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报人【第1557期】战地记者

习文

<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在云南老山前线主峰釆访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枪林弹雨中的记者生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访新华社驻济南军区战地记者陶俊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郝元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没有办法阻止战争, 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人们。”</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在武装冲突和战争持续不断的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以难以想象的勇气、热情和坚持,勇敢地走进战火纷飞的战场。即使危机四伏,哪怕牺牲生命,仍然要把采写的新闻报道发出去……这些人,就是让人心存敬意的战地记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90年代在山东沂蒙山区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年已经76周岁的陶俊峰有许多令同行羡慕的头衔:原济南军区分社副社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摄影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在40年的摄影记者从业生涯中,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照片多达8000余幅,摄影理论文章90余篇,300多幅照片先后参加国内外影展,120多幅照片在国内外获奖。其中摄影作品《师傅大叔不能走》在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摄影比赛“赛桑集团奖”;《子弟兵的母亲——赵珍妮》和《欢迎英雄归来》分别获全国、全军和山东省新闻摄影一等奖;《晨曲》在1999年获全国“跨世纪杯”摄影大赛金奖,等等。 </p><p class="ql-block"> 这位出生在山东威海市西南5华里处陶家夼的农家之子,是如何走进新华社的大门,走进越南战场、老山前线战场、柬埔寨战场、南沙战场捕捉新闻的呢?成功背后又有着怎样艰难又辛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2020年冬至这天,我有幸走进陶俊峰老人的家里,与他面对面,对这位传奇的战地记者进行了专访。</p><p class="ql-block"> 见陶老的第一面,就被他的热情吸引了。质朴、率真、平易近人。此刻,他正坐在我的面前,用平和的语气把他的成长和惊心动魄的经历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次偶然机遇,成就一生的事业</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不少人选择一生职业的时候常常是某些偶然机遇促成的,陶俊峰就是其中一个。也许是出生在海边的原因,大海给了这个少年无限的遐想。他曾经梦想成为一个乘风破浪、飞舟跨海的航海家。1962年入伍后,他也曾想做一个有勇有谋、挥师杀敌的指挥员。然而,人生路上的一段小小的“插曲”,却使他一改初衷,和照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夏天, 他是驻守黄海边上某团的一名普通战士。在清查库房器材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台部队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军手中缴获的“捷克式”120照相机。虽然它已经破旧不堪、机壳斑驳、快门锈蚀,但是陶俊峰这个年方才20岁的小战士,却以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抹去机身上的尘土,躲在小屋里悄悄摆弄起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部队地处偏僻,别说找会照相的,许多人连相机是啥都没有见过。只有团宣传股长吴晓堂懂得一点快门、速度以及装卸胶卷的初级技术,因此,他便成了陶俊峰的“启蒙老师”。以后只要团里有宣传,吴老师就鼓励陶俊峰去试一试。再加上陶俊峰自己本身的好学之心,久而久之他不但不害怕在人群中穿梭着拍照,还自己研究起冲印技术。</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尝试冲印的时候,我把胶片放进显影液里摆弄了一个多小时,老是黑乎乎的,没有影,连续尝试了好几次,都是这样,当时气的我又扔进了定影液,待了几分钟,胶片却透出了影,当时把我高兴的啊,原来窍门在这里啊。我当时觉得我成功了。”陶俊峰回忆起这一段岁月,脸上露出了止不住的笑容。从此,陶俊峰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摄影生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记者、摄影家”,一个无冕之王的嘉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24日,是他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济南军区《前卫报》刊登了他拍摄的副团长教战士练兵的新闻照片,虽说画面有些模糊,构图也欠讲究,可毕竟是他的“处女作”,他为此高兴得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 不久,他又试着向《解放军报》投稿,竟在第一版连续刊登了两幅,其中一幅还被《中国妇女》杂志作为封面。从此,干部、战友们打趣地称他为“小记者”“小摄影家”。记者、摄影家,这两个被冠以无冕之王的两个词,从那以后,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陶俊峰的心。</p><p class="ql-block"> 党为志士架天梯。1970年,已任团新闻干事的陶俊峰,调到新华社驻济南军区记者组当上了摄影记者。从此,摄影艺术的魅力使他为之倾倒,以至达到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一过7年,他把对家乡、妻儿的思念之情压在心底,连节日和妻儿生日,也无暇致信问候,每年下部队采访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在机关,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陶俊峰只要有空就熟读各种摄影理论著作,揣摩别人的摄影作品,哪怕是周末,他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抱着摄影书闭门攻读。</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苦行僧。” 陶俊峰形容当时的生活。