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游记(10)伦敦街景

HUILI

<p class="ql-block">伦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首都,它悠久的文化历史,现代而又古老的都市风恣,久已让我们存愿去那里一睹它的风彩。2012年时第一次到欧洲时曾计划前往,但时逢奥运,太多的人去往那个四面被大海围裹的几个岛屹形成的岛国,压制了我们前往的意愿。这一压竟又是七年。 2019年9月19日,我们终于踏上大英帝国的板图,落脚它的首都伦敦。</p><p class="ql-block">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在我们停留伦敦的11天中,漫步于伦敦的大街小巷,教堂城堡;欣赏她的河流桥梁,皇宫民宿,感受其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 ...11天太短太短。</p> <b>1. 伦敦三红</b> <b><i>1.1 红色双层巴士</i></b> 从机场出来,让我突然间精神振作忘了舟车劳顿的是那辆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中充满英伦特色的双层巴士,它成了我下飞机之后马上乘座的交通工具,而且将在以后的十天中成为我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红色双层巴士第一次驶入伦敦是1954年。当时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马路大师”,也有人简称“马路主人”或“路霸”。由于伦敦街道狭窄拥挤,双层巴士推出后,很好地解决了伦敦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英国伦敦人热爱红色双层公交巴士,与之相配套的是伦敦实行的“公交优先”政策,城市街道无论多狭窄,都辟有公交车道,并有极其清晰的道路说明标识。 值得一提的还有伦敦的黑色出租车(Black Cab)。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伦敦黑色出租车带着伦敦的标记,行驶于大街小巷。 1906年,英国的机动出租车开始在市场上活跃,逐步取代从十七世经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就出现的商用出租马车哈尼克出租车(Hackney carriage)。<div>二战以后的1948年,Carbodies和Austin(奥斯汀)两大公司合作生产Fairway-FX3车型。1954年,奥斯汀又将耗油的汽油发动机换成了柴油,让它更有利于整天都在跑路的高里程的出租车。FX3是以黑色为基本色生产的,如果选择其它颜色,则必须付出额外费用。这对于需要大量购置车辆的出租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笔昂贵的成本费。成本经济的典范,让这些FX3出租车全部成了黑色,而这些黑色出租车也被一直延续至今。<br></div> <b><i>1.2 红色电话亭</i></b> 伦敦对另一个经典的存在, 是随处可见的红色电话亭。这些2米来高矗立在伦敦大街小巷的红色电话亭已经成为了英国特别是伦敦最经典的特征之一。<div>红色电话亭的英文可以称为"Red Telephone Box"或者"Telephone Kiosk"。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很早就开始使用电话了。 英国第一个公共电话亭是在1921年由The General Post Office(邮政总局)设立的,由英国建筑师Giles Gilbert Scott所设计的,简称K1(Kiosk No.1)。1924年由他所设计的K2版型的电话亭获得了当时英国邮局所承办的竞赛。1926年这一版的红色电话亭第一次被搬上了伦敦街头。Gilbert所设计电话亭大胆的使用了鲜艳的红色,凸显了当时大英帝国的高傲气质,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Gilbert又于1935年设计了改进后的K2版电话亭K6,此电话亭的再设计是为了庆祝国王乔治五世的盛典。而这个K6版红色电话亭就是沿用至今的,也是大家在伦敦街头看到的红色电话亭。</div><div>在1980年之前,英国总共有七万三千个电话亭,但沿用至今还没有被替换过的也只剩下两千个。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更新,电子设备普及,这些红色电话亭被使用的机率非常非常地低,失去了它原来的使用价值。但它仍不失为伦敦的标记。</div> 伦敦街头上,也能见到这种绿色的电话亭,它是为公众设置的专用报警电话。 <b><i>1.3 红色邮筒</i></b> <div>早期的英国邮筒和我国现在邮政系统采用的颜色一样,都是漆成绿色的,但很快,邮局就收到了大批公众寄来的信件,人们抱怨说这种颜色不太醒目,尤其是在多雨、多雾的“雾都”伦敦,甚至会在走路时误撞上去。因此在1874到1884年间,邮局决定把邮筒重新刷成一种亮丽的红色。<br></div><div>在邮筒下方,还有英文大写字母,这就是皇家花押字,也就是皇家的徽记。不同“皇朝”安装的邮筒上边的花押字是不同的。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邮筒是英国大街上最常见的邮筒了。花押字是ER和罗马数字II。<br></div> <b>2. 伦敦的桥</b> 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也是英国最长的河流,全长402公里。在塞尔特语中泰晤士河意为“宽河”,最宽的地段达640米。它从伦敦市中心穿过,是伦敦最重要的水路,伦敦的主要建筑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两旁。 泰晤士河穿越伦敦段桥梁有20余座,历史悠久,堪称一部英国桥梁工程发展的技术史和艺术史。受时间所限,我们仅走过其中的三座。 <b><i>2.1 塔桥</i></b> 塔桥(Tower Bridge)是伦敦的象征,伦敦的名片。好多人误以为它的名字是伦敦桥,我也是到在分别看到了这两座桥后才知道塔桥而不是伦敦桥才是那座名扬世界的由两座桥塔连接的双层吊桥。 19世纪后期,伦敦东部商业区迅速发展,跨泰晤士河交通的发展已远远超过现有桥梁的能力,这使新建大桥的事宜迫在眉睫。由于当时交通流量过大,塔桥不能建立成传统的固定桥梁,因为这会切断伦敦桥和伦敦塔之间的港口设施,阻碍船只过往。为了解决设计问题,当时还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向公众征集设计建议,最终于1886年开始建造塔桥。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支撑着两岸的塔,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会自动往两边翘起让其通过。塔桥的建成耗时八年,由五个主要建筑公司和432名建筑工人携手完成。伦敦塔桥的建成在世界桥梁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r>伦敦塔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通行上的方便,还有视觉上的美感。