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老建筑

卢良贵

<p>  我是个老贵阳,生于贵阳,长于贵阳,除了在北京读书五年,都生活在贵阳,退休了还是在贵阳,对贵阳有深厚的感情,对贵阳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蹟有一种莫名的依恋和热爱。今天就带大家走一走看一看贵阳的老建筑,知名度最高的甲秀楼、东山、文昌阁、阳明祠我已专门作有"美篇"介绍,这里不再涉及。</p><p> 请大家跟隨我的足迹一一游览。我家住省医,出门沿中山东路西行片刻便可看见高耸在贵阳老城墙上的文昌阁。</p> <p>  贵阳曾经有四座有名的阁楼:玉皇阁(今新华路一带)、灵官阁(在建国巷)、皇经阁(省府路一带)、文昌阁(在文昌路)。而今仅存文昌阁耸立于老东门城墙上。</p> <p>  一、武胜门和贵阳老城墙——贵阳唯一仅存的一段老城墻和老城门</p><p> 老贵阳有九座城门:老东门、新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北门(在今喷水池一带)。如今仅存武胜门(俗称老东门)一座,弥足珍贵。</p> <p>  1998.9.12.贵阳市人民政府将武胜门遗址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贵阳的城墙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顺元城的基础上将土城拆建为石城的。石城周长九里七分,共修建了五座城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民国35年(1946年),省主席杨森以拓展市区,便利交通为由,下令拆除全部城墙,文昌阁座落的这段城墙因有文昌阁而幸免于难,成为贵阳城墙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段。其他地段的城墙均被拆除不复存在了!</p> <p>  二、虎峰别墅——王家烈公舘</p><p> 位于文昌阁附近中山东路70号(原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内。这栋别墅原本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私宅,故又被称为“王家烈公馆”。虎峰别墅是王家烈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贵州省主席兼第二十五军军长时修建的,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中他将别墅卖掉,以偿还解放前对农民的剝削债。后来,虎峰别墅就成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办公楼。整栋别墅占地约590平方米,为砖砌结构三层楼房,各层皆有回廊,回廊上皆有拱券。虎峰别墅没有华丽的装饰雕刻,而是以整体造型取胜,并且受到了些许欧洲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也算是中西合璧了。</p> <p>  这是虎峰别墅的背侧。</p> <p>  迴廊。</p> <p>  2015.5.28.虎峰别墅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三、大觉精舍——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私家佛堂。</p><p> 离开虎峰别墅,拐进电台街北行不远,便是"大觉精舍",俗称华家大院、华家阁楼,坐落在贵阳市云岩区电台街,占地约15亩。精舍中心建筑为五层佛阁,阁前为庭院,左右楼房为厢房,前为藏经楼,曲栏四周,檐牙高啄,有回廊与左右厢楼房上下相通,气势宏伟,结构端严。</p><p> 大觉精舍为华之鸿私家供奉禅院。是贵州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华之鸿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兴建。​华之鸿开办了文通书局、永丰造纸厂和成义茅台酒厂等企业,是贵州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民族资本家。</p> <p>  贵阳解放后,大觉精舍由市人民政府管理,市教育局和文化局曾在此院左右厢房处办公。60年代,政府将原来的青瓦换成琉璃瓦,并漆成赭黄色。</p><p>  1981年5月20日贵阳市革命委员会将大觉精舍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这是华家大院的主建筑——佛阁,为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底层为四角),高30余米,八角翘檐,八面开窗,层层上涌,高凌霄汉。</p> <p>  这是设在佛阁一层的"光华钱币博物馆",该博物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4个展厅:一号展厅陈列了中国先秦至五代十国的钱币藏品;二号厅陈列了宋至清代的钱币藏品;三号厅陈列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机制币藏品;四号厅陈列了元、明、清的古钞及民国样钞藏品。展品丰富,其中王莽时期铸币中的“六泉十布”是属于古钱币收藏中的珍品,而此时期铸造的“国宝金匮”则是古钱币的“魁首”,国内目前已知完整的不超过10枚。