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华先哲格言”第一块字板:“不登峻岭,何知天高;不履深渊,罔识地厚;不读圣经贤传,莫明事物之理。” 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博尔赫斯也说:“我总是在默默思量,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一个“盲人作家”而言,书籍就像眼睛和手一样,而图书馆,不仅是天堂,也正是他得以生存的世间。<br> 阅读是一条通向灵魂的路, 这个寒假,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一次”漫步读书路”的美好的阅读之旅,在清晨,在午后,在暮色,在时光嘀嗒嘀嗒的声音里,书成了她们最好的伙伴。</h3> <h3> 喜爱读书,读书就不再是为了消闲或打发时光,闲暇时要读,繁忙时也能忙中抽空来读书。于是,读书成为了每天必须做的事情。<br>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王梅珍老师感悟到:只有书籍能把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较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h3> <h3> 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这个世界进行和解,只有打开了这个和解之门,才能转变认识。刘禹君老师从《没有苟且,哪有远方》中感悟到,要把握做人的准则,衡量处事的分寸,学会退让,懂得妥协,在人生的舞台上走好每一步,办好每一个角色,尽快获得事业的成功,找到人生的幸福。</h3> <h3> 贾慧玲老师正在读的《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论词著作之一。书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开篇即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称名句,可以说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书的牛鼻子。对于境界的理解,不仅需要对书中的内容加以理解,还需要多读诗歌,在读诗中努力去理解境界的内涵。</h3> <h3> 父母和子女,付出与给予,强和弱,一直在不断转换轮回,但一脉相承的感动却一直久久延续。陶英老师读的《目送》是娴静柔美而又温情的龙应台进入天命之年后的作品。细腻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觉。流露的是最朴素的人生感悟。<br><br></h3> <h3> 人生中很多的学识来自书本,因为它包罗万象,在书本里面,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冯萍老师很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品质。比如:在被困荒岛时不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鲁滨逊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h3> <h3> 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工夫读书,对终日为俗事缠绕而极想得到清闲的人来说更具魅力。丁珍珍老师对此深以为然,可以不用整日处于繁琐事中,有空闲时间去读书,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陶冶情操,的确是一种享受,令人神往。</h3> <h3> 读书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而不该只争取数量多,重要的是能获取其精华,如此这般,才能使自己摄取更多的知识。邵丽娟老师读的这本《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全面介绍了关于“阅读”的专业知识,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路径,结合许多阅读教学实例探讨了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展开教学环节。引发了她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观和审视。</h3> <h3> 读书如交友,书中的所写总是会有自己的影子,读一本书就像了解一个人,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书只要能读懂,就和与友人交谈无异。他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读今人书,即是与今人交友;读古人书,即是与古人交友。高庆玲老师从读书中领悟到,读好书如听益友言,使人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产生共鸣,也等于自己交了益友良师,定会获益良多。</h3> <h3> 买书可以更好地阅读,进而领悟其中的含义,这是一个逐渐学以致用的过程。宋代山水画大家范宽说;“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冀俊红老师从李泽钰的山水画《雨润雁荡春盎然》中,看到其深厚的院派艺术之功力以及细腻精微的运笔,宏大高远的构图,可谓夺造化之功,得天然之貌。</h3> <h3>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自古以来,人们著写的书本数不胜数,其中的好书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尽管我们无法读尽天下的好书,也要一直去读书学习。赵静老师读《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让她对自己的教育感悟有了一次平静的梳理。班主任当的有滋味了,相信学生过的也会比较有滋味,班级管理也会呈现净净有条的局面!</h3> <h3> 李晓芸老师选择书籍的范围很广,既有教育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先生教育文集》也有《史记》《左传》《古文观止》也有她喜爱的《平凡的世界》以及李渔的《闲情偶寄》《毕淑敏散文集》《汪曾祺作品集》等。她认为多读一本书,似乎多了一种人生经历,这是其他任何媒介都无法取代的。</h3> <h3> 传统文化启蒙的优先读物,拉近与经典文言文的距离,读古文,学作文,都应先学其短!何文双老师评价《念楼学短》合集: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h3> <h3>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刘新爱老师读了《中国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h3> <h3> 郭新老师从读书中感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书籍。一本书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当然如果内容积极,会使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是内容消极的书就会使人们向着差的方向发展了。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更多积极良好的书籍,从中获取优良的养分,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h3> <h3> 诵其诗读其书,是尚友古人。金圣叹,清人李渔说他的评点文字“能令千古人心死”,胡适则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黄芳倩老师读《金圣叹传》,也可谓是在与大师“神交”了。</h3> <h3>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作为语文老师,读书也要读有所用,不但要会“认”字还要会“识”字。钟咏梅老师读《赳赳说千字文》,感悟颇深,她明白弄清汉字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还能欢喜地活在自己的心之所向中。</h3> <h3> 抑郁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建议下去做心理咨询,在十次心理咨询中,他勇敢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鞠宁老师收获很大。强大的自我一定是从内生长的,在苦恼面前、人生坎坷中,只有面对自己的内心,向来的方向寻找症结,我们就会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带来怎样的影响。明白这些我们才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h3> <h3>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学是一种虚空久远的学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建树,事实上,国学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诸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夏丽娟老师读的这本书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基础最必要的国学知识,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中。</h3> <h3>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清代涨潮的《幽梦影》主要着眼于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可以说是求美的著作。书中没有强烈的、尖锐的批评,只有不失风度的冷嘲热讽。而这些不平、讽刺,其表现形式也都是温和的。《幽梦影》这样的书绝不是匕首投枪,而更像中药里的清凉散。</h3> <h3> 你要好好爱自己。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可能是的恋人爱人……王晨老师读的这本《心灵的力量》告诉我们,无论别人怎样对你说过这些话,说过多少次,都是身外之物。话音终将袅袅远去,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在纷杂人间的清朗月夜,你要耳语般但无比坚定地对自己说。<br></h3> <h3>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龚佩丽老师和张荣老师就是这样两位喜读书者。<br> 龚佩丽老师读了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她说:“在荒诞的世界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这个世界。这是加缪带给我最大的感触。” <br> 张荣老师读了丰子恺的《愿所有遗憾都是成全》,她从书中悟到,学会知足,才会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自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需要跨过的坎,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我们才能迎来涅盘蜕变,领悟人生的真意。 </h3> <h3> 有人说,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br> 生活的很多苦难都只是肉体上的,只要灵魂能得到救赎。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人类双眸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定格每一个盎然的春天。<br> 正值立春来到,“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阅读,让我们这群读书人,凛冬过去,变成更有温度的人。春日来访,万物生长,书香也应该继续蔓延下去。</h3> <h3>图片:68中语文教研组<br>文字:68中语文教研组<br>编辑:叶雯、龚佩丽 <br>审核:68中教研室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