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父亲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本文根据父亲晚年遗稿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苦难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1932年(1岁):农历十月五日出生于南欧村倚峰楼。伯父印尼回国建造和贵居</p><p class="ql-block">1933年(2岁):和贵居基本完工,因印尼生意问题,伯父张文达急返印尼处理。</p><p class="ql-block">1934年(3岁):</p><p class="ql-block">1935年(4岁):妹张招连三月初二周岁夭亡</p><p class="ql-block">1936年(5岁):奶奶辞世,堂兄濬川去逝,家中同养媳2岁死亡,姐(张德莲)出嫁芦溪。</p><p class="ql-block">1937年(6岁):抗日爆发,小弟沅川2周岁夭亡。</p><p class="ql-block">1938年(7岁):入学读书,因文英叔征兵一事,父亲受牵连,全家在曲江坐水牢3天,后父亲不当甲长,再次在本村坐牢2次、曲江水牢1次。</p><p class="ql-block">1939年(8岁):入小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40年(9岁):因家贫停学,帮做家务,白天跟大人去山上检柴割利技,负责家庭柴火。</p><p class="ql-block">1941年(10岁):家庭贫穷,无法上学,帮母亲做家务,同父亲在载下学焙纸。</p><p class="ql-block">1942年(11岁):小弟润川出生,本年生活困苦,做童工只赚饭吃没工钱,看鸭、看牛其它农活都做,全村的饭都吃遍,旗杆楼金秀、亚菊二人对我最好。水尾楼张永纯他妻子也特别好,照顾我特大,给我工资比别家多一半,永生难忘!进士楼亚削婆背头乾一丘大田,有一天,天还没亮我就被她叫起来,要我去给她莳田(插秧),直到8点多才完工,可是回来连一口水都没喝上,回到家中母亲得知,泪流满面抱着我头说:“亚养,都是我害了你!”我说:“不!您的身体不好,是我们穷人命苦!</p><p class="ql-block">1943年(12岁):随父亲到上田村学焙纸,年小不够高只能焙一半。</p><p class="ql-block">1944年(13岁):做童工。同本楼张超柱到书洋洋尾坝焙纸,个子不够高,用椅子垫。</p><p class="ql-block">1945年(14岁):做童工,作田,春耕时节同父亲到外洋佰公背作单冬,其水田质量差,都是湖洋田。那时家庭十分困难,没有粮食,午餐只带2个粄充饥。几年童工中,南欧村每户的饭都吃过,每当走过旗杆楼、远庆楼的大门口,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因为门口坐着的人多,自已觉得没面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政府又有抓壮丁政策,满十八岁,二丁抽一丁,三丁抽二丁去当兵,父亲为防抓壮丁,就卖田送兄(张洪川)到永定侨中读书,为培养兄读书,有再大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三年,每月由父母亲送一次大米和零用钱到学堂,每次来回要行走2天,有一次父亲行走到大溪因脚痛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客店旁边借宿了一晚。</p><p class="ql-block">1946年(15岁):小弟浠川出生前,家中遭小偷,一贫如洗,青黄不接,只好变卖家业。外洋水田卖给上田地人,小弟出生前天,父亲只好到芦溪姐姐家借米,以备母亲生产做月,可母亲就在当晚3时生产,叫我到上老楼请亚娣婆来接生,我煮了几个鸡蛋给母亲吃,之后就去接父亲回家,早晨6点多走到下版村李屋初坑口遇到返回的父亲,我说:“母亲昨晚3点多生下了一个弟弟。”父亲只小声的回了一声:“嗯”。我想父亲一定是因为生活太难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吧!</p><p class="ql-block"> 本年去书洋凄坑焙纸3个月,每天能赚一升米,母亲既高兴又难过。本年大年二十七我兄弟两人挑芥菜到长教圩卖,兄带路,经曲江村回家,母亲拿上卖芥菜的钱到大楼向顺莲婆买一斗大米准备过年,把米端回家母亲一算却少了一升多,无奈只好哑吧吃黄莲,有口难言,穷人就是命苦,处处受难。</p><p class="ql-block"> 1947年(16岁):12月本楼发娣婶、锦玉婶带我到书洋接担(做挑夫),从书洋挑到永定溢背石板桥,赚3斤半红糖,货主特意给我5斤。全家高兴无比!本年学会犂耙莳各种农活,因家庭无牛,只好以工换牛,2工换1牛。当时做工一天能赚一升米,有时三天才赚2升米。另一件事,由于家中无米,父亲想办法,将水车的石钟丘(石臼)卖给上田地简春来,换来大米九斗。一天我去坪溪拿竹麻到纸湖,他去上田地挑米回家,中午送饭给我吃,结果父亲挑到半路摔倒,饭菜翻到地面变成黄泥饭,我舍不得把脏饭拿掉,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虽然饭是脏了,但还觉得特别香,下午肚子就觉得有点不舒服。晚上回到家,母亲心疼地问:“啊养,肚子会疼吗?”我说:“没问题了,己经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本年中还一件事:兄已侨中毕业,由母亲外家(永定胡坑人)介绍,到石灰坑村当教师,一个月能剩几升大米,用衣袖包着带回家。有一回父亲病情特别严重,家中又没米,我同发娣婶一同去找兄,见到兄,兄只好将自已吃的几升大米让我先拿着赶回家,第二天兄再先借点钱带回家,正好第二天旗杆楼张杵良请来黄家栋名医,就顺便请他来给父亲看病,之后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了,母亲高兴地说:“我们穷人还是有贵人相助啊!”</p><p class="ql-block">1948年(17岁):同父亲去造纸,开始在上老楼角向朋开租用纸楼;全家人动手,父亲当头手,母亲拿柴,兄拔竹麻,我焙纸。