</p> <p>  藏经楼。</p> <p>  庭院。</p> <p>  连接藏经楼与厢房的楼梯及迴廊。</p> <p>  这是设在厢房内的大觉琴館及茶室。</p> <p>  藏经楼一层的迴廊。</p> <p>  四、高家花园——中共贵州地下党的指挥中心。</p><p> 老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的说法,说的是民国时期贵阳颇有声望的三大家族,意思是华家最有钱、唐家当官的最多、高家的田土最多。这三大家族过去都集中居住在贵阳城内的“富豪区”——堰塘坎一带。其中华家大院即大觉精舍保存最完整;唐家花园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原址变成了幼儿师范学院;高家花园残存的房屋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后来重修了局部变为中共贵州省工委纪念馆。</p> <p>  华家大院位于电台街与文笔街的交汇处。离开华家大院沿文笔街西行数十米即到达高家花园(文笔街11号)。图中标"1"处为华家大院,标"2"处为高家花园。</p><p>  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的“高家花园”又称为高公馆,怡园,高家大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是贵阳地方望族高家六代相袭的深宅大院,共有四进四合院,大小房间百间,堪称庭院深深。院内曾有不少楼台亭阁,花木森森,非常宏伟壮观。</p><p><br></p> <p>  1934年,贵州地下党组织毕节支部把工作的重心从毕节转移到省城贵阳。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遵义。遵义会议期间,林青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中央承认和肯定了贵州地下党,批准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省工委书记。当时贵阳高氏家族成员高言志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提供高家花园中“怡怡楼”和“楼外楼”两处房屋,作为地下党栖身和工作会议之地。怡怡楼是高家尘封多年藏书楼,省工委领导人常住这座楼中,在这里刻印宣传物品,秘密保存文件和革命书刊。楼外楼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秘密集会的地方,许多重要会议都在此召开,成为中共贵州党组织活动的指挥中心。解放后,高家花园几易其主,房屋被拆被占,鉴于其在贵州革命事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将其改建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舘"。</p> <p>  1982.2.23.省政府将其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p> 1989年贵阳市政府拨款修复怡怡楼。</p><p> 1997.10.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201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五、贵阳北天主教堂——全国罕有,贵阳现存历史最长,中西合壁之典范。</p><p> 1910年,法国发行了一张独特的明信片,上面印着一座中西结合的奇妙建筑,上半部分的中式塔楼飞檐上蹲着瑞兽,下半部分有西式的教堂彩窗,这就是如今位于陕西路166号的贵阳市北天主教堂 。能收彔进发达国家的明信片,可见贵阳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异之处。</p><p>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天主教传入贵阳。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一任主教白斯望德(Albrand)修建了贵阳第一所长17米,宽11米的正式天主教堂。同治十三年(1874)主教李万美将原教堂拆除重建,光绪元年(1875年)因火灾使即将完成的教堂付之一炬,后再行重建,于次年完工,即今北天主教堂。随着城市变迁,大门朝向从虎门巷改在陝西路一面。目前,贵阳北天主教堂仍是全省天主教的中心和最大的教堂。</p><p> 这是教堂的大门,西式的门楼前蹲着一对中式石狮。</p> <p>  教堂的主体建筑长50米,宽18米,檐高10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该建筑一面是中式塔楼,另一面是西式牌楼,融汇糅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显得十分和谐美观。当年监督修建大教堂的是来自法国的传教士毕乐士,他寻访了多位中国古建筑家,将西洋建筑与中式建筑融合,形成了这座教堂独特的风格。</p> <p>  教堂内部山水花乌彩绘雕,九色玻璃圣母像。</p> <p>  这是教堂的钟楼,五层,高32米,当年登顶可俯瞰整个贵阳。钟楼飞檐翘角,层层收紧,十足的中式风格。而塔尖则立一十字架,一层装配西式门窗,如此奇妙混搭可谓绝无仅有,妙趣横生。