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的画作诞生记

晁连生-行思天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寨新貌》创作前后</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郭守祥</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寨新貌》版画 1974年 郭守祥 作</h5><h5>庆祝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展出,联合国教科文委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等机构刊发出版。</h5> <h5><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编者按:</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郭守祥老师是我们山西品牌策划界的老前辈,深受大家的敬重。他的网名自谦为“品牌之友”,但他在我们心中是“山西的品牌之父”。山西许多名牌的成长都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就是郭守祥。</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与他人生的一段特殊的“美术履历”有关。</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近来,郭老师写了一篇《〈大寨新貌 〉的创作前后》的回忆录,从中我们可以一窥郭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感受到那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深刻印记。</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郭老师不善互联网平台的操作,我能为郭老师做一名编辑、发布老人家作品的“小工”,深感荣幸!</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同时也请有幸读到此文的朋友们雁过留声,发表您的看法、建议与感悟,一起为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谢谢大家!也代郭老爷子谢过诸位!</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时的郭守祥在创作</h5> <h5>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创作的套色木刻《大寨新貌》,不仅在同年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展出,人民日报以“伟大时代的画卷”选登,而且还作为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赠送联合国的两件国礼之一(另一件为长城图案的艺术挂毯),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藏。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能有如此收获,确是一桩值得追忆的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3> <h5>  1970年9月我刚调入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就由主持工作的赵银驰副处长分派我参与山西省军区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美术创作工作。</h5> <h5>  初来乍到,即随省军区新闻报道组的同志深入昔阳大寨等地采风。当时,大寨的陈永贵、贾进财、贾承让、梁变良给我们介绍了大寨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生动事迹,还赴南垴、石坪、界都采访了李锁寿、陈有堂、李七毛等典型人物。参观了解放军参与的郭庄水库调水工程、东冶头的“劈开寨岭山,顺直淞溪河”的改河造地现场。经过二十多天的学习参观,我们一行受益多多,收获颇丰。报道组撰写的赞颂南垴李锁寿的报告文学在《解放军文艺》发表,我拍摄的解放军夜访贾承让的照片也在《解放军报》刊登,以‘’解放军学大寨‘’为主题的‘’组画‘’构思也在我的脑海中趋于成型。</h5> <h5>  我为什么会选定‘’解放军学大寨‘’这一主题?其动因:一是全军上下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毛主席“全国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伟大号召;二是大寨在山西,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贫穷农村面貌的典型事迹有口皆碑。大寨应该成为“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最具典型意义的好课堂。作为纪念《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作品创作,谁都应该珍视和选择这一宝贵题材,创作出更有深远意义的作品。更何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好大寨精神是与国家形象紧密相关的一种政治责任。</h5> <h5>  以美术作品形式表现‘’解放军学大寨‘’主题,它不同于纯由作者喜好构思的美术创作,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原则。所以,学什么?怎么学?聚焦哪些亮点?以何种艺术形式体现?则成了具体落实创作构思的重中之重。 </h5> <h5>  经过对大寨经验的深入学习研究,组画拟分五个侧面来回答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第一幅,标题为“大课堂”,以解放军某连队来大寨参观学习时的欣喜情节,表达主动学、虚心学之心仪,用全景式构图展示大寨战天斗地之新成果新风貌,寓意应该学的主旨;第二幅是以“请老师”为标题,源于请贾进财给战士们上忆苦思甜课的素材;第三幅以解放军某连队指导员(支部书记)虚心向陈永贵取经求教的故事为基础,提炼为“向老班长请教”的标题。这两幅是学大寨组画的核心,即是回答解放军学大寨学什么的根本命题;之四的标题是“共战狼窝掌”,揭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新型军民关系;之五的标题是“为革命多打粮”,再展大寨人质朴笃定的爱国情怀。整套组画以钢劲有力、色彩明快的版画形式来塑造,主题突出鲜明,结构跌宕起伏,内容真实可信,努力避免了口号式的“假大空”束缚,使原创构思得到较好体现。