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历史文化名城】莆禧古城

青璜走吧 南湖逸致

<p class="ql-block">莆禧古城导览示意图</p> 莆禧古称浮曦,亦名鲤江,早在宋代就是著名的渔港商埠。<div>  莆禧古城,初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嘉靖年间,在兴化府城、平海卫城沦陷的情况下,莆禧所城坚守五十余日未被倭寇攻进,受明朝廷三大嘉奖褒封;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城楼、窝铺,并在4个城门上各筑敌楼1座。清初沿海截界,复界时城雉堞幸存,妈祖庙宇和神像尚保存完好;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1939年7月遭侵华日机轰炸,同年8月莆禧城被拆去南门、西门及部分城墙。<br>  1956年,莆禧城被列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修缮;1996年,莆禧城墙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莆禧城被公布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莆禧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1月,福建省批复莆禧古城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貌区。<br></div> <p class="ql-block">莆禧古城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年(1387 年),兴化卫指挥金事吕谦还同时监督修建了莆禧千户所城。莆禧所城位于兴化府东南90里的莆田县新安里,也是三面环海,但规模比平海卫城小:“周围五百九十丈,阔一丈二尺。墙高一丈三尺,女墙高六尺,共高一丈九尺。计女墙一千四十有九。窝铺二十。辟东西南北四门,各建楼其上东南北三面阻海,西凿旱壕,长二百一十丈,阔二丈,深八尺。”——【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卷48《兵纪一*兵政志》</p> 城墙<div>原城墙周长2300m,现存明代古城墙1335m,其中有完整的城北古城墙600m,城西古城墙200m,城东古城墙535m。城墙最高处7m,低的4m,垛高2m,宽5m。城石均为长条方石,底层4m高用的是莆田镇海堤的唐代长条石,中间约3m高用的是明万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加高时的明清长条石,顶层部分用的是1984年重修时的长条石。</div> 城门<div>北门、东门等两座明代遗存的完整城门及其两个瓮城,城门高5.25m,宽3.08m、厚2.16m,雄伟精致,用料考究,技色俱佳,具有较高的建筑技艺价值和重要的军事历史价值。两个瓮城设计成半圆状,半径为7m,周长20.3m。</div> <p class="ql-block">东门</p> 炮台<div>东北角、西北角两座炮台。东北角耸立山巅,雄峙四方,负责主攻;西北角威视旷野,主守两侧城墙,配合城西旱壕友军攻敌。</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八卦井</font></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门外。凿于明代,井内壁用石块砌成圆形,内径3.5m,深3m。井栏用青石板和方石栓围砌,分九格,呈九柱九角九板构造,每格长1m,按八卦排列,两格之间用边长0.3m的方石栓相隔,第二格无卦。</p><p class="ql-block"> 八个井板有八卦图案,一个井板没有八卦图案 ;八卦井周长:10.52m;直径:3.35m;卦柱:高80Cm,宽28cm,厚28cm;卦板:高65cm,宽100cm,厚15cm;卦字:阴雕石刻,高22cm,长25cm;空卦井板:1个,宽73cm,厚10cm;空卦井柱:1个,高60cm,宽23cm,厚23cm;八卦井站板 :东西各1块,宽17cm,长16cm; 井深:4m;水深:东2.8米,西2.2米。</p><p class="ql-block"> 八卦井按文王后天的八卦卦位排列:井东:震卦;井东南:巽卦;井南:离卦;井西南:坤卦;井西:兑卦;井西北:乾卦; 井北:坎卦;井东北:艮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莆禧古城墙附属物。<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格无卦号?据说:“八封”乃圣物也。为打水时踩用,防止打水时脚悬踩于封位,触及神灵而导致招来的缺水、干旱等灾难。</p> <p class="ql-block">城涵</p><p class="ql-block">城北2个明代古城涵,1个涵水流经长沟入海,1个涵流流经龙喉入海;城西1个明代古城涵,涵水汇入土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北门观音亭</font></p><p class="ql-block"> 座落于北门古十字街楼门上,亭屋檐门上挂一块写有“潮源亭” 三字的匾额,亭不大,建筑面积只有15平方米,平屋1开间。