</p> <p>  西式窗户上装彩色玻璃。</p> <p>  教堂正面是矗立东向、高30米宽18米的高大牌坊。这原本是教堂的正门,现己改为后门,门外有一广场,用于举办宗教活动。牌坊上满布浮雕,全是彩色的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蔚为壮观,民族艺术色彩相当浓厚。牌坊上三大玻璃圆窗和拱形门圈,这又是西方教堂特点。中西合壁,融为一体。</p> <p>  2004.2.17.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立于广场一角的保护碑。</p> <p>  六、三元宫——曾经贵阳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p><p> 贵阳三元宫位于今贵阳美术馆旁,大西门金锁桥东侧,市西河畔。</p><p> 三元宫原名三官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用于祭祀道教的“三官”:天、地、水。光绪十四年(1888年),将旧庙改建为三元宫,建有大殿及两侧的钟、鼓楼。大殿三层,堂开五楹,下层供三官、地藏;中层供关羽、吕洞宾;上层供玉皇。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在大殿左侧建乐善祠和众乐亭。民国6年(1917年),又建一阁楼,取名“明文阁”。民国8年(1919年),在阁旁修一船楼,塑真武圣像于内。至此,历经50余年,建成了有大殿、钟鼓楼、众乐亭、明文阁、船楼等楼阁为主体建筑群。曾是贵阳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疏通市西河,拓宽河面,拆除了大部分三元宫建筑,现仅存明文阁和船楼。</p> <p>  这是三元宫大门。门旁立有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p> <p>  这是三元宫的主建筑——明文阁,高20余米,三层八面,每层有八个翘角,古香古色,典雅壮观。内祀孔子、文昌、魁星。</p> <p>  明文阁与船楼。</p> <p>  船楼。</p> <p>  三元宫内,市西河畔,是散步休闲的好地方。</p> <p>  七、贵州银行旧址——上世纪四十年代贵阳最现代化的建筑</p><p> 贵州银行大楼旧址位于云岩区中山西路30号,现为工行贵阳中西支行。民国元年(1912)2月 ,滇军进驻贵阳,唐继尧出任贵州临时都督,将贵州官钱局改组为贵州银行。之后,贵州银行几撤几建。1941年8月贵州银行再次筹组,当年正式营业,1946年建于中山西路的办公楼竣工。楼高4层,为红色砖木结构,是当时贵阳最为现代化的建筑之一,被称为“贵州大楼”。</p> <p>  这就是贵州银行旧址,这幢楼房历经七十五载春秋至今仍完好如初,仍在履行其职责。真是一个不忘初心忠于职守的好"同志"。</p> <p>  2015.5.28.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八、狮子桥、市府桥——贯城河上的老桥</p><p> 狮子桥座落于贵阳市中心地带的大十字,是中山西路跨越贯城河的一座石桥。狮子桥的历史己无法考证,但从竖立在狮子桥的前面立柱看到,是1983年重建,桥上的石狮子是国家级雕刻大师石永恩老先生早年时雕刻的。</p><p> 贯城河也叫玉带河,发源于贵阳唐家山,自北向南蜿蜒城中,一路缓缓而来,经杨柳井、茶店、黑马市场、金仓路、兴贵路、贵医桥、沙河桥、普陀桥、化龙桥、北门桥、狮子桥、贯珠桥、市府桥、都司桥、六洞桥汇入南明河。</p><p>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防水淹城区,修建分洪洞,贯城河水在陕西路虎门巷处被拦腰截断,进入分洪洞,经延安路、师大、蟠桃宫、水口寺,在红岩桥下汇入南明河。如今的贯城河,从化龙桥以下全部干涸,自北门桥以后,整个贯城河道被全部覆盖。只有沙河桥一带至普陀桥,还能看到河道。因此狮子桥才呈现只见桥樑不见河道的景像。</p> <p>  这就是狮子桥。</p> <p>  离开狮子桥,沿贯珠巷南行里许,便是市府桥,是市府路跨越贯城河的桥。市府桥与狮子桥之间,原本还有一座贯珠桥,现己觅不见踪影了。</p><p> 在市府桥的桥栏柱上可见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重修的字样。</p><p> 贯城河一路向南流过市府桥、都司桥后便进入六洞桥段。</p> <p>  九、六洞桥——张之洞的出生地</p><p> 六洞桥在贵阳市六洞街,位于贯城河下游。贯城河流过六洞桥后便从贵阳城墻的水关注入南明河。</p> <p>  这是一幅清道光时期的贵阳地图,从图中可见贯城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流过狮子桥、市府桥、都司桥后,被一座山坡阻挡,便转向西流,汇入南明河。阻挡住贯城河的这座高阜,像一条俯伏的巨龙,其头部在今海关大楼所在地,高约二十余米;腰部在今喜来登贵航酒店和原三中一带,高约十五米;其尾麓在今黔明寺附近,高约十米,总长约一百十米。这座似龙的高坡,其头部有一溶洞,高约十米,深约十五米,像龙张开大口。传说诸葛亮南征时,其部将王志藏盔甲于内,以镇诸蛮,故称藏甲岩。</p> <p>  不熟悉贵阳的外地人乍听六洞桥会很自然认为这是一个有六个桥洞的桥,其实六洞桥不是一座桥,而是六座桥,每座桥只有一个桥洞。贵阳人为何在这段不足百米的河道上密集地建了六座桥樑呢?