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发源于阳曲辨——郭世和

佛性禅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郭氏源流考略连载四</p><p class="ql-block">郭世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氏源流考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编篡《中华郭氏大典》,研究郭氏源流,历经十几个严寒酷暑,看过许多资料,对于郭氐起源何地?郭氏得姓何处?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我认为真正郭氏起源地,郭氏得姓地,应该是山西太原阳曲县,而不是今天的汾阳县,更不是平陆县太阳渡附近。只要我们翻一翻史籍,看一看中国的历史地图,查一查郭氏宗谱,这个问题就清楚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便于考证郭氏的起源何地?郭氏得姓在何处?我们先了解一下阳曲和古汾阳以及今汾阳的历史和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据《前汉书·地理志》卷八十二载:“太原郡县二十一,……狼孟,……汾阳……阳曲……。”</p><p class="ql-block">又《隋书·地理志》卷三十载:“太原郡,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晋阳、太原、交城、汾阳、……”,在汾阳下加注释:“旧名阳曲,开皇六年改为阳直,十六年又改名焉,复分置盂县。”</p><p class="ql-block">《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九载:“畿本阳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改汾阳为阳曲……有赤唐关、天门关”。</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版《太原府志·古迹篇》载:“汾阳城在府城北七十里,汉为汾阳县,隋初改阳直,唐又改今名。”</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第一卷正文第二页载:“阳曲之得名始于汉……隋隶太原郡,开皇六年文帝自以姓杨恶其曲之名,改曰阳直。十六年改曰汾阳,因汉故名。又分置盂县,大业初省,入汾阳,末年复曰阳直,移至木井城。唐属并州,武德三年于隋之故城西四十五里又析置汾阳县,七年省复曰阳曲。”</p><p class="ql-block">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编辑出版原版的基础上由商务印书馆重印编辑出版的《辞源》汾阳条目载“县名,春秋晋地,西汉初,汉高祖封荆疆于此,号汾阳候。后置县。东汉废。隋开皇六年时移阳直县于此,十六年更名汾阳县。大业初废。故地在今山西阳曲县西北。”又阳曲条目载:“县名。属山西。秦狼孟县地,汉置阳曲县,属太原郡。故城在定襄县境。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东汉末移治太原县北。隋文帝以杨姓恶阳曲之名,改曰阳直,后又改汾阳。唐复改为阳曲。参阅《太平寰宇记》四十并州阳曲、《读史方舆纪要》四十太原府。”</p><p class="ql-block">97年版缩印本《辞海》阳曲条目载:“县名,在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同蒲铁路纵贯。县革命委员会驻黄寨。西汉为盂、汾阳、狼孟三县地,东汉移置阳曲县(故址在今定襄县,西汉置)。”又汾阳条目载:“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静乐西 。晋惠公未立时,许封里克于汾阳,即此。古县名。西汉初封靳疆为侯国于此,后置县。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东汉废。隋文帝时移阳直县于此,改名汾阳县。不久废。唐初复置,后并入阳直县。”</p><p class="ql-block">以上各个朝代各种史籍和地理志书记载都是一致的,并可看出在汉、隋、唐三朝曾三次称汾阳,二次称阳直,但最后都归并于阳曲。现在阳曲县境内的大盂镇的古城村,东黄水镇的故县村,候村乡的石城村,均为阳曲、阳直、汾阳县城的所在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17-18页,隋大业八年的河东都郡图上所标的“汾阳”正好在今阳曲县的东黄水镇的故县村。</p><p class="ql-block">虽然阳曲在汉、隋、唐三朝,有时一县改数名,有时一地分数县,但有一条始终不变,那就是当时的阳曲、阳直、汾阳同在今阳曲县这一地盘上。还有前面《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提到的赤唐关、天门关,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时也均在阳曲县境内,这充分说明,古时阳曲与今时阳曲大体上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从地理形态上说:“水北山南曰阳,水南山北曰阴”汾河是山西省的主要河流,从山西北部管涔山发源,基本上是南北走向,没有“水北水南”之说,但汾河从源头到流入黄河却有两处大的弯曲处,一处从娄烦县的静游镇向东流去,经古交、上、下兰村到太原市城西后向南流去,在这一段就有“水北水南”之说,所以在汉、隋、唐三朝此处东西流向的汾河北岸一帶就叫汾阳县;另一处从候马西折,经新绛、稷山、河津后流入黄河,这一段因河流东西流向也有“水北水南”之说,历史上有汾阴县出现。阳曲之名来源东汉应劭说:“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阳曲县志》直书“阳曲乃汾曲之阳”,阳曲处于汾河的弯曲处,包括现在的古交、上、下兰村均在明、清两朝以前之阳曲县范围内,宋朝时阳曲已迁入太原城内,古时阳曲面积很大,分布在汾河弯曲处叫阳曲是有道理的,叫汾阳也是有根据的。