亭高3米,且结构简单,砖木结构平瓦造形。亭内奉祀一尊洪武年间的观音菩萨神像,神像身高60公分,与其他地方相比,是尊较小的神祗。但,却享受着“专户看守,专人管理,专主奉祀”的“三专”礼义,外人不能进亭祀拜,更为特殊的是,每次进香只能二支,多则不行。除供“天地公”一支外,另一支就是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尊观音菩萨会享有如此特别的待遇。据说: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莆禧建城并置千户所后,城内民众就以“所顶头"为界线,分为东门和北门二片自然村。而这二片自然村的地理结构恰好相反。东门片的地势是东、西、北三面居高,南面低洼,每逢雨水暴涨时,东、西、北的三条“水龙”,可直接流进南沟,通过水涵洞排入海中。而北门片则不同,即是东、南、西三面地势居高,北面偏低,每逢雨水时,东、南二条“龙水”全部倾注在“观音亭” 前的十字街口汇成急流。这股急流,在遭到十字街中间“龟背”式的地形拦阻后,自动向西、北两处分流,使急流变缓分为两股,一股从观音亭楼门下街道通过,流经天妃宫北侧;另一股沿街朝西拐向一座土地庙向北流去,最后两股水流在天妃宫门外汇合,再通过城北水涵洞排出城外。由于水路调节得当,避免了洪水成灾的祸害。据说,自明洪武二十年建城至今600多年时间里,城内民众从无受过洪灾。</p><p class="ql-block">对此,在民众中流传一出神话故事,都说:上述这种水路的理排布是观音菩萨在此“治龙”的结果。即:建城前夕观音菩萨为防城内水灾,就从东海调来一只” 神龟”伏于十字街交叉部位,以阻挡和调节“龙水”。所以十字街中间有一处状如“”龟背”的地形。世代民众都把其处称为“膨龟顶”。历史上城内再大的洪水,经流这“膨龟顶”时,都自动向西、北两处分流去。所在民众为报谢观音菩萨为民治水的恩德,便于明洪武年间,在十字街口北侧,建一座高3米、宽2.5米、长6米的楼门。并在楼门上建一间高2.8米、深2.6米、宽4米的观音亭,奉侍观音菩萨。还特地指派专户为其供奉香火,以防有人带有不洁之身进亭,沾污神圣,导致民众遭受水灾。故每当主人进亭供奉香火后,都马上把楼门关紧,不让他人进出。世代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屋架上一根长4.2米、且雕梁画栋,花纹异彩的脊梁和亭内一付76公分宽的大门,就是洪武二十年的古物。亭中观音菩萨前,摆有两只神桌,供主人摆香火之用。其中一只是长桌,两头翘角,桌高1.2米,长2.8米、宽40公分。另一只是“八仙”桌,高90公分、长1.3米、宽70公分。桌上安放一个绿色的圆形瓷盆,高9公分,口径30 x30公分,此为世代祖传的香盆。据说:亭内墙壁上原挂有一张与亭同建时的明代“观音图”,长约40公分,宽20公分,图中画有“观音符像”此物已失。同时失落的还有一块明制古匾额。亭内主人还藏有两扇观音台前的屏风门,门高88公分,宽24公分,系明永乐年间的古物。两门共有上下,左右四幅的花鸟画图。其中有:“成群旅雁戏游集芦州”、有“雀凤轻风软吉报主人”;也有“蝴蝶偷花捕粉自吻恋”等等。每幅图案中都有作者的赋诗。落款为永乐丙年。据查永乐四年和十四年,即1406年至1461年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东门马路顶石梯路</p><p class="ql-block">位于鲤鱼山北侧山坡上,属丘陵地带。古代是一条又高又陡的山坡路。明洪武二十年同莆禧城一起修筑为石坂路。是东门守城明军出巡骑兵队必经之路,故称“马路顶”。</p><p class="ql-block">石梯路长达33.6m,宽7m,共有17道接洽处。每道接洽处用五块长3m,宽48公分,厚18公分的条石并排铺着。条石两头接洽处又用二块长3.5米,宽30公分,厚18公分的石坂为枕石相衔接。按照“蜈蚣”形状,一节一节地从“街道尾”顺着山势,由低处向高处直铺到东城门口。每节坡度平均33公分,头尾落差六米,就象一把“ 楼梯”架在城门坎上直通城外,称为“马路顶石梯路”。</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当日,游行队伍必须经过“马路顶石梯路”,路过<br></p><p class="ql-block">时,队伍全部停下来,按传统顺序举行庄严的“进马路顶”活动。据当地人介绍,历史上在修建这条路时,由于缺乏石材,村民约定每一个在外回乡的游子都要背两条石板回来铺路。所城内道路布局以丁字形街道为主,路面宽度一般为 3-6 米。<br></p> <p class="ql-block">城内水涵洞</p><p class="ql-block">最大的有北门和东门两涵洞。这两个涵洞因地势居低,承负全城85%以上的排水量,被称为“莆禧城内的消灾洞”。</p><p class="ql-block">北门水涵洞,位于北门“天妃宫”前右侧20米处的城脚下,内径长13米、高0.8米,均用长方石构造,坚实牢固,抗洪力强,洞口还坚有几块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据传,这些石柱是明嘉靖年间立的,以示妈祖显灵,指派的“山神、土地神”在此抗倭、守洞保城池之象征。