只因贯城河途经六洞桥时流向奇特,呈牛梭形,内角约为六十度,而且河水清沏见底,鱼虾成群,两岸环境优雅,更有黔明寺、永祥寺、吉祥寺、三圣宫、华光庙、药王庙、藏甲岩等胜蹟汇聚于此,有"一个坡、九座庙、半节河、六洞桥"的誉赞,是贵阳的风水宝地。为了控制水口,“防止金银流失”,故在此筑桥以镇之,受苏东坡在西湖建桥六座,并桃柳夾堤,形成"六桥烟柳"之景的啓发,也在此造桥六座,祈求六六大顺,禄位高升(贵阳方言读六为"禄")。看着六桥,人们联想起月宫彩虹,便给桥取名“月殿虹桥”。但老百姓仍习惯称六洞桥。六洞桥畔曾住过一个叫何履絮的贵州籍女诗人,她的《六桥晚眺》一诗写道:“河于风景如图画,时见卖花人过桥。一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请将夏气惟兰佩,绾得秋光是柳条。最苦擣衣砧杵急,不曾寄远亦魂销”。将六洞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切贴。清代贵阳人刘蕴良认为河水环界省垣,作太极形,特作楹联纪念:"一水倒环分太极,六桥横锁镇中流"。</p> <p>  这就是清末时期的六洞桥。</p> <p>  民国时期,贯城河已受污染。解放后贵阳城市人口骤增,污染更加严重,河流水量也日见减少,一九八一年将六洞桥拆除,另新建一座由海关大楼侧通向博爱路的单孔钢筋水泥结构桥,可通汽车,并在原河底上用水泥板铺盖、铺平,水泥板下留有水沟,可通水关流入南明河排污沟内。被拆除的石桥的河面上,也用钢筋水泥板铺平,与附近空地连成一片,其上广植花木,成为张之洞纪念园。</p><p> 这就是现在的六洞桥。</p> <p>  在六洞桥最后一座桥的位置,重建了一座石桥,桥下还有少许水流,远处的排水口便是水关,是贯城河汇入南明河的地方。算上这座桥,原来的六座桥现在只剩两座了。</p> <p>  六洞桥畔不光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还是地灵人杰之所在。封疆大吏张之洞就出生在六洞桥。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原籍直隶,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贵州贵筑知县,县衙在今市府路,茶余飯后常到六洞桥观景休闲,对六洞桥钟爱有加,是年育有一子便命名"之洞"。张瑛在黔先后任职于贵筑、威宁、兴义等地,张之洞隨父在贵州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他幼年禀赋聪慧,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11岁半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13岁成秀才,16岁应试中举成“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是清庭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督办粤汉铁路,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大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等,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贡献极大。</p><p> 这就是六洞街的张之洞纪念园。</p> <p>  十、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的博物馆</p><p>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阳市中华南路14号。原是元代的南霁云庙(祭祀唐代忠臣南霁云),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和增修,改为忠烈宫。1901年贵州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黄干夫、凌秋鹗等,借贵阳忠烈宫创立算学馆,1903年成立达德书社,1904年在书社基础上成立民立小学,1905年改名达德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达德学校。1920年加办高中,1925年加办女中。创办人黄干夫、凌秋鹗及校长黄齐生等在贵州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并先后提倡天足运动、反对女子缠足和提倡演新剧;辛亥革命后仍坚持革命传统,与封建军阀作坚决斗争;“五四”运动后在全省首先提倡白话文。学校的一系列活动和改革措施,对改变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影响。1927年,达德学校被贵州省长周西成解散。1929年复校。至1935年,已发展成为包括中学、小学、职业科、幼稚班的学校。1949年以后,中学部与南明中学、正谊中学合并为贵阳第二中学,后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更名为科学路小学,1983年恢复为现名。</p> <p>  这是旧址大门,门额上有"达德学校旧址"匾额。</p> <p>  1981.5.20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忠烈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p> 1983.2.23.