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史”。才华出众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么?为什么他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呢?一声苦难不断的杜甫最终是怎么离开人世的呢?而我们对他与李白的诗孰优孰劣的争论又应该如何对待?</p><p class="ql-block"> 一个视做官为家族事业的浪漫诗人,一个胸怀宰相之志的热血男儿。杜甫历经了十年求官的坎坷路途,最终却背离初衷,辞去官职。生性固执的杜甫为何辞官而走?这其中隐含着多少心酸故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壮志难酬的杜甫?</p><p class="ql-block"> 杜甫辞官上一讲,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在处理跟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特点,这父子俩还挺会演戏的,唐玄宗当时跑到四川去了,让太子在中原地区主持大计,好了,儿子趁机做了皇帝,而且也在他的领导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功不可莫呀,所以唐玄宗一回来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给他儿子加了个封号叫“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好皇上呀,好儿子呀,他这儿子也不含糊,马上给他父亲回敬了一个更高的称谓“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反正你总比我高,可是我们知道,这都是面上的工作,这是一层温情脉脉的很薄的一层纱,它的底下才是实质的表现。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作为太上皇命运如此,跟随他的那些人,命运能好到哪儿去呢?下面就该开刀了,虽然不一定都是赶在唐玄宗去世以后,但是,因为唐玄宗当时已经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所以,拿着开刀的是谁呢?无非就是房管、贾至、严武,包括杜甫,当然杜甫跟人家前面三个人比,那官就太小了,处理最开始的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房管主要有四条罪状,哪四条罪状呢?第一,当了宰相之后“率情自任,怙气恃权。”排斥“温让谨令”之士,重用“虚浮简傲”之徒,“升其亲友,悉彰浮诞之迹。”换句话说,这宰相做得不稳重啊,净提拔一些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才能的人,净排斥一些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净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换句话说什么正经事情都不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第二条是丧我师徒,打败仗我前面已经讲过了,连败两阵,而且都是败的比较惨烈的,作为宰相打败仗。第三条,宰相已经被罢免了,皇上要罢免宰相,杜甫不是出来替他辩护吗,后来皇上虽然没有追究杜甫的责任,但是宰相是罢掉了,罢掉了之后房管还担任什么呢?担任一个虚衔,叫太子太师,这官很大,太子太师等于什么呢?等于是太子的老师,一二品的大员,但是没有实际的权力,“乃多称疾疹,莫申朝谒,违太子奉上之体。”说你这个不当宰相也罢了,可你还是大臣呀,老不上班,称病在家,跟一些人在一起谈诗论文,有失君臣之礼,说你可以还给我皇上提意见呀,谁想给他提意见,真提意见抓起来,这是第三条。第四条是什么呢?与旧党严武等人“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名。”这些人一天到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钻来钻去,肯定有朋党的嫌疑,结党营私,就这四条罪状贬为邠州刺史,也是个县级市的市长,贬严武为巴州刺史,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个很小的官,也是八品,但净管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事务。</p><p class="ql-block"> 这杜甫就很伤感了,为什么呢?他贬官的时候,离开长安的时候那门是金光门,这个很有反疯的意味,当年他从长安逃出来,去投奔唐肃宗的时候,逃的时候逃的那个门是哪个门呢?也是长安的金光门,现在被皇上贬出去了,也走的是金光门,但是他想这次离开长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像房管、严武这些人,都跟杜甫是布衣之叫,就是原来大家都没做官的时候是好朋友了,实际上杜甫能做官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这些过去的老朋友,你想房管做宰相,给杜甫一个七八品的官,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现在对杜甫来讲,这是一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整个皇帝对这一层的人,都展开了一个清洗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杜甫在诗中也称自己是“乾坤一腐儒”,这是对他自己这种近乎于迂腐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杜甫能否承受住官场失意的打击呢?政局飘摇,宦海沉浮,他的信念会有所改变吗?被贬官之后的杜甫还会遭受怎样的境遇呢?</p><p class="ql-block"> 这实际上诗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就是他的志向跟李白一样,都是想做宰辅之臣,哪里耐烦做这种小吏,天天今天一个申请报告,明天一个总结报告,后天又是一个汇报,没完没了,一天都没有诗情画意,写的都是公文,这对杜甫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再加上他是被贬到这儿来的,而且他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房管一干人等,现在统统地也都被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短时期内他是不可能回长安了,所以想到这里天气又热,烦燥不安呀。实际上我们说杜甫他的不做官,就是不做小官,他也包含着古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之士的情结在里边,跟陶渊明很像,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天天让我打扮得人模人样的接待,受不了,这实际上为他后来辞官,已经打下了一个伏笔,不管怎么说暂时的这官还得做,因为你得领俸禄,领工资还得养家糊口,所以这时候可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也可能是离家太久,我们前面讲了,杜甫的家在洛阳,从他天宝十四载离开洛阳之后,他就已经四五年时间都没回过家,所以他回趟洛阳。