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如果说腊月初八只是静场的一声锣响,那么,在经过了半个月的焦急等待之后,年的序幕也在腊月二十三正式拉开。关于年俗,高平的童谣这样唱“二十三、称饧板,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蒸馍馍,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熬一宿”。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年俗正在消逝或者变异,从头捋一捋这些年俗,再回忆一下儿时等待和盼望的快乐,也不失为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吧。</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三,称饧板——祭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高平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部分地区也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说法。之所以要过小年,是因为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汇报民间的工作,参加“三级干部大会”,腊月三十晚上,根据玉帝的旨意返回人间惩恶扬善。因此,请灶王爷吃一顿饧板糖,请他回去多说好话,带来更多的吉祥。这一传说在北方广泛流传,民间还有这一的儿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div>这一习俗的本质则是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祭灶。中国民间的灶王爷最早的原型正是炎帝。《淮南子·泛论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谓:“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灶神。后来,传统文化又与道教中的一些祭祀活动杂糅,灶王爷则被演化为张吉祥等地方异士,随着宋代以来封建专制的加强,灶王爷还被赋予了监督民间道德风化的任务。<br></div> 祭祀灶王爷所用的饧板,其实就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麦芽糖,这种糖由来已久,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灶时,拉拢灶王爷的武器。在蜜蜂、蔗糖还非常昂贵的时代,麦芽糖就是无数小孩梦寐以求的美食。成坨的麦芽糖又干又硬,加热后则变软,但这样的糖吃起来粘牙,口感不佳,于是人们把它加热后拉制成条,切成段状形似薄板,于是人们称之为“饧板”。由于在拉的过程中混入了很多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都会买来饧板做“糖蛋”。挑选玉米、黄豆在铁锅中炒熟,然后放入饧板,饧板遇热融化,粘在玉米、黄豆上,再用手一个个抟成球状,晾凉即可。山东的糖瓜则是用饧板做成中空的瓜状糖果,外表裹一层芝麻,叫“糖瓜”;东北则是长条状的饧板粘芝麻,叫“关东糖”,开封的花生酥大约是由于在天子脚下,糖是蔗糖与麦芽糖的混合,不用玉米黄豆而是用去皮的花生瓣,甜香酥脆,令人唇齿留香。<br> 如今街头几乎找不到卖饧板的商铺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现成的“芝麻糖”。年轻人甚至买阿尔卑斯、大白兔奶糖粘住灶王的嘴,以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从饧板、芝麻糖、奶糖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深深地体会到,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四,写大字——写春联</h3> 高平民俗中最具文化意味的一个就是写春联,这是我国传统年俗的一个特色,同时这一习俗也辐射到了整个东南亚。<br>春联俗称“对联”“对子”,起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条状桃木板,又叫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开始在桃符上提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就写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在过去,识字的人不多,因此很多家户只能贴两条红纸代替春联。曾经有一个传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除夕出宫微服私访,见到一个农户没有写对联,当听说这家是杀猪的,没人识字,不会写对联后,朱元璋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的对联,可以说是当时贴春联的一个真实反映了。至今还记得每到年前,村上字写得好的老师家里就摆满了街坊邻里送来的红纸条,一写就是一两天。而如今家家户户有学生,超市也有精美的印刷品,写一副或买一副春联已经非常容易了。 写好的春联要在年三十贴好,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从平仄上区分,上联末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末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古代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主要是符合读书时卷轴卷起来的方向。后来即便发展到了册页式装订,人们还沿袭了这一习惯,甚至发展出右为尊的礼仪。但现在书写已经改革,我们都是从左到右书写。现在贴春联不妨根据横批的书写顺序来安排,如果是传统的写法,上联则贴在右边,如果是现代的写法,上联贴在左边更符合阅读顺序。<br>从对联的书写中我们不难看到,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很难改变的,而改变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并存的阶段,其他任何变革无不是如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五,扫尘土——除晦气</h3>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有的地方叫:二十四,扫房子,高平则是二十五,扫尘土。<br>扫尘又称除尘、掸尘等,起源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从书中记录的一首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可见当时人们忙过年大扫除的情形。 在高平的城乡,平时人们忙碌,没有时间清扫房子,一年下来,房子难免落下灰尘,年前清洁一下居室,其实是为了大家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习俗中扫房子还必须定在立春之前,再加上有了天气预报,人们总要提前看一下天气,选一个晴朗的日子,提前就开始打扫了。