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达德学校旧址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p> 2019.10.16.国务院将达德学校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这是旧址平面图,共三进三院八栋房舍。</p> <p>  这是大门内两侧的厢房。</p> <p>  这是一进院内的正房。</p> <p>  由正房傍的石阶步入二进院子。</p> <p>  这是一进大院正房的背面。屋脊上的雕龙栩栩如生。</p> <p>  二进院内的正房。</p> <p>  下图是旧址内的王若飞与黄齐生塑像。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幼年丧父,从小受到舅父黄齐生的关怀爱护。黄将他从安顺接到贵阳并送到达德学堂读书,接受教育,后随黄到日本、法国留学。黄齐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曾任达德学校校长,一生探索并致力教育救国,毛主席曾称赞黄齐生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在他的影响下,王若飞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1945年8月随同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4月8日,王若飞与黄齐生、叶挺、秦邦宪等人乘飞机返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p> <p>  这是王若飞就读达德学校时的留影。</p> <p>  这是王若飞参加重庆谈判时的照片。</p> <p>  1919年,为抗议日本侵犯山东,黄齐生率留日学生回国,在上海拜见孙中山先生,探索救国之道。孙中山称赞留日学生反日侵华之举,讲述革命主张,并为贵州学子题词"奋斗"。</p> <p>  这是达德学校的校旨与校训。</p> <p>  仅从这张课表就彰显出达德学校注重德智体美、中西融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在当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p> <p>  这是三进院子内的校舍。</p> <p>  这是学校的礼堂。</p> <p>  这是礼堂大门上的楹联。</p> <p>  这是院内的"私立贵山民众图书館纪念标"、雕塑、花窗。</p> <p>  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先生到南霁云祠游览,十分敬重唐代忠臣、戎马英雄南霁云,赋诗一首《忠烈庙》,表达他对南霁云的怀念和敬仰。这是立于达德学校旧址门前的"王阳明题诗处"纪念碑。</p> <p>  十一、王伯群故居——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旧居</p><p> 王伯群(1885年一1944年),名文选,字伯群, 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在日本与章太炎等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14年,王伯群在北京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0年,追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其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民国17年(1928年)创建私立“大夏大学”时任董事长兼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大夏大学辗转迁到贵阳,王伯群回到贵州,领导大夏流亡办学。1944年病逝于重庆。</p> <p>  1999.12.王伯群故居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王伯群故居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 修建于民国6年(1917年),位于都司高架路44号,护国路西侧,为砖木结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平顶屋面上建有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碉楼3层,其下辟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顶。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寓意"清白家声",与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王伯群故居虽为法式建筑,但在装饰工艺上仍受传统手法影响,是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p> <p>  这些贵阳老建筑你见过几座?有何感想!在下面留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