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人庭壁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元一炁图,又叫三鸟共一嘴。壮族先民认为:宇宙源于天、地、水 ,形同三鸟共一嘴。三界各有掌控者雷王、布洛陀、图额,他们是同一个石蛋同时生出的三兄弟,具有亲缘关系。这一情节标示了壮族先民世界观一个重要的定位,即人类与自然是兄弟。“天、地、水"三界和谐发展,宇宙有序运行,天人亲密接触,整个画面表演了一出"天、地、水"三界和谐的协奏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旧石器时代基本上是人类的混沌期。壮族古籍中记述这时期是“狮人同坐,人像鱼游,鱼像人行,天地不分”。那时的先民和身边的动物共生存,晚上是朦胧的非我非他的自然环境,白天是风云变化无常的混沌世界,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寒热、风雨、雷鸣、闪电。看到的是雨和水一体,云和雾一体,水和天一体,混混沌沌。多处发现的壁画、崖画,是那时期人类认知的记载,如云(雾)图、水(波)图、云水交媾图等,在绣锦上都能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基本上届人类的幻惑期。这时期的大千世界迷惑着每一个人,人的思维极富幻想,对所处世界均以臆造来解释。这时的人,将无形的雷、电、风、雨,都赋予了七情六欲,渐自产生了对隐形的“人”和“物”的崇拜。这时期,先民已产生了所谓“三元”或称“三界”的宇宙观,有了“上、中、下”或“天、地、水”的时空划分。上界高而宽,生存着“日、月、星、雷、风、云”等有形物和无形物;中界就是地面,生存着“山石、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人和云、雾、风”等有形物和无形物;下界是深水和探不到底的洞穴,生存着蛇和水生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明显地铸有这种“三界”宇宙观。在铜鼓的面、腰、足3个部分,鼓面铸有太阳芒纹、云纹、雷纹,腰和足则铸有羽人舞蹈、剽牛、动植物纹、渡船、水、鱼等。绣锦上的大量图案表现的也就是这种“三界”宇宙观,如《阴阳合道》、《蕃息有序》等图案就是对“三界”宇宙观的描绘。绣锦图案上方绣有飞鸟、祥云,中间绣有人、蝶、花草,下方绣有鱼游、虾跃,都是“三界”宇宙观的艺术反映。直觉期是人类能初步认识自我的存在,粗略地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期。先民对所处的时空已有了接近科学的认识方法,五行方位“东西南北中”、八方无限延伸、九宫一体、物种繁衍不灭等观点已渐渐形成。绣锦上的《四鱼怀春》、《锦簇溢彩》等图案体现的正是人类直觉期的观念。觉醒时期是人类充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手工业、农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已具有相当高的自然科学认知水平。人们为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创作的作品,绣锦上的《百花吐蕊》、《多子多福》等图案,正是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壮锦工艺精湛,造型生动,色彩迷人.文化内涵耐人寻味。壮族人民以其民族文化特质,创造了这种美仑美奂的壮锦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