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小语团队假期读书打卡活动第17天——《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五)

酒泉第七中学 孙海霞

文章怎么选择 <p class="ql-block">  透过上面的群文议题,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选什么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也包括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等,还包括形象直观的有声图像,例如电视、纪录片、电影等。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 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叙述的复杂性,不随意删、换、改。</p><p class="ql-block"> 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互文性。什么是互文性?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的,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跟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在互文性方面教材做得还不够好。审视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各个单元的互文性都不够强,主题往往是人文主题,并且是比较“大”的。例如“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艺术的魅力”...…然而,人文主题“大”了就容易“空”,“空”了就容易“虚”。例如“感受自然”,四五篇文章怎么可能支撑起如此宏大的主题?即使富有经验的老师强调要依据文本来讨论主题,但面对如此空、大的主题,讨论也会变得虚泛。如果群文阅读变成一次次虚泛的讨论,教学价值就不大。</p> <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样的一组文章, 互文性是比较强的呢?举个例子,我们以友情为线索选择文章,选择范围很大,因为关于友情主题的文章太多了。那我们以什么标准选择呢?很多教材和读本的选择标准是“文学品质”,但是文学水准很高的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 互文性不一定强。也就是说,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不够。互文性强的一组文章大概是怎样的呢?自湾有老师曾经编选过一组关于友情的群诗, 在选文时,反复斟酌,筛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五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五首诗歌?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的,《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情意的相通。也就是说,这五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学生读这组诗时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互文性强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就可以提升为系统性的知识。群文阅读就是要帮助这个时代的孩子学习如何去面对碎片化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互文性?我们可以从哪些点人手? </p><p class="ql-block"> 1.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例如,我们把观点完全相悖的文章放在一起,一篇说纸质书很快就会消亡,一篇说纸质书将永远存在,还有一篇甚至说纸质书将会更发达。这种认知冲突将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知欲以及辨析的冲动。如果随随便把几篇讨论纸质书发展方向的文章放在一起,互文性就不强。</p><p class="ql-block"> 2.有明显的整合效果。假如你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一组童话感受 “新美南吉的童话风格是很多元的",你就得选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例如淡淡忧伤的《去年的树》,有趣好玩的《大鹅过生日》悬疑幽默的《猴子和武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作品差异很大,互补性很强,整合效果就会好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  3.便于发现规律。我们要让学生再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就要在一个议题下选择有明显异同点的文章。例如在“创世神话”这个议题下,我就选了结构非常相近的五个神话,孩子们比较后开始思考英雄创世、禽蛋生世、垂死生化等一些重要的神话母题。要知道这些神话母题的最初发现,有些学者曾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例如,台湾张蔚雯老师上的“空城计”这组群文,她选了《空城计》《花木兰》等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都采用了 “事实目标——现实评估——拟定策略——执行计划” 的思维结构。张老师由《空城计》总结出一个思维模式,而后推广到对《花木兰》的理解,再推广到对作文的构思。</p>

互文性

文章

群文

文本

友情

阅读

例如

主题

教材

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