通人神的核心载体,随巡游龙舟踏浪而行。鼓手们腰挎浑圆古朴的油鼓,直径三尺的鼓身随着“船工步”前倾后仰,鼓槌起落间,鼓点如急雨骤落江面,恰似诗句中“万里春”的蓬勃生机,催发龙舟健儿奋勇挥桨;忽而转为闷雷滚动之势,与祭祀队伍的庄重叩拜相呼应,重现古人祭江祈愿的神圣场景。老艺人们传承的“双龙鼓阵”“浪遏飞舟”等经典鼓法,将诗中赛神的磅礴气势具象化为跃动的民俗画卷,让千年诗句在鼓点与浪花的交响中复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钱继明在窑湾、东坪、马家河等地调查中发现,湘潭油鼓从制作工艺到敲击技法,都镌刻着湘江文化的独特密码。不同于西南青铜鼓的凝重肃穆,油鼓以木质为骨、牛皮为肤,演奏时需配合极具地域特色的肢体语言——鼓手们踩着江上船工的韵律,将油鼓节奏与龙舟起伏完美契合。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让湘潭油鼓穿越千年时光,始终保持着鲜活生命力,成为打开许浑诗句文化密码的珍贵钥匙,诉说着湘江儿女与江水共生、以鼓乐通神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迨至清民国年间,巫仍弥漫于湘潭城乡之间,巫师以舞降神为民祈福,以及用烧“油火”的方法躯除所谓精灵鬼怪的事家,猷到处可见。浅见认为湘潭的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不仅只是对当地巫风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考证,而更重要的是,从打“油鼓”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与古代巫风的“血缘”关系。“梳头”、 “洗脸”、“照镜”、 “理鬓”、 “贴花”、“点珠”、开弓”等动作,都与巫有关。前六个动作是女巫在娱神前,为表示心意虔诚修饰容貌的艺术形象,后一个动作则是表示使用弓矢去制服精灵鬼怪的艺术形象。再以三人相对共击一鼓的舞姿来说,乃是巫舞传统舞姿之一,这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楚辞·九歌·东君》中的“垣瑟兮交鼓”句,其中的“交鼓”,便是指的双人击鼓。湘潭打油鼓,自明清以来,也时有两人对击的,尽管与传统的打法有些相异,始终未失“交鼓”传统的。 湘潭的打“油鼓”,不仅以鼓为道具,且以鼓为核心,联系其舞姿,鼓在舞蹈中占如此重要地位,决非偶然巧合,恰正好进一步证实它与古代巫舞是一脉相承的。 再其次,对于击鼓舞者的服饰及鼓身和鼓面所刻画的斧和盾及形状图,也每一不是“巫官文化”的传承。击鼓舞者袒胸露腹的艺术形象,与鼓身上刻划的斧和盾连贯起来,不难看出,这是“刑天干赋舞”形象在“油鼓”中的体现。湘潭打“油鼓”揉杂了古代神话,出现“雷公”、“电母”则意在宣扬神灵的显佑。</p> <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鼓为夔皮冒所,而夔乃神兽,光如日月,能调节风雨,可赖以保五福禳灾。谷丰登,六畜兴旺;鼓可声威天下,精灵鬼怪之属,闻之当潜藏不敢作崇;雷神乃正直之神,又有电母相助,能洞察人间一切善恶,轰劈天下好妖孽,因之乐于打“油鼓”以祈福禳灾。为什么命名“油鼓”?民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鼓身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说是因舞蹈时须烧“油火”而得名。究竟因何命名,我们现已无法知晓。</p><p class="ql-block"> 但油鼓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钱继明通过二十多年对打“油鼓”大量资料进一步考证走访健在的打“油鼓”的传承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1984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和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都遗漏了打“油鼓”的重要划分和四种打“油鼓”形式出现。</p><p class="ql-block"> 其中油鼓非物质文化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湘潭打油鼓分“文”和“武”场。“文”场,就是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等以“文” 场居多,故称“打油鼓”迎神巡案派。</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在(今岳塘区)高峰上建高塔时,特邀湘潭县城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争得一方圣土,保世代平安,其油鼓祭祀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原湘潭县政府围墙办老粮食局)迎神赛会时所表演的“打油鼓”是一种祭祀舞蹈。在这天,人们将城隍菩萨抬下神案,扫污除垢,披红挂彩,称为“出案”。前面以流星、火铳开道,高跷、狮子及乐队等随行,组成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走巷,叫“巡案”。</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就是在“出案”与“巡案”前后进行表演。