每圩都要担纸到芦溪市场卖,字号“永利平记”。质量好,非常畅销。此后我提出要长远打算就必须重修自家水车,必需改造自已的造纸房。</p><p class="ql-block"> 本年十一月尾,有一天芦溪卖完纸返回到牛屎岭脚,已下午6时多,当时我预计可能会有土匪抢劫,就停下来系鞋带,把钱放入鞋底,走在队伍后面,兄长读书人无经验随队伍前继前行,途中果然冲出几个土匪,我与同村龙进、锡桃三人拔腿就跑,到早晨3点多摸黑才到家,吓出一身冷汗,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巨大的惊吓!</p><p class="ql-block"> 年底有一天红军来到南欧村下老楼坪,倍感稀奇,就赶去看看红军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红军来了!黑暗即将过去,天快亮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翻身做主人</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8岁):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在政府的解决下,十六年前造好的水车终于能转动了,有了自已的造纸房,一家人欢天喜地,全家齐动手,父亲焙纸、我当头手造纸、哥哥掰竹麻,母亲拿利基(柴火),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当年修建水车时得到本村好心人大力支助:其中旗杆楼张杵良出资金,当时不敢宣扬,保密,车井需2节大松树,这2棵树是进士楼亚削婆的,在瓦窑奇砍回,水槽木需要5米长,是大窠路口金秀娘的山上砍,他们都是无偿送给我们的,其它树料从自已山猪窠取回,张全昌帮忙扛回,木工师傅是马头背赖洪德父子,建水车楼木料是上载下张祯鸿山购买5根杉木,全部由我与兄扛回来,当时我长期劳动有力气,兄读书出身,力不足,有回兄扛后头我在前,扛到半路兄顶不住,把木头丢下,整根木头打在我头部,疼痛难忍!半个月后基本完工,但运转不到半个月,又遭朝源楼人破坏,我们父子三人奋力抵抗,但终因抵挡不了他们人多势众,最后我们遭殴打一顿,水简被推倒。其它还保护好,第三天我跑到五区(当时区政府在设在奎洋)找政府解决,几天后区政府刘亚王、李长绵来处理,宣布水车可以转!兄(张洪川)也顺便被五区领导带去,参加解放初期工作,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感恩!</p><p class="ql-block"> 这年我们也扩大了造纸规模,请了造纸师傳,也请工人砍柴,造纸竹麻本村民也会卖一些给我们,我与兄两人专工负责打什(拔竹麻),每5天兄弟俩人就各挑一担纸到芦溪市场去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p><p class="ql-block">1950年(19岁):5月1日到曲江参加庆祝,参加民兵,参加土改队。五四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组委。</p><p class="ql-block">1951年(20岁):土改分得土地、再次扩大造纸规模,请造纸师傅。</p><p class="ql-block">1952年(21岁):任塔下乡治保付主任,土改结束(塔下、南欧、曲江合并为乡)</p><p class="ql-block">1953年(22岁):任南欧乡长,因华侨多,此年南欧与塔下乡分开。</p><p class="ql-block">1954年(23岁):任南欧乡长。</p><p class="ql-block">1955年(24岁):带队民工参加漳州3613国防机场建设,7月1日加入党组织。介绍人张国祥、张宜容。</p><p class="ql-block">1956年(25岁):任南欧乡第一任书记。正月十九结婚,身穿预备军人制服,倍感自豪。</p><p class="ql-block">1957年(26岁):大女儿出生。出席省劳模会议,受省长、省委书记接见。</p><p class="ql-block">1958年(27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书洋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党委委员,南塔耕作区书记;主持建筑南欧村大礼堂,主持兴建南欧小学校舍,整改村容村貌,全村铺设石路,兼曲江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委员。本年母</span>亲因体弱多病,于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早去逝,年仅51岁。又瘦又小的母亲一生劳苦!刚翻身才几年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其时无比痛惜!</p><p class="ql-block">1959年(28岁):南塔书记</p><p class="ql-block">1960年(29岁):长男出生,南塔耕作区取消,任南欧村书记。</p><p class="ql-block">1961年(30岁):11月27日次子出生</p><p class="ql-block">1962年(31岁):</p><p class="ql-block">1963年(32岁):二女福珍出生</p><p class="ql-block">1964年(33岁):3月延民出生,9月小弟浠川19岁参军。任广达茶场书记。</p><p class="ql-block">1965年(34岁):农历12月29日申时,瑞民出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年浩劫</b></p><p class="ql-block"> 1966年(35岁):文化大革命开始,66年2月15日被开除党藉,直到1980年平反恢复党藉。