与其说它是连接伦敦南北区的一座桥,不如说它是建筑艺术的载体。作为一座吊桥,伦敦塔桥的设计独具匠心,它的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下面的桥可以打开,桥基上有两座高耸的方形维多利亚时代砖石塔。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从物理承重上说颇为合理,从视觉感受上说颇为壮观,从实际应用上说颇为方便。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超过50名建筑师提交了他们的设计。这里有部分设计的展示。 苍茫的天空下,宽阔的泰晤士河穿过伦敦城,显得辽阔而壮观。站在43.455米的伦敦塔桥上,极目远眺,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 塔桥总共有三个地方值得参观。第一个部分就是北边塔内的塔桥展览(Tower Bridge Exhibition),这里讲述了伦敦塔桥从最初设计到建成的历史,塔内巨大的维多利亚风格台阶也好像将参观者带回了19世纪的伦敦。 第二个部分是穿过展馆的伦敦塔桥最受欢迎的玻璃长廊,站在泰晤士河上42米高的地方,透过玻璃地板可以看到大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和河上过往的船只,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到下方的塔桥折叠呢。 塔桥的两端为南塔和北塔,两塔之间是宽阔的悬空走廊,长60米,两侧装有玻璃窗,走廊里有关于塔桥和世界其它著名桥梁的展览。 第三个部分就是位于塔桥南边的Victorian Engine Rooms,在这里你能看到展出地保存完好的引擎和各种机械设备,并且了解伦敦塔桥运营的技术。 <b><i>2.2 伦敦桥</i></b> 伦敦桥(London Bridge),从公园50年开始,罗马人在此修建了木桥,之后千年,经多次修复,烧毁,但它屡经兴废而依然名声不倒的桥梁实属罕见。伦敦桥在艺术、文学和歌曲中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最著名的是童谣《伦敦桥正在倒塌》。 伦敦桥所在的地方在近2000年来一直有不同的桥。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是木桥,由罗马人在50年左右搭的。这个位置的河够窄可以搭桥,也够深,允许海船进入。罗马人撤离英国之后,这座桥逐渐失修,但是在公元1014年前重新修建或修理完好。1014年,英王愛塞烈德二世(Ethelred II)在抵抗由丹麦国王斯溫(Sweyn Forkbeard,即后来短暂统治过英国的斯溫一世)的入侵时下令烧毁这座桥。这次摧毁很可能是知名的童谣《伦敦桥正在倒塌》中描述的故事。重建的伦敦桥在1091年被暴风雨摧毁,再次重建,于1136年被烧毁。<div>1136年后, 亨利二世任内开始兴建石桥, ,在1209年约翰王任内完成,为时33年。由于约翰王允许桥上建设建筑物,因此当时桥上挤满房屋,甚至包括教堂。</div>1633年的另一場大火令橋北端三分之一烧毀,不过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桥北端形成一个自然的防火线,反而使得伦敦桥能幸免于1666年的伦敦大火。<br><div>到了19世纪初,经历了600余年风风雨雨的伦敦桥已经不堪重负显然需要重建,在1824开始建新桥,而旧桥一直使用到1831年新桥落成。</div><div>现在的伦敦桥是1971-1973年间建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br></div> 2000年来,伦敦桥本身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木桥到石桥再到水泥桥,伦敦桥屡兴屡衰,不变的唯有桥下的泰晤士河水以及其自身的名字。 <b><i>2.3 威斯敏斯特桥</i></b> 1862年建成的威斯敏斯特大桥(Westminster Bridge),又名西敏寺大桥,因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得名。整座大桥采用的是哥特式风格来搭配国会新楼的建筑特色。它因为临近众多政治中心,所以这里也成为了伦敦最繁忙的桥梁之一。大桥北岸有名胜古迹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国会大厦、大本钟;南岸有伦敦眼等名胜。 大桥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国国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哥德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迹,如威斯敏斯特厅(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庆典仪式,如国葬前的陈列等。 大本钟(Big Ben)是西敏宫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名的部分,从来都是在照片里英国的LOGO。只可惜大本钟正在修缮中,大概最近两年到伦敦的旅游者都不进亲入一游了。我们也只能对着这被脚手架披身的高塔行个注目礼了。 威斯敏斯特的桥的另一边是伦敦眼。 伦敦眼(The London Eye)的全称为“可口可乐伦敦眼”(The Coca-Cola London Eye),是世界上首座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div>“伦敦眼”为庆祝新千年2000年而建造。它可说是个疯狂的城市创举。一个高达450英尺(135米)的摩天大转盘,共有32个设有空调不能开窗的乘坐舱,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6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这个大眼带着明显的娱乐场气息,在南岸落地,调皮地与严肃的古迹建筑群面对面。它每天不停地转啊转啊,卷进了成千上万的观光客,已名列伦敦各旅游点榜首,为伦敦旅游业赚进了天文数字的收入。<br></div> 2015年5月,伦敦眼为2015英国大选亮灯,红灯代表英国工党,蓝色代表保守党,紫色代表英国独立党,橘黄色代表自由民主党,苏格兰国家党为黄色,绿色为绿党。 在威斯敏斯特桥的西端,离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宫只有一箭之遥,矗立着伦敦的一座标志性团体青铜雕塑:博阿迪西亚和她的女儿们(Boadicea and Her Daughters Statue)。博阿迪西亚王后在她的战车上,她的女儿们蹲在她两旁。博阿迪西亚一只手拿着长矛,另一只手以帝王的姿态伸出,她的战马腾空而起。它是一座纪念在惠特灵大道战役惨败后去世的英国东部诺福克博阿迪西亚女王而筑的纪念碑。 博阿迪西亚是一座象征着英国独立的雕像,柱基正面刻有“博阿迪西亚,布迪卡,冰岛女王,于公元61年率领人民抗击罗马侵略者后逝世”的铭文。