过去扫房子是体力活,要把家里的摆设、被褥和零碎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里里外外、顶上地下彻底打扫,还要用抹布擦桌子、擦窗户,使各个房间焕然一新。最后把搬出的东西打扫干净,再搬回屋里。由于冬季白天时间短、气温低,往往会累得腰酸背疼、冻得手脚冰凉。如今不少家户住进了单元楼,家具是定制的,不需挪动;洗涤有全自动洗衣机,省时省力;有专业的家政公司提供清扫服务,方便快捷,还有的家户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室内有新风系统,基本杜绝了尘土,地上有智能化的扫地、拖地机器人每天定时打扫,早已把人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br>不得不说,科技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传统文化却以兼收并蓄的气魄继续前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六,割猪肉——备吃食</h3>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开始浓了起来。什么是年味?通俗点说,年味就是肉味。民间谚语称:“二十六,割猪肉”,家家户户都要购买过年的猪肉。<br>从历史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几千年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二字间徘徊,吃肉对平民来说几乎是一个奢望。孟子曾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句话说的意思是,肉食在古代社会难以获得,到70岁能吃上肉,这样的社会就已经是令人向往的了。孔子在鲁国的当官的时候,因为祭祀没有分到祭肉而伤心,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临行之际,孔子以独特方式表达了对鲁国的留恋与热爱:“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因为没有分到祭肉就离开祖国,这绝不是孔子嘴馋,想吃肉而不得的反映,而是意味着这个国家不认可他了。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散养户还比较多,每个村总有一两户以杀猪为业。屠户从村民手中收来肥猪,大早屠宰,上午卖肉。那时候的猪还是传统的黑猪,膘肥体壮,一身的板油。买回的猪肉要量才使用,板油炼成猪油,加盐凝固在罐子里,可以吃几个月。油渣子配白菜调馅做蒸饺,油香四溢。五花肉配茴子白或胡萝卜剁馅,鲜香动人。瘦肉则切片、切丝,做臊子或炒烩菜。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能随便吃肉的时间不超过30年,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体会最深的改革成果之一。如今生猪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屠宰则是集中屠宰,村子里再也听不到杀年猪的嚎叫声,而瘦肉型猪也基本没有板油。从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到2017年大陆人均吃猪肉39.5公斤,近两年受非洲猪瘟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但2020年依然保持在30公斤左右。以前吃个肉片就很幸福,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要做红烧肉甚至更繁琐的粉蒸肉、酥肉、梅菜扣肉来大快朵颐。没说的,必须为我们的国家点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七,去赶集——采办年货</h3> 到了二十七,仿佛已经听见春节的脚步,人们都得赶紧去赶集、置办年货了。<br>对00后而言,赶集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在80后心目中,赶集还是每年的固定程序,《XX带我去赶集》更是小学命题作文的常见题目。赶集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至神农“日中为市、首倡贸易”,人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有的东西,于是便需要相互相换,集市便产生了。我曾保留了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商局编印的《晋东南地区会期汇编》,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长治、晋城各县区各镇各村的会期。高平的会期是阴历九月初九,这个时候正好秋收完毕,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进城来赶会,购买床单衣物、生活用品,高平会的盛况至今还记在我的回忆里,只是随着时代发展早已成为绝响。 与平时购买日用品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采办年货。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非常的热闹,有糖果、烟酒、水果、年画、鞭炮,还有小孩子最喜欢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热热闹闹地赶集仿佛也是年的一部分,可以充分感受年的气息。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村村都有了超市,别说赶集,连门都不用迈就能搞定所有年货,淘宝网上应有尽有,一键付款坐等收货。可是这么不声不响,总觉得没有年的气氛,过年就是要图个热闹,人挤人、包摞包得才好。<br><br> 但时光总归是要往前发展的,从“春耕、夏种、秋收、冬享”的规律发展到只有七天的假日,很多原本的内容会被删减。那就到超市去热热闹闹地采办一回吧,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丰富的商品,大人小孩的笑脸,这才是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八 蒸馍馍——蒸祭品</h3> 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蒸面了。古代还没有发展出优质的酵母粉,蒸面要靠自然发酵。早在腊月二十一二,人们就要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在缸里,静待空气中游离的酵母菌进入其中,开始发酵的过程。经过几天的发酵,面团开始变得松软膨胀,于是二十八这天就要把它们蒸熟。<br>高平蒸面主要是蒸祭品和送亲戚的年礼。在中国传统祭祀中,祭祀是使用动物的,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少牢则是羊豕,一般人家买不起整头的动物,就买个头尾来代替,小户人家连头尾也买不起,就用面蒸个样子作为祭品。最常见的是枣山,用面坯塑成山的模样,上面嵌上红枣,摆着供桌上巍峨壮观。当然也少不了代替少牢的羊、猪和鸡。早的时候物资缺乏,送亲戚的年礼要靠自家加工,往往是面蒸的牛圪转、点心,再加上一盒送来送去的仿膳糕点,或一瓶水果罐头。 