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山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山风 文:网络</p> <p>  在特定的节日中似乎每个地方的庆祝的习俗都不同,这就是一种节日的仪式感的不同造成的地域偏差,但是很多的地方的习俗仪式感是大抵相同的,就像是立春的习俗,很多的地方的人要给宝宝带着小公鸡过新年。</p> <p>  立春小孩为什么要带打春鸡</p><p> 戴“迎春鸡”的风俗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带都有,这种风俗这怎么来的呢?</p> <p> 立春,也叫打春,手工缝制“迎春鸡”,也叫“打春鸡”。一般打春鸡是用各色的布和棉花缝制而成的,立春前或者立春当天在孩子们的衣服或者帽子上缝一对颜色鲜艳的布公鸡,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祛病。而根据流传的说法,“打春鸡”的出现是因为天花病毒的传播。当时医疗水平低下,预防天花的“接种疫苗法”还没有发明,小孩子多数要“出天花”。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只好用偏方治疗,有的则干脆听天由命。就算有天花患儿侥幸活了下来,也会留下永久的“疤”,形成一张麻脸,在农村很难找对象。</p> <p>  每到立春的前夜,给小孩们每人缝制一只“打春鸡”。“打春鸡”一定要用红布做,还要在红公鸡的腰部束上一块绿布条,说是:红公鸡,绿腰子。然后把它缝在正穿的棉袄的袖头上。小孩在打春时带上缝制的公鸡,能免灾去难,能避凶趋吉,遇难呈祥,一年都无病无灾!</p> <p> 据说,“打春鸡”的出现是因为天花病毒的传播。古时候医疗水平低下,小孩子们多数要“出天花”,每年的春季是天花的高发期。古时的老百姓比较迷信,一旦孩子因出天花而发高烧,就会认为是鬼怪附体。古老的传说里,有一位母亲在打春前夜为儿子缝制了一只布公鸡,缝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够驱邪祛病,保佑孩子健康。</p> <p> 于是,这种立春给小孩子佩戴布公鸡的习俗,就这样传播开来,并进行了“升级改造”:鸡的数量由一只变成了一对儿,其中一只鸡的嘴下坠了一颗黄豆,代表脓疱,意思是让大公鸡把脓疱吃光;另一只鸡的嘴下坠着一串小红辣椒,寓意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红的辣椒一样茁壮。</p> <p>  而缝在衣服的春鸡要一直戴到正月十六日,在孩子的母亲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里,让水漂走——河水长流不息,喻长命百岁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