文革前担任村领导十多年,工作上也有些失误,存在某些缺点,但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扩大事实,强加罪名,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期间不但家庭生活困苦,精神身体都受尽折磨,是黑暗的十年。十年期间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起早贪黑赚工分,无欠社,遵纪守法,本本分分做农民。本年元月20日四子出生。</p><p class="ql-block">1967年(36岁):小弟在龙岩牺牲。</p><p class="ql-block">1968年(37岁):</p><p class="ql-block">1969年(38岁):小女出生。</p><p class="ql-block">1970年(39岁):文革“一打三反”运动,文革十年期间坐学习班、遭惨无人道的批斗数十场,本年11月26日早挑145斤谷子,芋头5斤,还有南瓜.地瓜等全村游斗。本年6月14日出生的小儿,因家庭生活困苦,又遭批斗,只好把出生才50天的小儿送给本村友人(张治邦)抚养,以求度过难关。看着小儿抱走,骨肉分离,一家人泪哭满面,心在滴血!</p><p class="ql-block">1975年(44岁):7月小女福珍小学毕业,当时学校办毕业酒,校长张妙育联合村委把家里养一年多二百多斤重的大猪赶去杀了,吃的吃分的分,一点都不留。本人也是家长,却无资格参加女儿的毕业酒席,他们还说下台干部没资格吃。</p><p class="ql-block">1976年(45岁):“四人帮”打倒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拨乱反正,曙光就在前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不忘本色,发挥余热。</b></p><p class="ql-block"> 1980年(48岁)农历十月初三父亲去逝。南靖县委恢复了本人党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81年落实政策、拨乱反正之后,无怨无悔,积极投入改革开放之中,先后在镇社办企业上班,在文峰村、上田村当工作队协助当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92年之后,大部分时间随儿女居住在南靖县城。不改劳动本色,平时浇浇花、种种菜,扫扫地,坚持自食其力,自已能做的事自已做,勤俭节约,从不给儿女增加负担。与邻里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09年(78岁):在厦门次子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1年(80岁):八十生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2年(81岁):在厦门次子家过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82岁):在茂名市小孙鑫方家过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84岁)得知印尼亲人音信、全家欣喜,激动无比。</p><p class="ql-block">2016年(85岁):海外联谊、亲人的见面,几十年的心愿终于实现;9月27日回老家南欧村,年底在山城大女家过年</p><p class="ql-block">2017年(86岁):山城大女儿家过年</p><p class="ql-block">2018年(87岁):南欧村过年</p><p class="ql-block">2019年(88岁):落叶归根</p> <p class="ql-block">父亲晚年的手稿(本文原稿)</p> <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席省劳模会,福州西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小弟入伍时兄弟四人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父亲张淮川、右伯父张洪川,</p><p class="ql-block">后排左叔父张浠川、右叔父张润川。</p> <p class="ql-block">1971年全家福,前排左二作者本人。</p> <p class="ql-block">2018年春节参观谷文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2018年春节参观谷文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2012年春节厦门行</p> <p class="ql-block">2013年春节茂名行</p> <p class="ql-block">2018年参观古田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2009年厦门行</p> <p class="ql-block">永春行</p> <p class="ql-block">海南行</p> <p class="ql-block">2018年南靖县委书记来南欧村老家慰问</p> <p class="ql-block">2011.02.26八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此文稿出自本村村民张旋辉。</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经济学家杨格有一句名言:“男人最是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b></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父爱無声,不管你信与不信,他都在那里。父亲是这世界上爱你最深,却从不表达的人。他的爱如湖水般波澜不惊,潭水般深不见底,在我们长大后,又像潮水般悄悄退去……</b></h3><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