(见图)</p><p class="ql-block">而今日的汾阳县,据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编辑出版原版的基础上由商务印书馆重印编辑出版的《辞源》汾阳条目载:“县名。属山西省。汉兹氏县,属太原郡。晋改隰城县,唐改名西河,明改今名。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四二汾州府。”又汾州条目载:“州府名。春秋晋地。秦为太原郡,汉为太原西河郡。北魏置汾州。治所在蒲子城。孝昌时移治于西河。北齐改为南朔州。唐初又改汾州。明清为府,附郭首县汾阳县。公元1912年裁府留县。参阅《文献通考》三一六舆地二汾州。”</p><p class="ql-block">97年版缩印本《辞海》汾阳条目载:“县名。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缘、汾河支流文峪河流贯。秦置兹氏县,晋改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改汾阳县。”又汾州条目载:“州府名。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置州。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孝昌时移治西河(明改汾阳,今县)。北齐改为南朔州,后屡有改置,唐初又改浩州为汾州。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等县地。明万历中升为府。辖境扩大至今临县、中阳、离石、石楼等县。1912年废。</p><p class="ql-block">《汾阳县志·建置沿革》记载更详细:“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县地。秦、汉、三国、魏因之。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属隰城县。唐肃宗上元元年,设西河郡,改为西河县地,属汾州。明洪武初省,西河县置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改汾州置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至今。”今汾阳县在文峪河的西边,所以唐时叫它西河县。</p><p class="ql-block">明确了阳曲县和古汾阳以及今汾阳县的来由、历史和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再来考证一下郭氏起源何地?郭氏得姓来自何处?</p><p class="ql-block">《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九铎》(节录):“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责王灭虢,于是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p><p class="ql-block">《氏族典·五二八至五三三》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姬姓。……平王(平王误,应为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因以为氏。……”</p><p class="ql-block">许多史书都记虢叔裔序封于阳曲,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更为详细:“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应改为东虢),封虢仲于东虢(应改为西虢)。西虢(应改为东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了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以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应改为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候。裔孙徙颍川。”</p><p class="ql-block">阳曲县郭氏研究会会长姜国民在其专著《郭氏之源在阳曲》一书中指出:“《新唐书》这段关于郭氏起源与得姓于何处的记载,至少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的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转声为郭;二阳曲是郭氏得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几代人;四阳曲是郭氏的祖籍地,因‘裔孙徙颍川’,郭氏之裔孙离阳曲而迁往他地;五虢叔为郭氏鼻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作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过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公,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二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立家庙,刑部尚书上柱国开国公颜真卿亲笔撰书《郭公庙碑铭》,《郭公庙碑铭》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徙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郭子仪为华阴郭氏,《新唐书》载“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可见郭子仪的祖籍在太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太原的郡治位于阳曲县。虢序封于阳曲,论郡望,所以称为太原郭氏。古阳曲隶属于太原,后来太原又位于阳曲,所以说太原就是说阳曲(太原成了阳曲的代名词),。可见郭子仪的祖籍在阳曲。</p><p class="ql-block">阳曲在唐代叫汾阳。