抗战时期,日机多次轰炸莆禧城,此洞又成为所在民众的防空洞,一有空讯,人们就往洞里钻,洞顶还有一排排 傲然挺拔的古榕树,又是群众避暑掩风的好所在,算是城内一处好景观,现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东门水涵洞位于城东"鲤鱼山下”,有山水倾斜,外洞口直通海边,内洞口与城内条横跨南 、北的大水沟相连接,整个东门片的水量全部流进此沟,再通过水涵洞排人南悔。这样一来,沟、海洞连接-起, 每当暴雨时,内有山水倾流,外有潮水上涨,下有沟水澎湃,民众被沟水划为以沟为界的东西两地,形成了历史文化。因此,每年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八日晚,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城险大神过沟仪式。浩荡荡的节日队伍通过沟面石板桥。由西向东行进,以示城医神保佑东、西两地民众的平安通作紧况空前,热闹异常世代相传。至解放后当地政府对该沟进行石砌改造,两边沟墙再次加高,保持与水酒洞相配套,使沟水个面,从而观免了相落沟调,共水成的调费。还有男外的内个涵洞,除近年在城北北又发现一洞外,其余三洞随着古城被破坏而毁废。</p> <p class="ql-block">莆禧城外古教场</p><p class="ql-block">位于莆禧“所城”西北,周长三里,宽一里,除建有演武亭和点将台外,在教场东南面还凿有一条长210文、阔2丈、深0.8丈的护城壕。具有攻防能力。据传:莆禧教场建成后,起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教练作用,每天兵丁操练不停,还经常举行演武比赛,大大提高了军兵的思想素质和军事技能。这在当时的抗倭御寇保城池的实战中体现出来。即:嘉靖四十一年秋,倭犯莆田,府城和平海卫城相继失陷,唯有莆禧所城被寇围50余日而不陷,与教场的作用无不关系。在《闽书扦围志》中有这样记载:“主要是其人(指莆禧军民)习海、勇敢和协尾贼则奋号先登城以下陷”。按军事常识解释:“习海””系是我悉地形地物:”勇敢,指官兵的思想素质好:”和协,意在军民围结:“闻威则奋号先登,体现军事上快速性能和时间观念如来没有平时通过艰苦操练,就不可能有战时的胜利。这足以说明当时军事教场所起的作用和所取的战果。</p> <p class="ql-block">境内烟墩台</p><p class="ql-block">墩台,即烟墩台,系古代军事报警点。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通讯联络设备差,报警困难,为防御外来侵略,故设立烟墩台,也称烽火台。一且发现敌情,墩台便夜炷火、昼举烟,以此为信号进行联络,周围各墩台互为策应,所在军民一看到墩台炷起烟火,便知有敌犯,不约而同地进人临战状态。</p><p class="ql-block">明代,为抗倭御寇,在沿海各军事要地均设有墩台报警点。据《莆田县志)载:当时“境内墩台有14座”,其中莆禧所城辖有新安里十一座墩台,即:吉了、塔林、庵前、门夹、山东、山柄、尖头、眉头、后埔、度边、西山等。还辖有崇福里三座,即:大洪山、吴山、蛎山,它不仅与郡城相互策应,而且与平海卫城、嵌头寨城起联防作用。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倭犯莆禧,各烟墩台举火,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和分巡姚凤翔等立即率领水师、民船出击,倭寇败退,死伤无数,被我活俘14人,这是明代莆田军民抗倭斗争的第一次大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吉了墩台,此地是当时沿海地区军事要寨之一,早在宋代就没有吉了巡检 ,熙宁四年(1071 年)建立吉了寨城,明洪武时期,在莆禧千户所管辖内设有吉了巡检司有船兵驻扎,嘉靖年间,倭犯莆田严重,吉了成为抗倭前哨,该地墩台直起到重要的报警作用, 是当时莆棉所管辖十一座嫩台中警次最多,信号最灵的墩台之一,管称“吉了山墩台”。上述各地墩台,原由兴化府派民夫守寮。洪武二十年改由莆禧所拨军士守寮。万历(1573 - 1620)末年,各地墩台开始缩减,境于数台只剩有门来、山柄、西山、尖头东胡等五座,每座教台配备守寮军士五名,东接平海,南接吉了,仍属莆禧所管辖。</p> <p class="ql-block">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安桥古碑</p><p class="ql-block">城东的“观音亭“前有座古墙,古墙的西端竖着一块高1.5米、宽44公分的干年古石碑。碑上刻有“大安桥“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古时,此处有座约长16米、宽4米、高5米的古桥。桥北是深沟,桥南是大海。东常“鲤鱼山”,西夹“龙脊背”。古桥就坐路在这沟海交接的深谷处,就象一条长虹横梁于东西两岸。是当时重要交通要道,古人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据传,此桥建于宋代。此处当时是一片山坡荒野,人烟稀少。后被“孽龙”拖成一条深沟直通南海。当地民众被划为以沟为界的东、西两地。至此,沟海串通,孽龙海鲤经常作乱,山雨倾盆,海潮澎湃,洪水成灾,截断了东、西去路,民众深受其害。路人经过,常有不测风云,时有祸难之患,当地民众称之为“祸民沟”。</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各地建宫筑庙、辅桥修路便成当时的一大功绩。