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上海虬江路市场!

周贤能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31日上海虬江路市场正式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市场最早是日本侨民在这里设摊交易开始,因为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日租界,而日本军队随着在上海驻地后,大批家属也来到了上海,不少小孩在这里出生,家里老人也来到上海,帮忙看孩子,时间长了他们有多余的生活用品拿到这里来交换,后来上海居民看到也纷纷去拿些家里不常用生活用品到这里跟日本人交换,后来又变成了交易。</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的历史 虬江路本是有江的,虬江是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的旧道,“虬江”是吴语“旧江”的讹音。虬江路地处租界与华界的结合部,交通方便,两边的行政权力都较难进行管辖。这种天然的便利使虬江路成为了上海最大的旧货市场和黑市交易中心。</p><p class="ql-block">虬江路的旧货市场,具体形成时间并无资料可查,但可以确信的是,战争前,广东街(今新广路)至龚家宅路、中州路一带已摊头林立。此后规模逐步扩大,从虹口区南部偏西虬江支路上,东起四川北路,西至虬江路,占地约2000平方米。抗战胜利后,日侨迁返回国,大批家具什物进入旧货市场。日伪物资及美国剩余物资云集于此,社会上各种旧货和工业淘汰品也源源流入,在虬江路附近形成一个庞大的五金、日用旧货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955年左右,虬江路的旧货市场发展到鼎盛时期,市场内店摊成市,生活、生产资料齐全,买卖修理兼有。有历史资料显示,当年虬江路有大小旧货店88家,固定和流动摊贩314户,“交行”(用批发价交换旧货)26人,“天平担”(挑担收售旧货贩)389人,市场经营额每月达20万元左右,形成各业俱全的综合性旧货市场。</p><p class="ql-block">1956年对私改造时,将固定摊、店分别组建成五金工具、旧电料、旧油桶、旧油布、旧杂货五金、自行车、皮箱、旧木料等10家合作商店。1959年以后,虬江路市场经过几次改组,至1976年合并成虬江支路废旧物资商店和虹口五金工具商店。期间,业务一度萎缩。</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业自主权扩大,商场充分发挥既有商品买卖,又有修理;既有办理函购,又有代客打包运输特色,服务周到,顾客称便。</p><p class="ql-block">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虬江路逐步形成了以音响、电脑、电子设备为主的市场,陆续建成了虬富、恒森、富杰(已拆)、薪迈鹏(现为京大国际)、音像城、赛格等几大市场。沿街商铺30余家,临时马路地摊不计其数,一直延续至今。虬江路以罗浮路为界,分属闸北和虹口两区管辖。</p><p class="ql-block">提起虬江路,上海人的第一反应是“哦,那个二手电子市场”。它曾经是闻名的电子数码产品淘货宝地,不过,现今的虬江路已经变成一个新旧混杂的地方,不只是售卖电脑、电器、音箱了,包括卫浴用品、体育用品、钟表、乐器甚至服装都有。夸张点说,虬江路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百货市场。在虬江路生意红火的时候,商家用集装箱来进货;今天,虬江路上根本看不出节假日和工作日的人流量有什么区别。虬江路的式微,似乎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末来这里据说建一个公共绿化天地。</p> <p class="ql-block">听说要关闭了,来自上海各地喜欢淘旧货爱好者又一次相聚在一起,淘些自已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购买的都是一些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是通道窄小、电线乱拉、假货泛滥,其最重要的是消防隐患处处都是,因而决定关闭这里上海最有市井生活最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消防器材在这里就是一个摆件。</p> <p class="ql-block">这家专门出售各种名酒店。</p> <p class="ql-block">这些红酒都是假的。</p> <p class="ql-block">有些据说是赃物</p> <p class="ql-block">各种仿名牌皮包。</p> <p class="ql-block">各种服饰有不少是水货。</p> <p class="ql-block">礼品中这些高档礼物都是伪劣品。</p> <p class="ql-block">音像店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过去家里一台索尼台式音像就是从这里购买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这里最火爆就是四喇叭,二喇叭,还有就是邓丽君歌曲,后来又开始出售录像带、磁带、CD、DVD,当然吸引年青人还有不少“黄片和毛片”</p> <p class="ql-block">手表也都是仿名表假货。</p> <p class="ql-block">窄小的通道到处都是人。一旦火灾非常可怕。</p> <p class="ql-block">双休日都是来淘货的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除了在室内还有室外,在虬江路市场周围都是各种商品在交易,双休日生意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如今昔日的热闹场景再也不见了。这里将集中搬到嘉定曹安轻纺市场去了,据说整个二楼就叫“虬江路市场”。</p> <p class="ql-block">市场旁边的虬江路这幢房子至今已有100年了,过去是虬江路市场有钱住宅,虽然里面光线太暗,但房子格局仍在,地上彩色地砖仍能见到当年繁荣。</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再次经过这里,这幢房子成了保护建筑,周边拆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当年虬江路有钱人住宅。</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旁边就是龚家宅路,过去这里住的不少人都是商家,因此有不少房子也很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经过这里,看到开始拆了,但这几幢被保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也没拆</p> <p class="ql-block">这幢也保留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虬江路580号正门,如今围墙也拆了,这处会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隔壁这幢也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也不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过去是商铺。如今也不拆。</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不拆</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市场旁边还有一条罗浮路现在也动迁了。这里还有一处是鲁迅先生活动场所(2~3)。</p> <p class="ql-block">罗浮路全长只有300米,但过去这里沿街都是商店,很热闹,以前认识的一位小姑娘外婆就住在52弄。现在沿街空空荡荡了。</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经过这里,沿街石库门里弄拆了</p> <p class="ql-block">罗浮路旁边就是武胜路这里也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武胜路上这些都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经过这里,这片拆了。</p> <p class="ql-block">虬江路周边已经列入动迁范围。里弄内居民早就搬走了,到处都是空空荡荡里弄。</p> <p class="ql-block">宝山路前二年已经动迁了,如今马路上空空荡荡。还有宝昌路。</p> <p class="ql-block">宝源路也在前几年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经过这里,发现已经开始动迁了,如今这些街坊已经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是厂职工宿舍楼,现在也拆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街面还没有拆。</p> <p class="ql-block">这条位于宝山路弄堂早就动迁了,居民也搬走了,因为有处革命旧址所以至今没开发。