据约在清康熙末年公元一七一二年,“打油鼓”始出现于迎神赛会,其以“老诸会” “城隍会”组织的油鼓舞队伍最盛,其会长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这种活动延续至民国,将近三百多年历史。至今迎神派家族还供奉着打油鼓的先祖牌位。</p><p class="ql-block"> “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龙舟派。三百年来一直出现在沿河的窑湾下五都码头、金凤船厂、东坪镇等地的每年端午的龙舟赛上。而湘潭打油鼓与赛龙舟有着许多的民间传说。早在很久以前,在湘潭沿江的小集镇中,每天都有许多从江边外地来的运油船中挑油的挑夫。那时的油就是干家万户的明灯。这些挑油的挑夫吃苦耐劳行走在大街小巷叫买油料,练究了一身好身膀。在一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这群买油的汉子获胜,他们辛喜若狂,将油桶倒过,敲打着底部震耳欲聋。他们随着强烈的鼓点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动作,威武无比,响彻湘江两岸。来年他们将一些音色好的油桶用水牛皮蒙可起来做鼓一到每年的端午节他们就在江边祭河神打着“油鼓”表演着这种舞蹈,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延续上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湘潭打油鼓另一种形式是“文、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巫舞派。过去湘潭沿江庙宇众多如东坪镇有敕龙宫、万福寺、朝南庵等三处保存完好的宗教场所;有距今约200余年历史的清嘉庆间民间制作砖模的遗迹,手印墙、孙家大院、财神庙、古石板路等。每逢火灾或其它自然灾害,巫师们前后两个人像抬桥子一样中间放油鼓,巫师踏禹步七星步打着油鼓。前后两人扛着油鼓颠狂,一人击鼓嘴里不停的念咒“摧路摧上,坡路坡上,击鼓请众神,驱魔在路上”。等等,来收瘟摄毒。清未民国年间东坪镇巫师东坪派第一代李宗普家族系盛行专门从事这个职业一直延续到李培根这代。</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打油鼓”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一直得以传承和发扬。20世纪50年代以后,湘潭“打油鼓”活动获得新生。1956年湘潭地区农民文艺调演,湘潭市文化馆干部周乙歧、陈其庆组织打油鼓表演深受群众欢迎。湘潭市文化馆组织城隍庙祭祀“巡案”打油鼓祭祀派后人段玉泉、黄运泉,在湘潭地区农民文艺调演上进行油鼓民俗舞表演大受欢迎;1981年,湘潭群众艺术馆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对“打油鼓”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在1984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上;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发表在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上;1986年和 1992年,湘潭市群众艺术馆的三人油鼓舞《打油鼓》和湘潭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油鼓民俗舞蹈班,参加人员有刘金玉、黄多、陈镜安、平文生、郑杰伟、朱霆、李尧生等人。后来,由刘金玉编导,刘金玉、黄多、陈镜安、平文生、郑杰伟、朱霆、李尧生等表演的“打油鼓”舞蹈《山乡油鼓》于1992年湖南省群文系统音乐舞蹈调演中获奖。同年在湘乡成立了湘乡民俗油鼓队传承油鼓民俗舞。近年来,随着 “打油鼓”传人的相继离世,湘潭知道这种传统地方艺术的人,廖廖无几。</p> <p class="ql-block">从千百年发展历史来看,打油鼓活动是具有强烈的祭祀仪式功能,因为油鼓舞蹈的每一组动作几乎都对应着祭祀仪式的程式和功能。这种仪式又与民俗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体现在划龙舟或节日庆典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功能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异着自身原有的诸多特点,逐渐地向表演性与自娱性方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如今打油鼓以表演性与自娱性方面发展融入时代特色打油鼓不仅是一种精彩的古老祭祀舞蹈,还是一种艺术化的民情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是湘楚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来看,远远超出了祈神的祭祀与巫术行为,而成为一幅完整的民众现实生活与信仰相互融合的画卷。其丰富的民俗活动与民俗信仰,恰恰是打油鼓舞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向现代风格的融入,它是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地方性知识等得以积淀、传承、重构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是中国少有的单面鼓。