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书意造本无法</p><p class="ql-block">《烟江叠嶂图》苏王唱和诗研究</p><p class="ql-block">苏轼生平</p><p class="ql-block">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苏轼开创了文人书画之先河,绘画旨在展现书法特性以及直抒胸臆,奠定了北宋写意书法风气。</p><p class="ql-block">苏轼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个人风格:豪放、认真、文人书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豪放体现在笔画伸张大小错落等书法细节,也体现在遣词造句的文风当中。认真则体现在每一字潇洒奔放背后的精雕细琢、笔断意连,根据王连起先生的研究,苏轼不擅于写草书,笔提起的频率是极高的,笔锋不会留在纸面上连续书写多字。</p><p class="ql-block">● 笔墨风格:一、用墨丰腴,被称为“墨猪”。二、结字扁平。三、受颜真卿影响,横轻竖重。 四、笔画舒展。五、轻重错落。六、大小悬殊。七、妩媚天真。</p><p class="ql-block">《烟江叠嶂图》苏王唱和诗(图一)藏于上海博物馆,绢本行书,26*138.5厘米。年款为元祐三年,即1088年,苏轼52岁,正值艺术高峰时期。</p><p class="ql-block">王连起先生提到苏轼书法的传世墨迹,在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收录三十三件,台北故宫的还有少数遗漏。北京故宫藏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可定为真迹。</p><p class="ql-block">2020故宫千古风流人物特展之标准件(图二、图三)</p><p class="ql-block">元祐元年所作《题王诜诗词帖页》(图四),比《烟》唱和诗年款仅早两年,可以作为同一时期苏轼书法风格的参考件。虽然墨色缺乏变化,但笔肥墨浓、轻重错落、大小悬殊等特征基本符合,与《烟》诗相比,明显书法水准更高;从书写内容看,王诜为苏轼所累被贬,两人七年未见(徐邦达先生语),苏轼内心不忍的情绪跃然纸上,是典型的文人个性化表达。此外,《题》为纸本行楷,标准件《新》《人》为纸本行书。《题》钤清代“式古堂”收藏印,《烟》则未被式古堂提及。</p><p class="ql-block">笔墨分析</p><p class="ql-block">由于笔肥墨浓,苏轼作品中会出现个别笔画粘连糊在一起的状况,但不多。唱和诗大量出现笔画粘连,如文章一开头“嶂图仆”连续三字有粘连,不符合苏轼的水准。字的线条过硬、偏粗,缺乏粗细变化,不符合横轻竖重苏轼书风特征,刻意临仿轻重错落、大小悬殊的书写效果。最大的败笔,是六处“之”字。右侧的行楷诗文原文则完全不具备大小悬殊的苏风特征。虽然《烟》书写材质与上述参考件均不同,书写细节表现会有所差异,但是很多笔画生硬笔直且有败笔,这与苏轼“认真”的艺术态度不吻合。行书风格有模仿《黄州寒食帖》的意味,《黄》大约于1083年前后所作,气息贯通;《烟》行书部分越到后面越没有气韵感,字字不相连,而且间架结构均怪异,没有优美视觉感。</p><p class="ql-block">用行楷比较苏轼的书写风格更为容易,诗文原文(图五)书写破绽举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图六:《烟》连续二字“愁心”的心偏旁部首无变化,对比《人》的心部首的回笔现象</p><p class="ql-block">● 图七:《烟》所有带走之旁的单字均以一点起笔,“道”字走之旁与《新》《人》比较,后两件作品中各自仅出现过一个以点开始的走之,其余均为简笔连笔</p><p class="ql-block">● 图八:“君”字撇笔随意,重复字缺乏变化,流露出造伪者自己的书写习气</p><p class="ql-block">查询爱如生可知,《宋文鉴》皇朝文鑑卷第十三著录(图九),诗文中的飜(同翻)、鵶(同鸦)二字在《烟》中变为翻、鸦,“惊画眠”变为“惊醉眠”,说明诗文不是苏轼原作,那么之后的跋也不是苏轼所作。</p><p class="ql-block">美术史评价</p><p class="ql-block">● 王连起先生曾经提到,徐邦达、傅熹年先生的观点是王画真苏书伪;张珩先生的观点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王诜名下的《烟江叠嶂图》有青绿版本水墨版本两件,其中青绿版本为真迹。以老先生们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注脚,此文涉及的《烟》为水墨版本。</p><p class="ql-block">其它疑点</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子瞻这一称呼一般为外人使用,落款处应为“轼”,在目前确认为真迹或者接近苏轼真迹书法作品中,我们在文中及落款处多见到“苏轼”或“轼”,而不是“子瞻”,这一点《烟》露了破绽,有可能是造伪者有意为之。</p><p class="ql-block">● 《烟》水墨版本苏王唱和诗用绢较粗,无任何收藏印,与王诜绘画部分材质不同,王诜绘画也经重装裱,骑缝印不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一、根据鉴定组老专家们的综合意见,《烟》诗从笔墨特征角度鉴定,并不符合苏轼书法的“认真”。个人认为该作远远低于苏轼书法水准,“豪放”也仿不到位。伪。</p><p class="ql-block">二、材质方面,《烟》画与《烟》诗为两种不同材质,《烟》诗用绢粗糙,不符合北宋绘画精品的绢地规格,目前确定为苏轼真迹的作品多为纸本作品。《烟》诗墨色未均匀渗入绢内,说明年代不够久远,创作时代可能在明清之间。</p><p class="ql-block">三、清代式古堂著录了元祐元年的《题王诜诗词帖页》,未著录元祐三年的《烟》诗,说明存在明清造伪的可能。</p><p class="ql-block">四、“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的书法功力是植根于精深的综合素养,也是百炼成钢人生阅历的展现,是最难被模仿的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Grace</p><p class="ql-block">2021.2.1于京</p> <p class="ql-block">图二</p> <p class="ql-block">图三</p> <p class="ql-block">图四</p> <p class="ql-block">图五</p> <p class="ql-block">图六</p> <p class="ql-block">图七</p> <p class="ql-block">图八</p> <p class="ql-block">图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