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石板村落-鞑子梁 ,(大浪淘沙 原创)

大浪淘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际国内旅游业已全面走向产业化,国人已经把旅游提升到开扩眼界、放飞心情、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度,使旅游业一下子火了起来,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城市,美丽乡村,人文古迹。<br><br> 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这些年来也记不清走过了多少古寨、古街、古镇、古村、古遗址, 虽然各有千秋,可几乎有大部分是千篇一律的彷古建筑,缺少的是修复和保护,注重的是后天的改造与开发,一些过份的人为改造已使原有的风貌荡然无存,而且每到一处都是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加上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感觉不到应有的观赏价值,即就是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古味也被浓浓的商业氛围所冲淡。<br><br> 长期以来,本人一直希望寻找到一些纯粹的、最原始的、没有后天开发的、没有商业气息和现代化元素所充蚀的、原汁原味的古村寨,去真正体会一次古色古香的味道。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也许是一种求真或者说是一种猎奇。<div><b><br></b></div><div><b> 鞑子梁</b>这个不为多少人所知的地方也算满足了我一个小小心愿吧。<br><br> 那么<b>鞑子梁</b>到底有什么,为什么把它称为<b>石板村落</b>,专家还把它称为<b>原始民居的活化石</b>,那就请一起跟着我的镜头走近这神秘的古村落。</div> 鞑子梁,是位于秦岭南麓洛南县管辖的一个小山村,山不是很高,平均一千米左右,也并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任何特产,可以说是一个生存环境极差的偏辟山梁。可硬是有一批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地取材,利用山上唯一的资源-石板,建立起自己的家园,打造出了一个石板的天地,并且在此繁衍生息达七百余年。所以准确的说鞑子梁因<b>石板房</b>而闻名。 <div><br></div><div><br></div> 当你登上鞑子梁这座小山坡,只见绿树丛荫中一座座废弃的石板房,枯藤、老树、倒塌的石墙、遍地荒草。虽然有些苍凉,但苍凉中告诉你它确确实实的存在,并且存在了700多年。 如今虽然住居在这里的人们已经搬到山脚下去住,但这里的一切让我们为他们的先辈们有如此的智慧并给我们留下如此独特的建筑而感到惊悸,更为他们的勤劳和敢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因地制宜而顽强的生活精神所感动。 <div> 用石头砌墙盖的房子,对你我来讲已时空见惯,而房顶仍然用石片代替瓦片来盖的房子可能就不是那么多见了,在鞑子梁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b>石板房</b>。</div> <div><br></div><div><br></div> <div> 我认为,观览鞑子梁不仅仅只是观赏这些形态各异的石板房,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在这些石板房后边的故事。<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 关于<b>鞑子梁</b>名字的来历,相传元末明初,一支蒙古兵残部流散到这里,发现这座山上易守难攻,又有类似他们热爱的牧场,便偃旗息鼓,不再北上逃命,用山上自有的石板修垒防御工事,在此安营扎寨,并与他们一路掠夺来的女子,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所谓<b>鞑子</b>是过去汉民族对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b>鞑子梁</b>因此而得名。<br></div> <div> 走进鞑子梁,真正可以说走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台阶石头路,石头房子石头坑,石头桌子石头凳,石头碾子石头磨,石头水槽石头缸......,石头在这里无所不能。<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在这里无论是房屋的墙壁还是屋顶,或者是村道,以至牛栏、猪圈、鸡舍、鸽笼、茅厕,甚至储水的地窖,要么是用石板做瓦、石头砌墙,要么是石板铺路,要么是石板做盖,尽管有的石墙上涂了一层当地的黄泥巴,但都是利用这里的资源,就地取材,建造自己的家园,繁衍生息。 <div><br></div><div><br></div> <div> 还有那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散落的石槽、石碾、石磨以及山坡上石板砌起的层层梯田,苍凉中显得壮观,壮观中显得宁静,宁静中不谨让人浮想联翩。<br></div> <div><br></div><div><br></div> 绿荫丛中,一座座石板房错落有致地矗立着,院内的石磨、石碾、虽已布满绿苔,却似乎随时可以转动起来。一切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氤氲其间的故事。 这是我们在离房屋不远处的山上所看到人们采石留下的痕迹,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非常浅薄的沙土层下全部是这种层岩,感谢先辈聪明的才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让这些不起眼的石头支撑起人类生活的根基。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以往,这里独有的石板房也许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如今因没有被及时修缮和保护,所到之处已是墙屋倒塌,杂草丛生,破烂不堪。