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嘉兴冶金厂点滴

难看吴头

<h3>  我初次知道冶金厂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们称呼的绢纺厂“前头二邨”有位叫阿福的小伙伴,他有个大哥,是冶金厂一个甩24磅铁榔头的工人。经常头带鸭舌帽,身穿帆布衣,脚蹬“翻毛”皮鞋,属于当年产业工人有力量的标配,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是非常令人羡慕不已的服饰,他那副招摇过市模样,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从此脑海里也记下了嘉兴冶金机械厂。</h3> <h3>  据了解,嘉兴冶金机械厂成立于五十年代初期,由公私合营后的杜锦记机械翻砂厂、干窑工信铁工厂等几家私营企业合并而组建。1958年工信铁工厂老板潘光熙还担任起嘉兴冶金厂的副厂长,并且参政议政当了市政协委员,他的弟弟潘光照做了工程师。潘氏兄弟在干窑当地可是出了名的能人,因聪明、能干又智慧,兴办实业成了嘉善街坊邻居引以为豪的人物,巧合的是这个潘光熙是我的同学与同事沈凯军先生的外公。嘉兴冶金厂经过不断的发展,一度成为冶金部直属企业,生产的冶金设施,遍布冶金、矿山、煤炭、水电等行业。</h3> <h3>  上图照片为冶金厂技术人员合影,前排右一两手插在口袋里的是潘光照,左二戴帽的是潘光熙。</h3> <h3>  冶金厂当年有个冶金子弟小学,小学毕业后有部分进了南湖中学继续学业,与我成了初中同学,我记得来自冶金子弟小学的有应志敏、陈根祥、郭建敏、王媚华、徐林珍、张俭、彭春波、以及刘丹、刘军兄弟俩。那些人清一色操甪里街民丰、冶金那一带特有的上海宁波腔嘉兴话,对从小生活在盐仓街、南堰附近的绢纺、毛纺孩子来说,较为新颖,大家感觉蛮有腔调,甚是好听。这些同学每天提早步行到学校,自带饭盒食堂搭伙蒸饭买菜吃,那时一直梦想独立自主的我好是羡慕,期待有朝一日,也可以外出闯荡一番。现在想来有福不享,真是幼稚天真又可笑!</h3> <h3>  冶金厂建厂初期,正值中苏蜜月期,不但援建好多苏式厂房,引进先进的设备等,还来了些长鼻子、黄头发技术人员帮助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有了这些人,厂里还流传了“袁八级”的故事。传说,有次厂里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苏联专家团队施展拳脚,都没法处理,而当时年轻的袁国柱,初生牛犊不怕虎,三下五除二给攻克解决了,好面子的专家只能竖起大拇指,佩服地夸赞一番,称道老袁师傅有八级钳工的本事,要知道这个八级工是技术工人的最高级别。由于老大哥开金口,加上袁师傅技术确实也不错,于是他也有成厂里早期的八级工、权威专家了,“袁八级”就成了他的大号了,从此被广泛叫开了。而他的儿子袁伟,算是我的老朋友,当年待业时我俩经常走东串西,一起玩乐,部队退伍后做了机关干部。</h3> <h3>  上图照片为冶金厂车间。</h3> <h3>  估计现在还有好多人还记得,七十年代开始,冶金厂有个“汽水厂”,在夏季专门生产碳酸饮料咸汽水,作为企业福利,特供给本厂员工享用。可能现在的年轻人还不知道,那年那月,少有电扇、冰箱,空调更是稀有之物,冶金厂高温作业多,夏天避暑饮料除了八宝汤、绿豆汤、棒冰之类外,基本没有其它东西了。为解决高温之苦,冶金厂生产了咸汽水,在当年可谓紧俏的奢侈品,能吃上咸汽水可算是一种口福,一口下去,一股由内而外透心凉感,绝对舒服又爽口,冶金厂用木板箱装的玻璃瓶汽水属于引领潮流,相当时尚,那时“娃哈哈”、“农夫山泉”等不知在哪个娘肚子里,还没出世呢。说实在我们见了都流口水,多么渴望能喝上几口。直到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雪碧、可乐等洋饮料的大量涌入,咸汽水才慢慢消失。</h3> <h3>  大约在1980年前后,冶金厂出了个嘉兴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大名叫杨祖昌,一个极为普通的机床操作工,和厂里许多默默无闻的操作工一样,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靠过硬的技术水平,埋头又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大成绩,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我记得那时嘉兴好多欢庆场合都有他的身影,他举着亚运火炬领跑的英姿,仿佛就在眼前。绝对是我们这代人的楷模与英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去奋发图强。而他的哥哥杨祖云先生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区长,属于嘉兴为数不多的“老干部”,一门多英杰。