此时,莆禧古代民众为征服“龙水”,打通要道,造福子孙,在当时科学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他们用自己勤劳勇敢的双手,筹集资金,自力更生建造了这座石桥。从此,桥通道顺,人平安,路人再也不受“龙水”阻挡和作难了。所以古人把这座石桥称之为“大安桥”,并在桥头竖起一块刻有“大安桥”三个字的石碑,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安桥”古碑的来历。</p><p class="ql-block">至于桥北为何有座“观澜亭”?这既有神话之传,也有景观之意,古人说:观音菩萨心地善良,为民除害,掌有治龙之大法。她化成神女与莆禧民众共建大桥,桥成身化。把“孽龙”伏死于后山,把“龙水”降入于南海,把“ 海鲤”处置于沙滩。这三处就是至今莆禧城内外史称的“龙脊山”“龙喉水”和“鲤鱼嘴”三景点。古代民众为奉祀观音菩萨,就在桥北建起了这座“观澜亭”。亭下还有一条通往南海的千年“龙沟”。亭中悬挂一块刻有“ 观澜”二字的匾额。含有坐亭观海之意。典出此地龙水入洋,海浪滔滔,桥亭相应,山水连锦,是古代莆禧地区的一大景观。后来,为尊敬观音菩萨和建桥功臣,古人路过“大安桥”,都要进亭烧香请安,官员要过“大安桥”都要下马示敬。因此也称之为“下马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当地民众家家户户牵子抱孙、提灯举烛进亭烧香祈求,而后举行“过桥“仪式,以示平安顺气,热闹至极,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随着朝代的变换,“大安桥“不断遭改造。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莆禧城始建后,“大安桥”就被城内石板街道所复盖。桥北原有的天然深沟被“人造沟”所代替,桥南的海湾变成城内的湖泊。并遂渐被恳为良田和民屋。</p> <p class="ql-block">大参将胡公遗爱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山亭镇莆禧村古街路旁。石碑坐北朝南,高2.6米,宽0.78米,厚0.17米,底座长1.2米,宽0.7米,高0.5米。圆首,碑额浮雕云月纹,碑阴刻楷书“大参将胡公遗爱碑”,上款刻“时隆庆元年季夏吉旦立“,下款刻“公讳守仁囗别号近塘,浙江观海人也”。此碑是为纪念明代抗倭将领胡守仁所立,胡守仁在戚继光部下任“忠军”总哨、把总之职,后升任福建行都中路参将,统理本营军务。此碑为研究抗倭名将胡守仁提供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龙寺碑刻</p><p class="ql-block">位于山亭镇西前社区西龙寺内。现存有两通石碑。</p><p class="ql-block">“莆禧所篆廖侯去思碑”,高2.53米,宽0.85米,厚0.2米,圆首,碑周边刻卷纹,碑额刻云月纹饰,楷书竖刻。这些碑刻对研究明代莆禧民众抗倭御暴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莆禧所千户侯曾御暴爱民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碑高2.15米,宽0.84米,厚0.2米,碑文上款刻“弘治四年十二月吉日”,下款刻“新安四境乡民众等立”。研究莆禧乃至莆田明代民众抗倭御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载:明朝廷在弘治四年前,派任莆禧所曾姓千户侯,最早有曾受式(系郴州府宜章县人)。于永乐十五年(1417)由西安卫副千户调任莆禧所。之后,其子曾荣、孙曾昊均在永乐十五年至弘治四年间继任莆禧所千户侯。</span></p> <p class="ql-block">莆禧千户所署在莆禧千户所城内,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设,命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建。中为公厅,东西列十百户所,前为仪门,又前为谯楼。兵马司四所在各城门内。——《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五十二*工记一【明】周瑛,黄仲昭。</p> <p class="ql-block">宫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莆禧城隍庙</font></p><p class="ql-block"> 位于莆禧城内东北,又称鲤江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41),为千户所城隍庙。该庙是由原宋代鲤江庙嬗变而来。鲤江庙始建年代失考, 时庙中主神为司马圣王。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景炎二年十一月,少帝端宗赵昺,为海上元军追至兴化港,忽大雨雾晦冥,帝舟避蔽于奉国里演屿,后在浮曦登陆,憩鲤江庙,把龙凤衣晾于神座上。” 明洪武二十四年(1341)建莆福所城时,将鲤江庙改为神隍庙,奉城隍爷为主神,司马圣王易位共祀。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城隍庙位于城内东隅, 守御所千户刘毅建,时全城壮士千二百军,侯封铁券十四人奉命爰初立庙,以壮金汤”。