它的产生传承发展见证了 “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国的鼓和舞“形神相依,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辉煌,融入了现代的社会生活中。</p><p class="ql-block">打油鼓自古地处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明代末,湘潭已开辟码头十余处,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蚁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第一壮县也。</p> <p class="ql-block">  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以守护地方民俗舞蹈艺术为毕生使命,二三十余载深耕不辍。他跋山涉水寻访"巡案""龙舟"油鼓祭祀派老艺人,在湘潭各乡间祠堂、古渡口等传统祭祀场所蹲点调研,历时数年整理出跨越数百年的九代传承谱系,填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的重要空白。更突破性提出"文鼓典雅庄重、武鼓刚劲奔放"的分类概念,让千年打油鼓焕发理论新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守护这一濒危艺术,钱继明于2016年中国第十一个文化日,自掏腰包成立湘潭千年油鼓民俗舞蹈研究中心。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带领团队走遍湘潭各县市区和湘江沿岸87个村落,录制打油鼓老艺人口述史影像资料超200小时,收集打油鼓道具、服饰等实物136件。经过两年严谨论证,成功将"油鼓舞"注册为国家级商标,为传统艺术赋予现代品牌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创新领域,钱继明大胆融合现代舞台元素,创排的《潭州油鼓》惊艳2017年"欢乐潇湘"省级决赛。这支舞蹈以 古代油鼓纹饰为灵感,将传统祭祀动作与现代编舞技法结合,现场鼓点如雷霆万钧,舞姿似蛟龙腾跃,最终斩获大奖。当观众看到失传百年的"双龙戏珠"鼓阵重现舞台时,全场掌声雷动,许多老艺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学术研究上,钱继明撰写的《探索千年油鼓舞蹈》论文,在"精美湘潭"主题创作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不仅系统梳理油鼓舞的历史脉络,更通过田野调查数据,提出"活态传承"理论框架,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范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扩大传承阵地,钱继明在碧桂园潭州府打造了集展览、教学、研究于一体的近4千平方的非遗综合体。馆内陈列着他历时二十多年收集的明清油鼓、祭祀文书等珍贵文物等上万件。他还与湖南省科技大学黎锦晖艺术学院舞蹈系、湖南省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定期开展"非遗大师课",累计培养学生超20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座非遗展览馆已成为湘潭文化新地标,年均接待海内外参观者3万余人次。英国欧洲华人文联副主席张厚德等曾专程前来研学;加拿大、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团,国内电影名星、知明人士、清华美院、广州美院等大学教授们歌来访交流时,被其深厚文化底蕴折服。著名花鼓戏作曲家欧阳觉文在观看专场演出后,激动地握着钱继明的手说:"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你守住了湘潭的根!"如今,湘潭油鼓舞正以蓬勃姿态走向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典范。</p> <p class="ql-block">  钱继明组织传承创作大型非遗千年打油鼓《鼓舞湘江-窑湾祈福》亮相在湘潭窑湾这座历史文化老街倾情表演。传承了湘潭市千年非遗打油鼓。油鼓舞蹈所展现的时尚风采,使濒临失传的南方'威风鼓'湘潭打油鼓获得了勃勃生机,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各级领导艺术家们朋友们大力支持。油鼓舞汉子击鼓呐喊,飞舞刚健,鼓声响彻,湘江翻腾,观众高达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2020年钱继明编导舞蹈《潭州油鼓》荣获加拿大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 最佳编导奖、表演一等奖和 国际交流贡献奖 。 并成功实现千年油鼓舞同非洲鼓对垒的网络视频国际交流 。</p> <p class="ql-block">  因此打油鼓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祭祀舞蹈,一种艺术化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价值,同时还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打油鼓的意义是由表演、语境、主体、场域及舞蹈本身的形态 特征共同决定的,而且它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中生成,并表现为特定的审美旨趣。