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贵居

乐土

<p class="ql-block">和贵居全景</p> <p class="ql-block">和贵居建筑史话</p><p class="ql-block"> 南欧村和贵居座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二层,总占地面积170平米,建筑面积340平米。一楼正座分三间,另左边加一间厕所。后左右三面为夯土墙;前面和隔墙采用木柱框架和青砖墙面。二楼全部用木柱框架,五房一厅。内设楼梯一部。</p><p class="ql-block"> 德远堂十九代孙爱国华侨张文达1925年夫妇前往南洋新加坡换其父(张廷杰)回乡安度晚年。其间展转印尼三马林达发展,艰辛创业,略有积累。1932年第二次回乡,带回一些资金,当时其母意见购买土地田产,日常生活就有依靠,但张文达认为建楼房较好,日后生活费用他会再寄回来。经商量全家一致同意建房。</p><p class="ql-block">一、选择地点:①源远楼前有钦春公祭祖田,经研究此地不合建楼;②倚峰楼前大路边有块十二代位伦公的祭祖田,此处建楼比较适合。 </p><p class="ql-block">选好地址即招集本族亲房(张荣珠父子、张荣耀父子、张椿茂父子)四户协议建楼方案,①购买土地款由张万奕负责管理,用于修复远庆楼倒塌的二角,这方案得到全族人一致同意;②原计划四户合建一座圆寨,但因土地、资金不同步等问题,最后由四户各自建造。</p><p class="ql-block">张文达分得路下一丘田、绿竹潭面工程最大,砌溪砍需要资金多,但张文达为人忠厚正直,没有计较。于是因地制宜,长远打算,除建一座住房外,楼下又可再建一座水车,作为造纸作坊,一举二得,能有一座造纸房,生活费用就有着落,这在当时是梦寐以求的。</p><p class="ql-block">二、动工兴建。</p><p class="ql-block">①招集外请师傅和工人:</p><p class="ql-block">清理地基工人是曲江竹塔村张赐远带队一批;</p><p class="ql-block">请饶平县砌石工人啊科师负责;</p><p class="ql-block">请上杭打石师傅啊全师;</p><p class="ql-block">木工请永定高头南山下啊松师;</p><p class="ql-block">泥水师傅是下版寮人。</p><p class="ql-block">以上师傅都是枝术最好的,主人对师傅款待也特别好,这些师傅非常感激地说:“这是最好的头家,这家族一定是有福之人。”</p><p class="ql-block">②备材料:</p><p class="ql-block">泥土的来源是在上楼前面钦春公祭祖田购来一丘作取土用;</p><p class="ql-block">木料大部份是本户山猪窠砍来,但路途远部份外购;</p><p class="ql-block">石料是最大的难处,花去资金最多;</p><p class="ql-block">瓦是湖洋窠达贤师负责。</p><p class="ql-block">在工友们共同奋战下,不到一年就基本完工。但尚缺一部分资金,就向本村富人借高利贷300余元,以求落成后即返南洋,其时南洋生意又被大儿子管理失败,与当地人发生纠份,所以张文达未到和贵居落成就立即返回印尼处理;</p><p class="ql-block">水车建完不到一个月,受本村XX楼人的破坏,十六年来都无法运转,一直到1949年再次纠纷,因XX楼人多势众,仗势欺人,张文平、张洪川、张淮川父子三人惨遭殴打,跌落绿竹潭,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处理解决,水车才得以正式启用。XX楼人破坏水车的理由是说,水车远处田中有一穴公墓是他们(当地人称狗屎地),水车转动会影响他们的风水,其实水车离他们的墓地也非常远了。旧社会哪里有穷人说理的地方呀?</p><p class="ql-block">张文达返回南洋途中,在厦门遇见本村老同学张建超,对其说:“我家房子已建好,你回家乡办学,可先作校舍用。1934年办学经费在海处华侨的大力支持下,以和贵居为校舍办起了学校,取名“南靖县南欧国民学校”,张建超、张晋昌、张星伍、张仲南等曾任校长。1947年迁到水尾宫,1949年再次迁回和贵居,改名“南欧小学”,直到1958年新校舍落成,南欧小学才迁出和贵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贵居楹联:和声朗诵新民句,贵教专修爱国篇。这也道出了主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注:①建楼主人张文达(1892一1948)学生出身,本村秀才,也是张××老师教的第一个好学生,他一生热爱教育,为人忠厚正直。未出南洋就在老家逢源居开办学校(私塾),婚后生一女张德莲,未满周岁,放家中由母亲和小弟张文平抚养。夫妻二人漂洋过海,艰辛创业,在印尼三马林达主要也从事教育。在印尼生有三男一女。张溶川、张济川、张潮川、张翠莲。</p><p class="ql-block"> ②本文根据父亲遗留的手稿整理。</p> <p class="ql-block">十八代张廷杰</p> <p class="ql-block">十八代李氏</p> <p class="ql-block">十九代张文达(建楼主人)</p> <p class="ql-block">十九代苏荣娣(张文达妻)</p> <p class="ql-block">十九代苏荣娣(张文达妻)</p> <p class="ql-block">十九代张文平</p> <p class="ql-block">十九代芦採金(文平妻)</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南欧小学</p> <p class="ql-block">1934年《南靖县南欧堡国民学校》的校牌</p> <p class="ql-block">绿竹潭</p> <p class="ql-block">当年水车作坊</p> <p class="ql-block">和贵居后面楼下和水车</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手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