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阅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于网络)</h3><div>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br><br> 这一段是《先进》篇的开头,《先进》篇前面还有一篇是《乡党》,主要是讲述孔子日常生活细节的一篇,其精神内涵在其他篇目中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就不再单独学习。《先进》篇讲的是对孔子高足的评论,以及孔子的教育言论。这一段是作为开篇章,主要是谈论了孔子选人用人的标准。大概意思是说:“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是没有爵位的平民;先做官再去学习礼乐的,是士大夫家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的话,我赞成选用先学礼乐的人。”通常从文本上我们就这样理解这一段话,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一些其他的理解方式,多少带有哗众取宠的意味,我们就不再去讨论其他理解方式。从文字上说,孔子在选人的时候提倡选先学礼乐的人,也就是选出身平凡而懂得上进的人,这一类人是有着高尚追求的人。而对于后进者来说,他们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学礼乐,学习的动机不够纯正。大家可能会说,平民通过学礼乐而做官,这难道是动机纯正吗?在孔子的年代,平民要想学礼乐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其性价比远不如老老实实种地高,所以“犁牛之子”能够“骍且角”的人绝对是翘楚。而官宦世家的子弟,反正都是要世袭官位的,所以他们通常是有了官位才去学习,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已,不是为了高尚的追求,所以孔子在用人的时候“从先进”。从另一个个角度来说,孔子的选人用人是以“贤德”为标准,而不是以出身为标准,孔子的人才观是基于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而不是家世。<br> 在选人用人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明白正确的做法就是“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但是从实际的操作来看,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多数英明之主通常是唯亲、唯贤两者兼而有之,即便如曾国藩那样要个律己的人,也不免在用人上有唯亲的倾向。但在历史上能够为了事业而任用贤良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齐桓公不记私仇而任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征、赵匡胤用赵普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任用贤良的事例。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活在这个社会上,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层面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理性的活着,在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我们总会掺杂着个人的情绪在里面。就用人这个事情来说,两个品德、能力相当的人,一个是自己的朋友、一个是完全的陌生人,那么在推荐用人的时候,推荐谁?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人推荐陌生人的可能,但是他推荐陌生人的动机或许只是为了避嫌,这才是人的真实性。俗语说“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就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在做事上讲究礼法,但并不是不顾人情。孔子曾提出过“父子相隐”的观点,并认为“直在其中”,虽说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但这也充分说明,孔子提倡的观点都是包含权变的思想在里面,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拘泥于纸面上的规矩,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酌量裁定。<br> 对于子女的教育而言,不管家庭条件如何,我们都应该重视孩子自我修养的完善,而不是在孩子成长的阶段,给孩子输入过多的社会身份意识。条件一般的家庭,不要让孩子从小有自卑的心理,更要让孩子懂得,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总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道理;条件殷实的家庭,则需要教导孩子,家里的物质条件不足以让孩子享乐一辈子,人要有所成就,还需要依靠个人去争取,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现实社会虽说总有任人唯亲的事实存在,但是从长远来看,亲情资源只是敲门砖罢了,要想有稳定的发展,还需要靠个人的生存能力。所以不管家庭经济背景如何,重要的是养成孩子独立的性格,这样他们才能在家庭现有基础上走的更远。<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