</h3> <h3>  上图照片为曾经的嘉兴冶金厂大门,背景房屋为礼堂。</h3> <h3>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嘉兴拥有汽车的单位不多,寥寥无几,属于稀有物,除了专业运输部门外,大概就是五大厂等几家少数大型企业才有,印象中冶金厂就有10多辆国产解放牌和苏联嘎斯大货汽车。有次我随父亲搭乘冯阿土伯伯开着印有冶金厂4号标志的解放牌大货车,车厢后坐着若干人马,一起去了苏州旅游,那时“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苏州是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虽然一路颠簸,但大家兴奋的异常,不觉劳累,毕竟难得有公家汽车坐,也是我懂事后首次坐汽车和外出旅游了,除了游玩拙政园等景点外,苏州豆腐干与粽子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至今难忘,甚至有点流连忘返。</h3> <h3>  嘉兴冶金厂在辉煌时期,技术力量雄厚,光技术科就拥有100多位科技人才,在中国的机械冶金行业,特别是矿石开采机械设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制开发的J系列潜孔冲击器获国家科技一等奖;液压碎石机取得国家科技攻关奖;孔钻机得到国务院奖励,而生产的开铁口机和瓦楞板轧机安装于宝钢,那时的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引进的特大型企业,能与之配套设施,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属于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嘉兴冶金厂还被评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成了冶金部重点骨干企业。</h3> <h3>  上图照片为冶金厂荣获的国家奖状。</h3> <h3>  鼎盛时期的冶金厂,也和嘉兴其它大型企业一样,企业办社会,拥有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工人大学等教育系列,也有职工食堂、浴室、招待所、医院甚至商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嘉兴市区各地都有冶金公房,职工宿舍拥有量嘉兴肯定是第一位的,而冶金厂的小伙子最受姑娘们欢迎,永远没有娶不到老婆的担忧。</h3> <h3>  我相信,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年毛主席老人家一挥手,知识青年支边、下乡到农村,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是轰轰烈烈的大事。热血沸腾年轻人都响应号召,积极报名离开城镇,到了农村,城市工矿企业的一些非技术性和体力活,就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于是国家就在人多田少的地方,挑选些表现好,根正苗红又积极上进的未婚男青年,作为劳力补充进了工矿成了吃公粮,拥有城市户口、有劳保的工人。来自南汇农村,现冶金厂退休的老工人张云春师傅,至今还在念叨,不能忘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谢党和国家,农转非,改变了他们一批人的命运,得以幸福安享晚年。</h3> <h3>  上图照片前排中为罗柏松先生。</h3> <h3>  在样板戏时兴时,冶金厂也与绢纺厂的《沙家滨》、毛纺厂《智取威虎山》一样,编排了《红灯记》,我还专门随同学去工人文化宫去看过他们的演出,剧中的角色演员是谁我已不清楚了,但主角李玉和与铁梅给我留下深刻的光辉印象。而七十年代,在绢纺厂的灯光球场,冶金厂男篮常常与绢纺厂队上演强强对决,至今我记忆犹新,那时的冶金男篮绝对与绢纺厂不相上下,也是称霸嘉兴的一支劲旅,有名有姓有罗柏松、郭森荣、钱玉祥等,罗柏生后来调汽钢厂做了书记,用现在的时尚说法,我百分之百是他们的“粉丝”拥趸。</h3> <h3>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嘉兴冶金厂于2005年宣告清算破产,走完了66年的历程。经历风雨的嘉兴冶金厂,为嘉兴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人为之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嘉兴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