此后,城隍爷在明嘉靖年间抗倭有功,曾荣授三次褒封。</p><p class="ql-block"> 据《敕封守御城隍大神碑文》载:“夫最著者嘉靖壬戌之秋, 倭人入寇,城围五十余日,神灯四布,夜夜绕城,而寇望城生畏自溃鼠患。明天子以兴、平诸城空守,嘉异吾城隍守御之功,特诏封城隍大神,赐以黄袍,敕封威灵公。”这就是莆禧城隍爷身穿“黄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末年(1661) ,清廷实行“截界迁民”政策,莆禧百姓内迁至涵江关城凤岭(即今涵江鉴前),人们随携神隍神徙居凤岭,于当地集资重建城隍庙。仍取名鲤江城隍庙,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沿海复界,原莆禧民众纷纷回原籍,但城隍神仍留在涵江鲤江庙,莆禧人回去后又在原庙中重塑城隍金身奉祀。这样涵江鲤江庙城隍神便成为莆禧的分灵之神了。因此,每年五月十九日神诞吉日,莆禧祖庙都要选派耆老奉备祀仪赴涵江城隍庙祭祀,此制相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现庙宇坐北朝南,占地310平方米,二进歇山式构建,大门营造突出,两边屏风墙,中间作板门,临面成“凹”字形。大门进为拜厅,而后天井及两庑,进而主殿。主殿后帐奉祀城隍神,着黄袍,戴银冠,显赫威严。两旁配神各四尊,天井两旁之廊庑各设一帐,右祀司马圣王,左祀中军爷。庙前为大埕,埕之东侧建戏台,一条水泥道从庙埕经莆禧城门直达城湄公路。庙中藏有二块石碑,即《敕封守御城隍大神碑文》、《莆禧城隍庙协建题名》,记载该庙的历史事实。这个庙于1986年4月列为莆田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 同莆禧城一起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庙宇楹联:</p><p class="ql-block">大门:</p><p class="ql-block">保固金汤神有赫,障庳善恶法无私。</p><p class="ql-block">庙本攀龙左握仙巾抱九鲤,</p><p class="ql-block">城原附凤右携螺岱环双江。</p><p class="ql-block">殿内:</p><p class="ql-block">护国庇民有严有翼,</p><p class="ql-block">安良惩暴无党无偏。</p><p class="ql-block">昭彰惟有善,燮理总无私。</p><p class="ql-block">地祇长示赫,天骥自呈才。</p> <p class="ql-block">匾额“仰赖鸿庥”</p><p class="ql-block">在城内城隍庙中古匾额甚多,其中有一块题名“仰赖鸿庥”的匾额。</p><p class="ql-block">说起这块匾额,事出明嘉靖已未年间。当时倭寇数千人,侵犯莆田沿海一带。这批海寇,今天袭击平海卫,明天又去围攻嵌头寨,后天又来攻打莆禧城,弄得四境不宁,人心惶惶。不久,这几处卫寨城的长官,便暗中串联,准备以莆禧为战场,三处兵力合为一股,然后诱敌而歼之。隔了几日,便故意传出种种谣言,说什么莆禧城中粮尽水绝,守兵纷纷逃跑,现在所城内已派人到处购粮等等。果然,倭寇头人听到这些谣传之后,就派出暗探出外打探。这时,一-些内地的不法分子,甘当汉奸,把听到看到的事,传告给倭寇头人,倭寇头人听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下令,叫手下饱吃一顿,准备攻打莆禧城。第二天,倭寇兵临城下,便派出探子前往察看,果然发现城上守兵,个个无精打采,好象饿了几天似的,还不时见有人在城门外买卖粮食。倭寇头人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一声令下,所有倭寇,像饿狼似的扑向所城。而所城之内军民,早有准备,立即关闭城门,搬出城上火炮,对准这些倭寇狠狠地打,打得这些倭寇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倭寇头人看势头不对,即时下令撤退,想不到才转了身,背后一队穿“城隍神兵”服的士兵,杀声连天,蜂涌而来。倭寇头人不知这些是什么队伍,更是乱作一 团,双方混战了一场,倭寇胆战心虚,伤亡过半,纷纷退到海边,企图抢占海船逃命。想不到才退至海边,那些停泊在海边的渔船、货船,都竖着”城隍神兵”的大旗。这些如丧家之犬的倭寇,见了这些大旗,知道上了官兵之当,便各自逃命。有的投海,想凫水而逃;有的跑到山上,躲进墓穴,以此求生;有的负偶顽抗,被官军一刀丧命。 总之,这次倭寇企图围攻莆禧所城,结果却遭到全军覆没。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那些穿着“城隍神兵服”的士兵,是那里来的呢?原来,这是平海卫、嵌头寨、莆禧所的三处士兵,有意扮演的,目的是用来惊吓倭寇的。而在实践中,果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於是,事平之后,当地军民,在莆禧城东战场收尸,分敌我,别男女,以礼埋葬。第二日,所千户把战绩报於兴化府,府君立即派人来莆禧所城劳军。而城中民众,听到“城隍神兵”助战,并取得这场决定性的胜利,就特制了一面匾额,题名“仰赖鸿庥",挂於庙中,以示民众对城隍的无限信仰。</p> <p class="ql-block">匾额“东海保障”</p><p class="ql-block">鲤江城隍庙后厅挂有“东海保障”和“恩威护庇”二块匾额是怎么来历的?