也许正是由于眼前的这些破烂不堪方显示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鞑子梁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加显现出先辈民留给后人的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 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对先民留下来的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如不尽快采取措施,也许过不了多少年,这个古老的村寨或将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遗迹将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div><br></div><div><br></div> 这是我们在鞑子梁找到的唯一的一个商店,看来这家搬迁的时间并不太久,窗户上凉晒的鞋子还未腐烂,这也许是鞑子梁村民最为荣幸和引以为豪的地方,它可以为这个小村庄随时提供一些生活必须品。 这是屋檐石板上的绿苔长出肥壮的瓦松,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房子的久远和这里曾经的辉煌, <div> 深深的巷道,想必当年也是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当你静心环顾四周,仿佛能听到村民相互之间打着招呼的声音,好像能看到先民们早耕晚归的身影,傍晚的炊烟,夜晚的油灯以及他们在此经历的一场又一场风风雨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上午的拍摄很快就过去了,这时候突然感到肚子有点饿,该吃点东西了。坐在一个小院的青石板上稍作休息,这时候才想起一个上午在这些废弃的石板房中来回穿梭竞然没有遇到一个人。<div><br></div><div> 静,太静了,安静的连自己的呼吸几乎都能听得到,虽然是晴天白日,但如此的安静竞然使人感到有一丝的恐惧,因为这眼前的一切不由得使你一下子会浮想到这漫长的七百余年间这里都发生过什么,与其说这石板的世界很壮观,倒不如说这里发生的故事应该更精彩!</div><div><br></div><div> 当我还沉津在深深地思索当中时,突然间听见身后一阵刷刷地脚步声,这里分明没有人又怎么能有这种声音,我立即站起身来向声音方向望去,只见灌木丛中有白色的东西在走动,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但很快就发现那是几只白色的耕牛在向我的方向走来,这才使我松了口气。<br></div> <div><br></div><div><br></div> 下午两点多天上漂来了几朵黑云,为了防止淋雨,我就早点准备下山,在刚走了几步后突然间看到一个人影,步伐非常轻盈而敏捷,她是我拍摄一天中唯一看到的一个山里人,我下意识感觉到她应该曾经是这个村寨的主人。 带着整个一天拍摄中的凝问,有意识的去接近这位老妇,通过与她的交流使我了解了关于石板村落里太多的故事。<div><br></div><div> 鞑子梁村大约有20多户100多人居住在这些石板房里,早先时候山上最多有40多户200多人。山上的院落总共包括四家人家,杨家大院、张家大院、刘家大院和乔家大院,她们祖辈一直在这里过着半牧半耕的农耕生活。她们是前几年才搬到山下的安置楼房去的,她今天上山来是摘些柿子给孩子们吃。</div><div><br></div><div> 那么这里已经没有人住了,为什么会有牛?老人讲,这些牛都是有主人的,主人下山了住的都是楼房,它们就留在山上,基本上像野牛一样,白天晚上都在山坡上,自由生存。</div> 她们祖祖辈辈住在山上,从记忆起就一直缺水,特别是到了一年中的旱季,山上的土地贫瘠,收成也只能够自己吃,但生活还凑合过得去。下一次山不容易,山高路滑,交通不便,所有东西全要靠人背上山,化肥要一袋一袋往山上扛,种的粮食、药材、养的牲口要抬到山下卖非常困难,如果大人小孩突然生病,没医生愿意上山来......。<div><br></div><div> 还是党的政策好,现在免费为我们在石坡镇盖了安置房,帮我们搬下山去,生活一下子好多了。</div> 关于石板房,老人认为非常好,冬暖夏凉,又不漏雨,下冰雹也不怕。老人讲到高兴处不由自主地为我们哼起了当地的一首民谣,“达子梁,石板房,石基石瓦石头墙,石磨石槽石头炕,石板垒墙墙不倒,千年万年坚如刚”。可当问起祖辈是否与蒙古有关之事,老人始终回答不知道,从爷爷那辈就告诉我们不知道。这一声声不知道使我们明白了许多,也许她们的祖先为免遭歧视、灾祸,故意隐藏了什么,而真相,也许永远成为一个谜。<br><div><br></div><div> 天色不早了,老人要下山回家,可我相信,关于鞑子梁的故事远远不至这么一点点。</div><div><br></div><div> 风雨七百年,一定有着它的心酸、苦涩、欢乐与惆怅。这一切的一切还有待专家们去追索,相信它将会为我中华民族的人类居住发展史添上新的一页。</div> <div><br></div><div><br></div> 如今,随着鞑子梁知名度不断扩大,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吸引着国内外好多专家、学者、美术、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各自都在从中汲取着珍贵的历史价值。 <b> 鞑子梁</b>,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有石板房,更象是我心中的一颗山花默默的开在山间,无论有没有人欣赏,也不管有没有人为你伫足,你都静静地盛开,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自己和懂你的人绽放。<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div> 友情提示:<div> 鞑子梁在当地也叫达子梁,目前不是旅游区,如有前往者需首先作好攻略再出发。据说当地已经开始着手鞑子梁的旅游开发项目,因为在村子边上已出现了一个亭子和一个蓄水池,但愿不要开发的面目全非,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赶早不赶晚。</div><div> </div><div>如有前去的朋友,以下建议可供参考:</div><div>1、前往鞑子梁的道路不是很好走,最好配备越野性能相对较好的车辆。</div><div>2、由于车子只能开到山脚下,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石子路且比较陡滑,如遇下雨更难走,请穿防水防滑运动鞋。</div><div>3、山上没有任何食品和水供应,请自备好食品和足够的饮用水。</div><div>4、由于山体坡度较小,切记不要摸黑下山,为下山留有充足的时间。据说有好多朋友因天黑下不了山而求助山下村民用手电筒上山接应的事情发生。</div><div>5、参观拍照绝不损坏任何一件物件和墙体,保护好文物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