</p> <p class="ql-block">  宝山路403弄9号陈振铎旧居--老舍曾借居此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3日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发行《公理日报》,呼吁反帝。编辑部和发行所在宝山路宝兴里9号郑振铎家。6月24日停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振铎(1898.12.19-1958.10.17)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曾就读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及学部委员。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宝山路403弄92号邓中夏、李立三旧居(1923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中夏是中共北方组织的创建人,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22年10月起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校务长。1923年7月邓中夏接任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党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上海大学校务长,为对付军阀通缉,邓中夏改名邓安石,暂住宝山路宝山里92号,邓中夏居住在楼下。原屋在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时炸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党中央根据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的请求,派李立三来上海工作,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住宝山里92号邓中夏房子楼上。从1924年1月至1925年李立三和邓中夏一起领导上海的工人运动。9月18日上海总工会被军阀当局封闭并公开通辑李立三。为了推动北方的工人运动和保障李立三的安全,9月下旬党中央决定李立三离开上海,赴河南工作。现为民居,没有任何标记。</p><p class="ql-block">以上下载网络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条里弄因为有不少故事,所以至今没拆。</p> <p class="ql-block">这里1号仍然还是当年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宝山路403弄2号。这里已经完全变样了。</p> <p class="ql-block">宝山路403弄2号五卅运动初期(1925年6月)上海总工会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宝山路403弄宝山里2号1925年6月为上海总工会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宝山路宝山里2号是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的上海总工会。五卅发生前上海总工会筹备会已在此秘密办公。5月31日晚上海各工会的负责人在这里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公开成立上海总工会。随后,刘少奇到上海参加了总工会的领导。大会推李立三为委员长、刘华为副委员长、刘少奇任总务科主任(相当于秘书长)。组织和领导全市工人同盟大罢工。上海总工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三罢”斗争,在罢工中建立了117处工会,指挥了全市20万工人大罢工,发展了近22万名会员。9月18日军阀以武力强行封闭上海总工会会所,通缉委员长李立三。刘少奇不顾个人安危,在秣陵路德宝里重建上海总工会秘密机关,继续领导上海工人群众。宝山里2号毁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役炮火之中。后房东在废墟上翻建两层楼的石库门房子。1972年并入上海第五衬衫厂,改造为厂房、仓库及食堂。弄内虽尚存有部分当年房屋,但已多次修建,不复有原来面貌。1960年11月22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旧址列为革命纪念地</p><p class="ql-block">以上下载网络介绍。</p> <p class="ql-block">后来厂关闭了,承包给出租人开了一家浴室,这里居民生活条件差,到了冬天洗澡成了问题,开了这家浴室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家浴室生意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电压器房间。</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遭到日本人轰炸,这里很多房子也是后来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沿街都是二层楼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估计都会拆。</p> <p class="ql-block">弄内宣传墙上还写着“闸北”。</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动迁了,所以门牌号码也拆了。</p> <p class="ql-block">宝通路也在前几年动迁了,但这条224弄12号是当年瞿秋白居住过房子,而隔壁11号是沈雁冰(茅盾)旧居。宝通路224弄11号沈雁冰旧居</p><p class="ql-block"> 沈雁冰即茅盾(1896.7.4 - 1981.3.27)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沈雁冰(茅盾)和瞿秋白是1923年相识的,后来两家就隔壁住着,经常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沈雁冰(茅盾)1981年3月27日辞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通路224弄12号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旧居</p><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行《热血日报》,号召开展反帝斗争。编辑部在宝通路顺泰里12号瞿秋白家。6月27日停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年下半年,瞿秋白十分忙碌、十分幸福,工作上有繁重的校务及教学,加上党务和组织工作;生活上与王剑虹从相恋到结婚,1924年1月筑爱巢于茂名北路兴彬里306号。7月王剑虹不幸死于肺病。1924年11月27日—29日,连续三天,上海《民国日报》第一版紧靠报头并排刊出三条醒目的启事。一条是杨之华与前夫沈剑龙正式脱离婚姻关系,独伊是他们的女儿;一条是瞿秋白与杨之华正式结合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都从1924年11月18日起始生效。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年底,经过党组织的安排,瞿秋白、杨之华新居搬到宝通路顺泰里12号,隔壁11号是沈雁冰的住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宝通路224弄30号中华全总上海办事处旧址(刘少奇为总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6日,刘少奇在闸北宝通路顺泰里(今乐善里)30号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并由他总负责,李立三担任组织部长,林育南担任秘书长。从此,他要兼顾两个机构的工作,经常匆匆奔波于宝山里和顺泰里之间。</p><p class="ql-block">以上下载网络介绍</p> <p class="ql-block">宝通路在前几年中也动迁了,因为没开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样子,这里一间房子门口墙上还留着“公用电话”红色字。</p> <p class="ql-block">在宝昌路沿街墙上还能见到邓小平一句名言。</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宝昌路也列入动迁范围。</p> <p class="ql-block">交通路这一段永靠地铁,这次也列入动迁范围,如今基本上也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条会文路也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条王家宅路也动迁了(第2)</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宅路上一幢房子可能会保留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