据史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福建倭患连年不休。兴化沿海,尤为严重。明朝廷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便於嘉靖四十一年,调戚继光入闽剿寇。戚继光奉命人闽之后,在兴化林墩,取得了一场决战性的大捷。事后,戚继光便调回浙江。想不到戚继光部队前脚才走,那些被打散而幸运生存的倭寇,又纠集一起,卷土重来兴化。而这次倭寇重来,又给兴化人民造成更大灾难。古语云,“回头蛇咬人难救”,这些被戚继光打得焦头烂额的倭寇,更以百倍的疯狂,侵入兴化沿海,每到一处,便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身陷此境的兴化民众,只好向县府告急!县府便向省城告急!省城只好向朝廷告急!明朝廷听到这些告急后,又再度调来戚继光,叫他二度入闽抗倭。戚继光接到圣旨后,总结了第一次入闽剿寇的经验,便在义乌征得义军一万名,经训练之后,再次进入福建。</p><p class="ql-block">戚继光进入福建后,可说是旗开得胜,相继平定了福清许厝、连江马鼻、宁德小岭等地倭点。一些游散的倭寇,便又集中在莆田平海卫,企图凭借着一面靠陆三面靠海的有利地势,继续为非作歹。戚继光探得这一消息后,便集中兵力,由内地向平海卫包抄而来。有一次,戚家军路过莆禧所城时,遇到一股精锐的倭寇,占领着莆禧城东一座小山——山柄顶的有利地势,企图与戚家军对抗。戚继光了解了敌我形势后,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决定采用拉锯式成术:不时大张声势,派兵出击;不时就地收兵停战,偃旗息鼓,弄得那些倭寇莫名其妙。就在这时,戚继光早已派兵,水陆并进,包图了这股倭寇。到了第三天约定时间,戚继光一声令下,戚家军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杀得倭寇抱头鼠窜,急着向海边船只跑去,可是到了岸边一看,那些船上,早已站满了戚家军。结果,这股最后侵犯兴化沿海的倭寇,遭到彻底的灭亡。战斗结束后,戚继光鸣锣收兵,自己骑着一匹黑龙驹战马,亲自检点兵将,却意外发现一队穿着黄色军服的士兵。戚继光一时想不起这是哪里来的队伍,便叫来将领查问,只见四位将领上前,其中一将禀道:“禀大人,我等四将,奉所城隍之命,前来助战!”说着,所有那些穿黄装的士兵,却全然不见了。戚继光对眼前的事,十分惊奇,於是立即派人到城中查看,有无城隍庙,有无四位将军。这位派去的使者找到城隍庙后,伙同庙中的庙祝,一同查到庙中的四将军神像。不看也罢,这一看,庙中后厅两旁所塑的四大将军神像,与刚才所见的四位将军一模一样,而且身上不时有汗珠滴下。这位使者看完之后,便一五一十地回报戚继光,戚继光听后大有所悟,知道这是城隍显灵,暗中助战。只是一时军务在身,无暇朝拜,便马上写了“思威护庇”与“东海保障” 两句,令地方官制成匾额,悬挂庙中,以彰灵信。</p> <p class="ql-block">匾额“绥靖萑苻”</p><p class="ql-block">在鲤江城隍庙中还挂一块写有“ 绥靖萑苻”的木制匾额,这是什么意思呢?按字句解释,叫做“平定盗贼”。民间传说,清光绪年间,莆德所城中,驻有千多人的守兵。这些守兵不但配有刀枪,而且还有火炮。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朝廷便会送来弹药补给。有一次清军由福州运来一船军用火药,准备先给莆禧所城,然后运往厦门。当日,这只官船便在莆禧所城外澳头停靠。船上官兵,一时麻痹,只留下两人守船外,其他的便都来到所城内,吃喝休息,待第二天再走。想不到意外的事故竟然发生了。古云,“鸭蛋再密也有缝”。原来,这只官船运送火药的事,被海面上的一股海盗知道了。几个海盗经过一番计议之后 ,便立即趁着这些官兵进城吃吃喝喝的时刻,驾起小舢板,偷偷地靠近官船。这时,留在船上看守火药的士兵,也喝得酩酊大醉,倒在船上打呼噜。说时迟那时快,几个海盗见此情景,立即跳过船,把两个看船的士兵,严严密密捆在一起,并蒙上头面,然后不慌不忙地,把船上所有的火药,搬得一干二净,待第二天在所城内休息的官兵回船时,大家见了此景,吓得个个面面相视。只见一位军官上前给两个被捆的士兵松了绑,询问情况后,感到事态的严重。於是,一面马上派人到厦门禀报提督,一面又派人到县城报告知县刘锡渠。再说,厦门提督听后,立即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朝廷下旨要在十天内破案。这边刘锡渠得到报告后,觉得案情出在本县,此事非同小可。第二天,厦门派了一位使者,协助刘锡渠破案。这时,刘锡渠一边派快捕来莆禧海面四处巡查,自己也跟厦门使者,化装为老百姓,深入莆禧暗访。可是访了几天,仍然找不到一点线索。 大概两人也是走累了,刚好路过所城东边的鲤江城隍庙,就顺便进去歇脚。这时,刘锡渠便对厦门使者说:”我们找了这么多天,并无半点消息。我想求求城隍帮助,或许能得到指点。”使者听了刘锡渠这么说,只好顺从地应道:“大人主意就是”。於是刘锡渠便点了香,祈求城隍指点迷津。事毕,刘锡渠与使者又出暗访,来到城外一处偏僻所在、听到一个山洞中有人吵架,说什么“要是分不清楚,就要上告官府”等等,刘锡渠听后,觉得事出蹊跷。立即找来所城守兵,把洞中人众抓来查问,其中一个看出事已暴露,便把如何劫掠军用火药的事一一招了出来。刘锡渠听后便叫士兵带着这个海盗到了窝点,一查,这些火药一一俱在。