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陶俊峰用了七年的时间,在名师指点、书籍引荐、自己苦钻的卖力学习下,他在新闻摄影上收获了作品“新、真、活”的高度评价,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5年在老山前线采访,听取部队领导介绍敌我一线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去前线战场, 离炮火近些, 再近一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记者的无冕之王到战地记者的至高无上,这中间是用生命承载的荣誉,如果没有足够的新闻理想,没有足够的职业热情,没有人愿意奔赴这个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一线战场,而陶俊峰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能够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真实的记录下来,向这个世界传递战争的残酷,也告诉世界和平的意义,这就是鼓励我奔赴一线战场的力量。”陶俊峰坚定地说。</p> <p class="ql-block">  “从1979年开始,我一共参加过五次战地采访。到过云南边防,到过柬埔寨战场,还参加了1988年保卫南沙的战斗等等。每次临战出发前,你说我怕不怕,紧张不紧张?说不怕,不紧张都是假的,子弹不长眼,我也不知道这一去还回不回得来,不过我都自己鼓励自己。因为我知道,一名记者,特别是军事记者,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到危险的地方去,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采访到生动的事迹,拍摄到反映真实面貌的精彩镜头。所以,我必须离炮火近些,再近一些。”</p><p class="ql-block"> 据陶俊峰介绍,在云南边防战场的一次拍摄中,为了拍摄喷火兵的一个镜头,他悄悄移到喷火兵的右前方20米处,喷火兵的喷火栓喷出火舌的刹那间,他按下快门,与此同时,他的眉毛、头发也被火舌舔上,身子猛地往后一趔趄,撞在了一棵树上,抓住树回头一看,身后是悬崖深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6年在柬埔寨根据地采访时,与柬方总司令、西哈努克大公子、那拉列王子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曼谷的那次游击式的采访生活,也是让我记忆犹新。一天之内要走两个国家,凌晨乘车从驻地出发,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柬埔寨营地采访、拍摄。下午又要返回,晚饭后开始钻进暗室冲洗当天的照片,然后第二天向北京发稿,每天都是这样,几乎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好几个和我一起的战友都陆续倒下了。而且秋天的‘小咬’、山蚂蟥也特别厉害,咬起来钻心地疼。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随时保持警惕,战斗一打响,抱着相机就要跟着冲锋,闪光灯一闪一闪,而且闪一次就赶紧要换个地方,不然敌军的枪弹马上就会横扫过来,当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不小心,命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1年在青岛参加济南軍区演习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365天,大概300天都在外面采访、拍摄,别说家里的活,孩子生病发烧能够照顾一下,连知道都不知道。”在采访的过程中,陶俊峰的爱人忍不住发了两句牢骚。</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陶俊峰没有了谈记者、摄影工作的滔滔不绝,而是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笑,然后抬起头,不看着老伴儿,说:“忙啊。”</p><p class="ql-block"> “知道你忙,所以没怪你。”</p><p class="ql-block"> 记者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大概就是几十年生活相濡以沫、互相奉献的默契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在南沙群岛采访,为南薰礁守岛战士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条件太艰苦了,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信手段。南沙战场那次,我一去就是四个月,通信的不便,根本没有办法和家里联系。”</p><p class="ql-block"> “艰苦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 “就光拿吃说吧,我们的蔬菜都是从湛江运到南沙去的,从起运到收,前后要十天的时间,你说什么菜能不烂。没办法,还得吃啊,要不然没有别的东西吃。”</p><p class="ql-block"> “想家吗?”</p><p class="ql-block"> “想,但是不敢想,一想就睡不着,白天还好,能够忙碌起来,尤其是到了晚上,四面环海,是真熬的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6月在南沙群岛赤瓜礁,与守岛战士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陶最难的应该是孩子们小时候不理解他吧,总觉得一年到头见不到爸爸几次,就算回到家,也是忙着冲洗照片。不论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从来没有给孩子们开过家长会,有时候孩子会抱怨说,人家谁谁的爸爸为什么就没有你这样,我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说,因为你爸爸和其他人干的工作不一样,可是孩子不理解啊。”陶俊峰的老伴儿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陶俊峰的眼里突然有了泪水, 这大概就是他心里最艰难,也最辛酸的往事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很好了,孩子们大了,都已经明白了,我大儿子现在也是子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更能体会到他爸爸那个时候的志向。有一次,孩子还专门给我说:爸爸,好男儿就是志在四方。”</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新闻与成才》杂志上专门刊登了陶俊峰两个儿子专门写给父亲的《父辈的足迹》一文,陶俊峰说:“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我仍然热泪盈眶,非常感动,感谢老伴儿的陪伴,感谢我的孩子们的理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才有今天的成就,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3月,去南沙群岛永曙礁釆访建设海洋观测站途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