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唐朝皇帝就因郭子仪功勋卓著,功盖天下,以古汾阳这个名字而命名封他为汾阳郡王的。</p><p class="ql-block">有人在山西《文史研究》总第25期发表题为“汾阳王爵封地在今汾阳县”的文章说,从来没有看见历史上有古“汾阳”,为了证明汾阳王爵封地在今汾阳县,他却自相矛盾引用《史记·晋世家》卷三十九载:“晋惠公遗书里克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说史记上的汾阳就是今天的汾阳县。其实汾阳之邑下面有个注解:“汾水名汾阳,晋地也”。这分明是指汾河北岸弯曲处的汾阳,无论是今天还是古时汾水(汾河)都流经阳曲县,而不流经今天的汾阳县,这说明汾水(汾河)与阳曲县有缘,而与今汾阳县无缘。还有人借东汉应劭“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的解释,说阳曲是泛指,因而说阳曲是山西平陆县太阳渡附近,釆用移花接木之法,企图将郭氏之得姓地从阳曲移至今日的汾阳县来。欧阳修是宋初人,他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的用词和地名是给当代人和后代人看的,难道他不用古老的地名而用身后的地名吗?不难想象他能考虑到把不叫阳曲的平陆太阳渡附近写成阳曲吗?试问,在今天,会有人将今日的汾阳市叫做山西省太原市汾阳县吗?</p><p class="ql-block">从前面各个朝代的各种史籍和地理志书记载,不仅历史上有汾阳存在,而且确实是因为唐代古汾阳名命名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唐时汾阳在太原北,汾河北边的弯曲处;明时汾阳在太原南,文峪河西边,两地相距三百多里。从时间上看,阳曲在唐武德三年析置汾阳是公元620年;今汾阳是明万历二十三年改为汾阳的,是公元1595年,两县历史年代,相距975年,如果从汉、隋两朝阳曲叫汾阳算起,时间相距有一、二千年。郭子仪被唐代宗封为汾阳郡王是在公元762年,今日的汾阳县是明万历23年即公元1595年才改为汾阳县,也就是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后的833年才出现今日的汾阳县。唐朝皇帝只知道唐朝的汾阳,怎么能够预料到明朝会有个汾阳呢!唐时爵位共分九等即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候、县伯、县子、县男。根据这个规定,只有皇子才能封为一等亲王,而郭子仪封为二等郡王是皇族以外文武大臣的最高荣誉。按照当时的习惯,封爵名号多以本人祖先得姓的祖籍地而命名,所以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就是以阳曲古汾阳的名称冠名的。</p><p class="ql-block">郭子仪祖籍地是阳曲(太原),无疑郭子仪的儿子的祖籍地也是阳曲(太原),所以郭子仪长子郭曜封太原郡开国公;四子郭昢封为清源县开国公;五子郭晤刲为乐平开国男;七子郭曙追封为祁国公;八子郭映封为寿阳县开国男。以上被封的五个地方都在唐时太原郡范围内,而唐时的西河郡的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一个也没有被郭子仪后代所封上。唐朝皇帝是清楚的,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汾阳即阳曲,在阳曲东南,即五子、八子的封地;南边是太原、清源、祁,为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为什么封爵不到西河郡呢?因为西河郡不是郭子仪的祖籍地和得姓地。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后,本族便以“汾阳”为堂号。郭子仪的子孙便以“汾阳”为荣,以“汾阳”为标志,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这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地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国当代文史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乐山,可是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在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由于古代阳曲是隶属于太原郡,再以后太原又位于阳曲,这个汉隋唐三称汾阳的阳曲县,是山西第一大县,史称“三晋首邑”,面积很大,大原就在阳曲这块土地上。所以,说太原就是说阳曲。故阳曲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郭公”为封号的候封国,阳曲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郭氏得姓地发源地。或者说,太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郭公”为封号的候封国,太原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郭氏得姓地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其实现收藏在汾阳市博物馆的一幅《唐故上大都督骑都尉郭府君碑碣並序》,是郭氏起源阳曲最有力的佐证。碑文在追叙郭氏源流时说“自姜嫄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此碑刻于唐代初年,比《新唐书》问世早397年,它的内容印证了《新唐书》关于郭氏起源于阳曲的历史记载。说明早在汾阳王郭子仪出生之前,郭氏起源于阳曲,已有定论。所以太原阳曲是郭氏起源地得姓地,是毋庸置疑,不可辯驳。(本文作者系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中华郭氏大典》主编、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郭世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