士兵回报刘锡渠后,刘锡渠这才放下心,对着使者说:“今天要不是城隍显灵,能这么快破案吗?”使者听后也说:“这位城隍果然灵信”。事平之后,刘锡渠回到县城,便把这件事告诉夫人,夫人听后便建议说:“城隍既然如此灵信,应该给他送个匾额,以彰其灵”。刘锡渠听后说:“说的有理,此事明天就办”。当晚,刘锡渠苦苦思索,终於想出“绥靖萑苻”四字,第二天叫人做了个匾额,匾额做成后,又择了个吉日,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把这块匾额,送到莆禧城隍庙,悬挂大厅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莆禧天妃宫</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莆禧村北门自然村,创建于宋绍熙三年(1292),最初曰“崇福夫人庙”,后曰浮曦妃祠,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明初建置莆禧城时名曰天妃宫至今,清初截界迁民时被夷为平地。康熙庚申年(1680)复界后原地重建。1990年、2010年重修。 </p><p class="ql-block"> 坐东南朝西北,悬山顶,抬梁歇山式土木结构。通面阔14.42(14.5)米,通进深22.98(28.7)面积416.1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二进廊枋式建筑布局。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组成。</p> 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门楹底部有石狮一对〔系新设置以示吉祥崇肃〕。门框上正中悬挂天妃宫三字扁额,落款有民国年间字样。门口有三级青石台阶下接宫埕,宫埕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前方筑一平台,为神事活动供梨园子弟酬神献演场所。埕右侧有一口水井,据传是宋代人工挖掘供起宫塑神用水之需。<br> 宫中前殿、中殿之间天井底花围中长出一棵千年贞桧,鹤骨龙腰上伸出天井。<div>  当步入宫门,宫内天井的一棵龙柏,种植于宋代,是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宫庙树。这棵树外表看起来斑驳,中部的树干还出现几个小窟窿,内部已经空心,但枝叶仍然繁茂,被誉为“空心比干始祖林,天下妈祖第一树”。妈祖“补鼎补鼎锅,越补越塌窟”、“铸卜杯和三支香”的传说,都发生在这棵古柏下。<br></div> 中以两天井隔间,两边有宫房、廊庑,比一般宫庙宽敞,前殿与中殿之间设有多开门扇的隔离阙墙。宫阙前竖两石柱,宫门两边有"码面窗"一对,宫阙两翼延伸与边墙交合处凸出两小间,内祀柳金二使(千里目、顺风耳)。<div>  中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div>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木构架。 建筑保持明初风格,宫中供奉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像,还保存明、清楹联和咸丰年间的刺绣织物等文物。是涉台文物之一,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板联“水之湄,女圣千秋口跻;墀以下,沙河—带奇观。”上款“嘉庆丁丑年”,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下款字跻不清,有“□□弟子□□□敬奉”等字样。 洪迈《夷坚志》中《浮曦妃祠》:<br>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海还乡,舟次莆田境浮曦湾,未及出港,或有人来告:“有贼船六只在近洋、盍谋脱计。”于是舟师诣崇福夫人庙求救护,得三吉珓。虽喜其必无虞,然迟回不决。聚而议日:“我众力单寡,不宜以白昼显行迎祸;且安知告者非贼候逻之党乎,勿坠其计中。不若侵晓打发,出其不意,庶或可免,况神妃许我邪!”皆日:“善”。迨出港,果有六船翔集洪波间,其二己逼近,舟人窘迫,但遥瞻神祠致祷,相与被甲发矢射之。矢几尽,贼舳舻已接,一寇持长叉将跳入。忽烟雾勃起,风雨倏至,警涛驾山,对面不相睹识,全如深夜。既而开霁帖然。贼船悉向东南去,望之绝小。立之所乘者,亦漂往数十里外,了无他恐。盖神之赐也。其灵异如此。夫犬今进为妃云。 天妃垂灵显圣的民间传说颇多,较为突出的是宋景炎二年十一月端宗赵?由福州乘船南逃,在海上被元军追逐至兴化港,在浮曦登?帝与朝臣?鲤江庙,太后杨淑妃与内宫诸妃子在浮曦妃祠歇息。临行时赐赠三件宫庭绣品:“云肩”、“色裤”、“缠脚鞋”。这三件宫庭绣品一直保留至今,每出巡行道才亮相。后来当地村妇们依样仿造沿袭为民间通用。明、清两朝及至民国后期莆禧城内无不缠足的女人。凡结婚出嫁作新娘务必上身披“云肩”(绣龙凤的霞帔)、下身穿“色裤”(裤筒口绣云草的红裤子)、足着鞋面绣花枝的三寸金莲缠脚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虽为传说,但千多年来美娘们的盛妆风格、独特习俗足可印证。天妃宫之所以显灵昭著、名闻遐迩,实与杨淑妃太后的临幸息息相关。 <div> 附杨淑妃生平:(?—1279)南宋笫八位皇帝度宗的妃子,端宗赵?的母亲。