</p><p class="ql-block"> 杜甫被贬为州县小吏,这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让杜甫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面对日落西山的腐败朝廷,和自己日渐惨淡的仕途,情绪烦燥的杜甫决定回洛阳老家,看望家小,而就在杜甫探家结束回长安的时候,当时的战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安禄山已经死了,这个安禄山死的也挺惨的,他自从反叛之后就双目失明,性情很暴躁,身体也不好,身体很胖,行动都不便,所以他身边的人很怕他,他手下的大臣、将领,经常都受他的鞭笞,老挨他的揍,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人,人人自危,当时整个战争的形势对安史叛军也不利,所以当时手下的大臣就和他的儿子安庆绪商量,安庆绪心里也发毛,因为安禄山有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这个安庆绪就担心将来他不能继承大位,他操心的是这个事,手底下一帮大臣、将领就撺掇着安庆绪把他老爸干掉,这安庆绪又找到安禄山身边的一个贴身侍卫,伺候他生活起居的,叫李猪儿,李猪尔答应了,晚上的时候趁着安禄山睡觉,一刀砍在安禄山的肚子上,鲜血直流,史书上记载肠子都流在了床上,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刀,只好摇床栏子,床杆,大声喊有家贼,流血过多,躺在床上死去了,当时还不敢声张,要把他床底下挖一个大坑埋起来,过一段时间说安禄山得了重病,后来又说他去世了,然后安庆绪继承了他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是去洛阳探亲吗,到老家吗,返回来的时候,沿路就看到战乱之后的情景,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三吏”、“三别”就在这个时候写的就是说郭子仪率领的九路节度使来围困安史叛军,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溃退,大溃退之后,郭子仪把军队驻扎在了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的孟县附近,在黄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长安的路上,回华州的路上,就从洛阳出发,一路走回来,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当时在河南的新安这个地区征兵,征到一个小孩子孤儿,这孩子没有家人照顾,还很小,杜甫很同情他,还鼓励了他一番。那么“三别”就是所谓的《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p><p class="ql-block"> 本身郭子仪的这个战争是一个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说,“三吏”“三别”它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他由以前的盛唐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情绪,到后来揭露统治者上层的黑暗,到后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这样一种情怀,再到后来他的眼睛开始向下看,深入到民众当中,其实也不是他深入到民众当中,杜甫已经完全变成了这个阶层的,虽然他还是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他所想的,他所写的,他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这“三吏”“三别”包括以后所写的一系列的诗篇,都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包括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一个真正的,无私的仁者的情怀,这仁者的情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尤其是自己还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他有个特点,他的眼睛越朝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的越低,深入的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p><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直用诗歌记录着动乱中的大唐,鲜活真切的词句,千年之后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情境,字里行间抒发着对苦难人民的无限悲悯之情,然而,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却以身居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而无力回天,无奈绝望之极,最终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呢?</p><p class="ql-block">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这么几个关键字,就是杜甫最后辞官而去,“关辅饥,辄弃官去。”就是关中地区爆发大规模的旱灾,杜甫弃官而去,不干了,走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旱灾的原因,但是有必要澄清一下,杜甫的这收入问题,我们以前一直有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老觉得杜甫特穷,老是没钱,走到那儿都得靠别人,杜甫好歹这不是也当过几天官吗,这官的俸禄到底是多少?他跟李白不一样,我前面讲李白一直都没做过官,杜甫零零碎碎的,官不大,做的时间又特短,但做过,他做的什么官?就是这八品官。</p><p class="ql-block"> 唐朝一个官员的工资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禄米,给你食物,发大米,发粮食。第二部分是土地,给你土地,你把这土地租出去叫别人来种,然后你从里面提取提成,第三部分是什么呢?叫俸料, 情况没有这么简单,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这样的家庭就遭了难,他没办法再在关中地区呆下去,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政治上的一系列的变动,使得杜甫感觉到在政治上没有前途,那么,在政治上也没有前途,这个地方又发生大的饥荒,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又陷于战乱,在这儿呆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杜甫就毅然决然的离开长安,他写了一首诗,叫《立秋后题》。这就是杜甫的辞官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