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七律 汉服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紫千红蝶翅翩,袖长舒展画眉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妖娆杨柳风摇处,花渡木舟影漪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绝色周朝初踏雪,赤橙黄绿指梅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潺潺流水飘荷叶,苍翠亭阁仪礼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我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非物文化遗产以及受你工艺美术。</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p> <p class="ql-block">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散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的一统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穿衣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礼仪,衣着体现一定的身份,阶层等级。女性稍微打扮“不当”,势必成为众人的话题及焦点;男人的衣着打扮,却往往不那么受注目。穿得性感、太窄、太短,分分钟被指责为强奸案、乱伦案等性侵犯的导因。从过去到现在,东方女性已被社会所立下的无形条例捆绑了数千年,要与文明步伐并驾齐驱,还需一段时日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它的基本原则有:</p><p class="ql-block">(1)宽容的原则。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p><p class="ql-block">(2)敬人的原则。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约束、控制、对照、反省、检点。</p><p class="ql-block">(4)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p><p class="ql-block">(5)适度的原则。应用礼仪时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真诚的原则。运用礼仪时,务必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p><p class="ql-block">(7)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8)平等的原则。这是礼仪的核心,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