过去在农村,蒸面是家庭妇女的必修课。因为蒸面是纯手工,面多水少、温度高低、察言观色,全凭经验。面起好了,要搋面,加碱中和酸味,蒸之前还要放一个“试笼蛋”,蒸出来看看效果,试笼蛋只能蒸面的人吃,主要是为了亲身体验效果好做改进,馒头上笼后要大火一次蒸熟,中间不能掀开笼盖,否则馒头发不起来,会塌掉。小时候缺少玩具和零食,母亲还会专门为孩子们蒸各式各样花馒头,比如青蛙、刺猬、小老虎、小老鼠、小蛇等等造型,嵌上黑豆做的眼睛,栩栩如生,孩子们拿在手里玩得舍不得吃掉。 如今,提纯的酵母粉、泡打粉已经完美地解决了蒸面的问题,专业的蒸面作坊会根据客户的需要,给你蒸出六斤重、八斤重的枣山。而送年礼则升级成了纯奶、果汁等产品,馒头也回归了它早餐四大金刚的位置,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交功能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九,去打酒——酒礼</h3> 在过去的几天中,吃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该打酒了。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正所谓“无酒不成礼”,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过年饮酒的风俗由此开始。到了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br>由于历史上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多粮少的矛盾,而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大量酿酒饮酒则粮食无法保障,所以酒在封建社会中是被官方严格管制的商品,不但有《酒诰》这样的禁酒令,还有系统繁琐的酒礼,严格的榷酒和税酒制度,都是这一现象的反映。从高平历史的有关史料来看,民国之前高平县城仅在东关有一处烧锅作坊,一般人平常是喝不到酒的。 中国的酿酒历史悠久,距今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就发现了酿酒储酒的器具。从酒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自然的果酒被人类发现收集,然后开始人工酿造果酒,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用口嚼谷物酿酒,最后慢慢发展出制酒的散曲、块曲,酿出的酒也从乳白色、淡绿色发展到深浅不一的黄色,这便是“黄酒”得名的由来。黄酒多是家酿,由家庭主妇酿造,所以在黄酒之乡——绍兴乡村的酒神菩萨庙中,供奉的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形象的行业祖师。从元朝开始,征服了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从地中海带回了蒸馏法,我国才开始酿造出高度的白酒。 在古代饮酒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在汉代,过年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北宋时过年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除夕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清代以来,酒成了促进交流、传递感情的载体,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提着好酒拜年的风俗也沿袭至今。<br>以前喝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酒代表着尊贵,过年请客就要把好东西献给客人,古老的酒文化显示出了主人的好客。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喝酒已经非常容易,而现在的酒度数很高,如果不加节制,肯定会危害健康。都说高平人爱酒,有丰富的酒文化,其实只不过是在行酒令上花色比较丰富而已,高平不产酒、不喝清香型白酒以外的酒,没有系统的酒俗酒礼,远未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我希望高平人能看清这种所谓酒文化的本质,远离酒桌上那种强制服从的“吞咽比赛”,我更希望高平人能从酒的变迁发展上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再沉浸于杯中之物,大胆尝试、大胆探索,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年三十熬一宿——守岁</h3>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俗称大年三十儿,是农历腊月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br>年三十通常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大早起来要把室内庭院的卫生认真打扫一遍,小孩子最喜欢的是把四处收集来的年柴搭成年火,年火的点火口要按照干支的演变每年变方向,谁家的年火烧得持久、烧得旺,都预示着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就连大人都会认真地来搭年火。搭年火的同时要贴春联,二十四写好的春联这一天要全部贴起来,各个房间的春联意思都有针对性,面缸上贴“精面满缸”,楼梯上贴“步步高升”,猪圈贴“六畜兴旺”,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忙完室外的一切,就要准备年夜饭了。北方一般是饺子,端出剁好的饺子馅,全家人合作,有的擀皮,有的包,高高兴兴合作包饺子。如今随着物质丰富,饺子也从绝对的主角退位,南方米饭配各类菜式的做法则逐步北渐。吃年夜饭和守岁是连在一起的。守岁俗名“熬年”,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是年俗的高潮,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油灯通宵守夜,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br>古代没有电,更没有覆盖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所谓的守岁,除了有钱的大户人家能张灯结彩,唤几个歌女舞姬载歌载舞、宴乐以待,一般的人家基本上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中苦等,或者大人给小孩子讲个鬼故事,也许关于“年”的传说就是这样创造并传播出来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同步收看联欢晚会,这大大改变了春节习俗的文化氛围。虽然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纷纷否定春晚,但我总是高高兴兴地陪家人看春晚,毕竟众口难调,年夜饭未必都适合自己的口味,总要为别人着想,春晚也是如此。只要家人喜欢,只要大家在一起,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