</h5> <h5>  《解放军学大寨》组画参加《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展览后,不仅受到包括北京军区文化部领导在内的广泛好评,而且其中的《请老师》《向老班长请教》亦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登出版,整组组画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媒体出版发行。</h5><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3> <h5>  《解放军学大寨》组画的成功,引起了北京军区文化部领导的关注。1973年初,则调我参加军区为纪念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提供作品的创作。</h5> <h5>  作为一个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业余美术爱好者,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有想法,没办法”。也就是构思设想不错,基本功和艺术表现手法却贫乏粗放。比如,当时曾草创了反映地雷战的国画“地雷大王”、反映刘胡兰民兵班练兵的“数九寒天”和年画“俺村今年又大丰收”等,都因艺术感染力平平而落选。苦恼之际,思绪又回到了昔阳大寨采风时的感动。松溪河劈山造地工程,虎头山稻田里灵动的人影,狼窝掌合作沟的人造梯田,一排排新农村楼房,久久闪现在眼前。这不就是大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典型写真吗?经反复斟酌,一幅长卷式《大寨新貌》鸟瞰图(草图)也在思索中呈于纸面。</h5> <h5>  在草图观摩审查中,北京军区专业创作员、版画家傅琳的意见使我启迪颇深。他说:“为何要横拉?为甚不敢纵推?” 什么叫横拉?什么是纵推?夜来反复琢磨,辗转难眠。三天后,我终于悟出了“横拉与纵推”手法的真谛。“横拉”势必坠入就事说事的表象陈述;“纵推”必须提炼聚焦,在不失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将大寨标志性新成果进行艺术概括。十多天后,依据我的理解,以“纵推”手法表现的黑白木刻草图《大寨新貌》完成。</h5> <h5>  在北京军区组织的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美术作品草图观摩审查会上,《解放军文艺》的同志在《大寨新貌》的草稿前驻足许久,希望尽快将改定的《大寨新貌》稿送至国防部办公大楼四层的《解放军文艺》编辑部。1974年3月,《大寨新貌》(黑白稿)刊登于《解放军文艺》第二期。</h5> <h5>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遂着手综合大家意见,将其改为套色木刻,以展示《大寨新貌》的‘’新‘’视觉。原作96×68,共分六版,其中有两版为重叠、错位拉印特技,以求稻秧、庄稼之质感。当时,我独身一人在北京军区文化部文艺科办公室进行创作,食宿在军区八十五楼招待所,两地相距甚远。每天加班至十一二点,因拓印纸张过大,换版、抬纸、拓印,还得请部里值班室的同志帮忙。</h5> <h5>  大约是1974年7月,为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作品评审会在太原举行。当得知我的《大寨新貌》被高票当选的消息后,顿觉浑身瘫软,不思饮食,蒙头大睡三天。服务员急得送水送药又送病号饭,其热情精心的照料,至今难忘。</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3> <h5>  在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以《大寨新貌》为题的版画有两件,一幅是山西著名版画家董其中老师以大寨新楼房为主体的《大寨新貌》,另一幅就是我以稻田、灌溉水池和层层人造梯田为主体,新农村为辅的《大寨新貌》。展览会后,人民日报彩色版于1974年10月25日以“伟大时代的画卷”为题选登了《全国美展》的五幅画作,我的《大寨新貌》即是其中的一幅唯一的版画作品。</h5> <h5>  回到太原后,又接到外交部致函总政治部,要求为我国驻外使领事馆拓印《大寨新貌》的任务,从备料到拓印前后两个多月,共计37幅合格画作提交北京。之后,又根据上级要求,为我国赠送联合国的国礼精心拓印一幅,现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藏。之后,以画集、挂历、封面、招贴形式发表刊登的《大寨新貌》至少二十多种。</h5> <h5>  通过参加以大寨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我的画艺似乎有了不小长进,年画《喜晒战备粮》、《喜看稻菽从天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版画《太行浩气》、《太行十月》在参加全军版画展览后,由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收入《山西版画》第三集。我也于 1977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接受为会员,之后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h5> <h5>  回瞬昨天,《大寨新貌》作为不可重复再生的视觉符号,已随着逝去的时光,定格在共和国成长发展的历史画卷之中。 </h5> <h5>  《大寨新貌》的舆情,虽得益于时势给力,但作为源自写生的东西,不仅带有生活的生动性和表现上的不可重复性,也是作者情感个性、文化积淀、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集中反映。</h5> <h5>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在春秋。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的一桩画缘逸事,确是非常值得回味的追忆。</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二O二一年 元旦</h5> <b><font color="#ed2308">作者介绍</font></b> <p class="ql-block"><b>郭守祥先生的其它文章:</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3hj67w"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郭守祥《正月十五:闹元宵 看社火 忆恩师》</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fd5lgqy?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童年拾趣:我是自有主意</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