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学是人一生中黄金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志向,学会做人的道德准则。一个人的成功,良好的小学教育占居重要地位。我是1961年开始上学的,随着父亲工作变动,先在本村小学读1至4年级,后转入东易村小学读5年级。之后在西易村学校和白堂学校就读初中。我一生小学经历,见证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和发展历史。如今年过花甲,每当想起这段学习生活,感触很深,颇有一些见解,与网友交流学习。</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平鲁山区农村小学校大部分校舍是石窑洞,有部分是砖木结构平房,还有的是利用过去旧庙宇改(扩)建而成。一般都是土炕,上面铺有苇席,学生自带炕桌,习炕而坐,非常简陋,个别好的学校配备一些课桌和凳子。那时侯大部分村里没有通电,晚上学生上课和教师备课都是用的煤油灯,后来用上了带罩的灯具,人称“洋灯”,照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小学校学制定为5年。初中学制为2年,时称“七年一贯制”。高中学制为2年,时称“九年一贯制”。农村小学校规模按村大小、学生人数而定,分为中心校(设有初中班)、多人校和单人校,最多配备有10多名教职工,一般的有3至5名,最少的仅配备1名教师。农村小学校根椐学生情况设置教学班,有单班、复式班,最小的村学校一般为五级复式班,一名老师带五个年级学生,学生集中坐在一个教室里依次轮流上课,亦称“大杂课”。农村小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和规格,分为公办校和民办校,公办校配备国家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拨付。民办校配备民办教师,工资由所在村负担。后来也出现过临时代课老师。农村小学校执行夏季和冬季学习作息时间,夏季分上下午学习,冬季一般是上午十点上学,下午四点放学,中午不休息。农村小学校,以公社(现称乡镇)划分联区,设置联合校长,配备会计人员(兼职),负责本区域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平鲁山区农村小学校,虽校舍简陋,生活条件差,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值得敬佩。那个年代教师多数是从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分配上来的,当时离家都比较远,分配工作后,有的把家属户口转到村子里,扎根山区一辈子,有的常在学校居住工作和生活,每年学期放假后才回家一到二次,有的单人校老师常年在校自己做饭或在村里轮流吃派饭。我刚上学时校长张茂隆是朔县南榆岭乡白庄村人,后来提升为联区校长,一干就是几十年,把自己一身献给平鲁教育事业。孟国基老师从朔县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我们村当教师,妻子多病,自己克服困难,从不影响教学。被誉为“教师世家”的老教师苗喜俊,扎根山区,热爱教育,精心教书育人事迹被传为佳话。时任东易村学校刘瑞丁老师是朔县前寨人,常年住校自己洗衣做饭,晚上还给同住的学生辅导作业。我和刘老师在一块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刘老师经常辅导我做作业、讲故事,还教我学珠算,教我如何做人做事……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感谢所有给我任课老师,道一声老师辛苦了!老师恩比山高,情深似海,吾永生不忘。</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平鲁山区农村小学教育风清气正,尊师重教在农村蔚然成风。那时村校关系、家长和老师关系、学生和老师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学校有困难,村里来帮忙,村里有事情,老师主动来。逢年过节,村民经常请老师到家作客。村民写对联、娶儿聘妇、给孩子起名子都要请老师帮忙,老师在老百姓当中是最受尊重的人。老师们视学生为亲人,教的认真,百教不厌,生怕教不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友情关系。</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平鲁山区农村小学校,立足于自身条件,在努力做好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养成教育,重点抓好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学校经常组织集体义务劳动,帮助生产队集肥、拔草、秋收……教育孩孑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组织观看《朝阳沟》、《地道战》、《英雄儿女》等反映爱国主义电影和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使学生从小认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毛主席好,教育孩子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要忘本,学会感恩;组织收听收看法制方面宣传资料,用身边人和事进行现场说教,提高法制教育;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文艺休育活动,联区每年还要举办小学生运动会,陶治小学生文化艺术情躁。其实小学阶段,不要太过分考虑孩子们的文化考试成绩,笔者认为:一是重点培养兴趣,孩子们学习有趣才有后劲,这个习趣也包括学习之外兴趣;第二养成良好习惯,如合理安排时间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习惯、独立阅读思考习惯等;第三学会感恩。不会或不懂感恩的人文化成绩再好是废才,是负能量,不可交。</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平鲁山区农村小学乃至初级中学,为井坪中学(今李林中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中学生,农村小学功不可抹,我想与优秀的教师团队精神和全社会尊师重教是分不开的。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区农村学校己撤并,每个乡镇仅保留一所小学校,学校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享受着城里孩子一样待遇,“两免一补”和普及初中教育政策实施,更为孩子们上学提供优惠条件。期待农村学校随着中央振兴乡村政策落实,会有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为60年代农村小学校活动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