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谨以此文献给建党一百周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市”是什么概念?尚未录入百度,其实乃湖南省古镇滩头一地名也。上世纪五十年代叫塘市公社,到了八十年代后改为塘市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知道塘市的时候是三线建设时期,驻扎在我那院子里参加三线建设809工地的民兵周末将小镇玩遍后就选择周围的地方玩,那些民兵满嘴是“亚嗯姐给”,估计属于新化永固镇一带的乡音,也是男男女女的。那一回他们去了塘市,以为这个市很大,很热闹,回到驻地后告诉我,塘市冒好大,也冒好宽,半个小时就走完了。那个时候他们去的就是塘市公社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市公社为什么叫“塘市”,其实没有标准典故,如同“九龙回首”的传说一样,是有心人的努力传播也就约定俗成了。塘市也是一样,是因为那个地方以“塘”取小地名的多,比方有“藕塘大队”、“三角塘大队”、“泉塘大队”“莫家塘”,还有巴许塘、窑阿塘、亚光塘、荷叶塘;到底有多少塘也没谁去仔细登记造册,所以就以塘形成了“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市的塘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来蓄水,按照官方语言介绍的话塘市属于干旱走廊,到了旱灾就只能依靠那些蓄满塘的水救禾了,那个时候修建了很多的山塘水库,一般将有水坝的称之为水库,而没有坝只能称为塘了。干旱走廊是因为没有水源,所以就只好依山就势修建塘来储水,一到春季下雨的时候山丘的水流向塘里被储存起来备用;到了五、六月间,这些塘水就得浸田,于是塘市就落了个“倒了砂罐涨大水,扶起砂罐喊天旱”的名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时期,塘市公社十有八、九的生产队是缺饭吃的,那时粮食产量(主要是水稻)低不打紧,主要就是遇到天旱就大减产了,一亩田能够收到三、四担谷称得上丰收年。多数农民家到了冬季就是靠红薯当家,而一过完年就只能靠萝卜当主食了,我记得朱林大队书记那个院子的乡亲,春季去桃花坪担灰萝卜吃,一担灰萝卜一百一、二十斤,来回一趟八十华里路还是两头黑,不到一个礼拜就又得去桃花坪,周而复始,一直维持到改成塘市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的第二用途就是养鱼了,几乎所有的山塘均养鱼,集体的时候一个生产队有那么几口塘,逢年过节就可以吃上鲜鱼的。我记得桃子湾有口塘叫做“黄吖塘”。有个三亩左右的水面,称得上一口大塘了,那个生产队队长是个很会划算的当家人,黄吖塘一年干两次,头次是端午节,干塘的时候只允许社员将一部分大鱼捉出来分给大家吃,那些钻进泥巴里的鲤鱼鲫鱼一律留在塘里养着,待到过年的时候第二次干塘了,一口塘的四周全队男女老少像虾子围沿一样,待到队长振奋地喊一句“捉小鱼啦”,大家争先恐后赤脚下了塘,那是数九寒冬啊,一双双白嫩嫩的脚浸入塘里后随即红了,什么鲤鱼啊鲫鱼啊虾子呀田螺啊泥鳅啊,一条条被从泥巴中摸抓出来,进入了数十家餐桌的晚餐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的第三用途应该就是养鸭的场地了。塘市公社有养鸭的习惯,鸭蛋是出了名的,有句歇后语叫作“塘市头的鸭蛋---紧固哩”,意思就是塘市的鸭子生出来的蛋,蛋黄结构紧密,做成盐蛋味道醇正,但是塘市人一般是不会将那鸭蛋吃掉,要留下来去孵化小鸭,到了早稻育秧时节,开抱屋(孵化小鸭的屋子)的纷纷开张,刚好是早稻插秧时,家家户户就将鸭蛋换成了小鸭仔,少则十五只二十只,多则四十只五十只,那鸭子在主人的调教下几天后就进入塘里游泳觅食,主人先在塘里将从茅厕弄出来的蛆投放塘里,让那些可爱的鸭仔去争夺,然后,鸭仔们转换到了稻田中,在秧苗丛中优哉游哉,那里面的蝌蚪啊鱼虾啊都是它们的美食。吃饱了之后要寻到塘中去继续优哉游哉,只是这个时候的塘成了鸭仔们的大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塘在塘市乡属于一个大集体时期的念想。那时候的塘是贯彻毛主席提出来的“八字宪法”修建的,毛主席的八字宪法(毛主席提出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影响当代中国农业20多年。它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1958-1960年连续3年"大跃进"期间,对农业"八字宪法"的歪曲和误解,也出现了虚假浮夸、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问题。)是公社化时期的法宝,强调了水在农业上重要性。对于塘市来说,解决水稻稳产增收首先就是修建山塘水库。于是,每一年的冬天就是大修山塘水库的季节,用于来年的储水备旱。因此,在塘市,有了“毛主席手里的山塘水库”之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