1276年临安陷落后,在国舅杨亮节护送下带俩帝子?、?经温州逃到福州,七岁的?在福州即位宋端宗,年号景炎,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1278年十岁的端宗崩,由弟?继位为宋怀宗,年号祥兴。1279年南宋军队在崖门败北,丞相陆秀夫?着帝投海自尽,太后听到消息,感叹南宋复兴无望也投海殉节。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为国,宁死不降,率领20万大军捍卫自己民族,为国尽忠慈满天下的南宋国母,每年农历四月廿七日在这举世震惊的宋元大战场—新会崖门举行隆重的国母诞祭祀活动。这国母诞500年前设定一直沿袭至今,号称“五邑第一诞”。 <br></div> <p class="ql-block">莆禧太极殿与乾元殿</p><p class="ql-block">这两殿都坐落于秀屿区莆禧古城墙之内,相邻不到一百米,太极殿前与莆禧天妃宫相邻。两殿都主祀玉皇至尊,同一个地方先后建两座玉皇殿是何原因不明。</p><p class="ql-block">太极殿建于唐代中叶,几经兴废,近年重建,现建筑为抬梁歇山式构造,殿宇坐东朝西,面宽五间,山门进为大埕,殿大门前石雕极其精致,殿内宽敞明亮,各神龛、供桌、公案等均精雕贴金,使殿内映衬得金碧辉煌。殿中设五神帐,玉皇至尊居其中,右侧为玄天上帝,南斗星君,再而温、马、苟、雷元帅及三官大帝。左侧为护法天师、北斗星君。再而康、赵、毕、关、地藏王。梁上挂“青虚会极”匾。</p><p class="ql-block">乾元殿位于太极殿之东,始建年代不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现殿宇为二进歇山式构造,面宽三间,大门进为拜厅,而后两廊天井,再即主殿。主祀玉皇至尊,其右帐为田公元帅,左帐为中军爷。殿字坐北朝南,其东侧建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殿中拜厅挂“代天巡狩”匾,主殿挂“乾元配天”、“文彩风流”、‘“军威整肃”等匾。</p> <p class="ql-block">莆禧古城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 莆田市第二批历史建筑莆禧古城名录<br><br>1.郑氏民居,位于莆禧村北门79-1号,清代建筑。<br><br>2.福门寿民居,位于莆禧村北门自然村,民国建筑。<br><br>3.陈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107-1号,民国建筑。<br><br>4.梁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208号,清代建筑。<br><br>5.武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284号,民国建筑。<br><br>6.陈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154-1、155-3号,民国建筑。<br><br>7.柯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169号,民国建筑。<br><br>8.沈氏民居,位于莆禧村东门330号,清代建筑。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地处北岸经开区的明代戚继光抗倭遗址莆禧古城万人空巷,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庆赏“莆禧十九日”元宵庙会。</p><p class="ql-block">“利刃能为百尺梯,依猱升木快攀跻。”这是《莆仙风俗竹枝词》对莆禧古城元宵的记述。农历正月十九,莆禧城隍庙,鼓点切切,人声鼎沸,广场中央竖起高达17米的刀梯,21个梯级每一道都是一把刀刃向上的尖刀。</p><p class="ql-block">当绕境巡安的队伍行至东门马路顶时,人们高喊“进啊!进啊!”并依序向坡顶冲跑。回到城隍庙广场时,表演者便开始攀爬刀梯,刀梯在蓝天下耸立,映衬得攀爬者身影越发微小。当表演者在梯顶坐定后,便开始向广场抛掷铜钱,寓意纳福驱邪、平安好运。现场人人高举双手,抢拾铜钱。</p><p class="ql-block">下了刀梯,表演者又跃上刀轿。扛轿的年轻人在一面大旗的指引下,开始颠刀轿,大旗翻卷,刀轿颠簸如浪,表演者稳坐如山,轿夫们气势逼人,整场欢呼,气氛热烈。随着轿夫抬轿跑进城隍庙,人群转向不远处的摆棕轿跳火。小伙子们头戴蓝色扎巾,身穿白衣蓝裤,两人一组肩扛棕轿,蓄势、奔跑、跨越火堆,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武文新《古城春秋》、《螺港风光》、《兴化府莆田县志》、《重刊兴化府志》、《八闽通志》、郑国荣提供资料</p><p class="ql-block">第三部《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名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王国维《人间词话》)而博览莆舆之物。</p><p class="ql-block">声明:本美篇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