打油鼓已远远超出了祈神的祭祀与巫术行为,成为一幅完整的民众现实生活与信仰相 互融合的画卷,丰富了民俗活动与民俗信仰,这也是打油鼓舞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向现代风格的融入,它是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地方性 、民情风俗、民间艺术、全民健身等得以积淀、传承、重构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是打油鼓的保护单位,并配套有近4000平方米的千年非遗打油鼓展览馆等非遗20多个场馆、湘潭岳塘区文化中心非遗馆、100平方米有方教育油鼓传承培训基地以及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等传承场所。</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兼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专职的法人代表、主任、三馆馆长、湘潭市排舞广场协会会长、湘潭市舞协常务副主席、湘潭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市区级相关部门和民营企业大力支持下获得部分资金,另外自筹资金上数百万投入千年油鼓舞展览馆和相关配套场馆惠民活动及历史文物资料收藏购置。开展了以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大型实景剧《鼓舞湘江》、高峰塔为实景的展示平台。</p><p class="ql-block"> 广场舞“打油鼓非遗走进公益大课堂”,促进了以湘潭市文艺惠民基地为主体的湘潭市广场协会和舞协团队的传承培训群众队伍活动的开展。同时又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把“三全育人”的打油鼓非遗文化植入国家级昭山文化产业园。</p> <p class="ql-block">2020年钱继明被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糸聘为《湖南民间传统舞蹈传承》精品在线的传承人工作坊的特邀专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将打油鼓融入时代特色,结合现实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结合非遗油鼓馆惠民基地+学校+协会+平台的实际传承和网络平台传播推广的新理念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推广模式使湘潭打油鼓波及省内外被人们高度关注。古老的祭祀舞已走进了高校的《湖南民间传统舞蹈传承》精品在线专业课程。</p><p class="ql-block">打油鼓舞走进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艺术学院舞蹈系精品课程《湖南民间传统舞蹈传承》</p> <p class="ql-block">”千年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 与百年龙牌酱油第五代传承人在一起打油鼓平台的实际传承和网络平台传播推广的新理念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推广模式使湘潭打油鼓波及省内外以及海外被人们高度关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30日!湘潭打油鼓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打油鼓终于圆满完成《2022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演出任务!这是省级非遗千年油鼓舞以新的时尚形式同快男超女白举纲、李斯丹妮、街舞团等合作展现。</p> <p class="ql-block">  今天,人逢盛世歌如潮,国逢盛世花似海。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奔涌,湘潭“打油鼓”这项承载千年历史的民俗祭祀舞蹈艺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不仅有来自海内外的非遗专家专程赴湘潭考察其文化价值,更有全球汉学研究学者、国际舞蹈艺术家慕名而来,深入挖掘打油鼓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与仪式美学;国内艺术院校如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艺术学院将其纳入特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带领学生探寻民间艺术精髓。而在湘潭本地,中小学开设“非遗进校园”实践课堂,孩子们手持小巧油鼓,在铿锵鼓点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网络平台上,“打油鼓挑战赛”话题播放量突破数十万次,吸引各地网友竞相模仿。从学术殿堂到大众视野,从国际舞台到校园课堂,湘潭打油鼓正以多元姿态破圈生长,在时代沃土中焕发新生,以激昂鼓点奏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世流传的时代强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