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描写了在桥上看到的融于自然中的“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的伦敦市景无与伦比的壮美:“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这里的“明艳的晨光”、“烟尘未染的大气”、“旭日金辉”、奇丽的晨光……城市与自然的意象紧密交融,浑然一体,它们<div>向着“郊野”和“天穹”敞开着的,而泰晤士河也正“由着自己的心意”徐徐穿流;此刻的城市,不仅有着峡谷山陵田园山水般的静谧安详,而且城市与自然完全处于和谐交流的融合之中,两者交相辉映,天人合一。</div><div>《威斯敏斯特桥上》<br>-威廉华兹华斯<br>-杨德豫译<br><div><div>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br>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br>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br>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br>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br>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br>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br>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br>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br>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br>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br>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br>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br>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div></div></div><div><br></div>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br>by William Wordsworth<br><br>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br>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br>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br>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br>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br>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br>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br>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br>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br>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br>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br>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br>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br>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b>3. 伦敦的一些名建筑</b> 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不过,考古研究显示,在罗马人到来之前,伦敦就已经有人类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动的痕迹。<br>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该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br>虽然Londinium看来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字源于本来在该地生活的凯尔特人(Celts)所用的语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div>下方的伦敦墙(London Wall)建于大约公元200年的罗马时期。铜像为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拉丁语:凯撒·内尔瓦·特拉亚努斯-Caesar Nerva Traianus, 53年9月18日-117年8月8日)。两千年古墙看尽伦敦的落艳风华,是伦敦2000年历史的见证。</div> <b><i>3.1 伦敦大火纪念碑</i></b> <div>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点左右,伦敦布丁巷(Pudding Lane)有一间面包铺失火。一阵大风将火焰很快吹过几条全是木屋的狭窄街道,然后又进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仓库里。<br>大火延烧至整个城市,连续烧了4天,欧洲最大城市伦敦大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包括87间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间民房尽被焚毁。</div><div>这座在起火点普丁巷附近的被大火烧毁的圣玛格丽特教堂原址上,于1671年至1677年间建立的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通常简称纪念碑,(Monument),高61.5公尺,共有311阶,顶端为火焰饰围绕的圆球。</div>纪念碑底座的三面刻有拉丁文铭文。在南边的碑文描述了国王查理二世在火灾后采取的行动。东侧的碑文描述了纪念碑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以及所经历的市长。北面的铭文描述了火灾是如何开始的,造成了多大的破坏,以及最终是如何被扑灭的。 伦敦大火纪念碑的碑柱为古罗马风格的多利安式。纪念碑为圆柱形带凹槽,柱内中空,有311级旋转楼梯直通碑顶。 登顶的人们能够得到一张登顶证书,上边有对伦敦这场灾难性大火的记载和论述。 纪念碑顶上可远眺伦敦金融城风光。眺望台的铁栏杆,都是用当年烧熔的铁器重新铸成的。<div>在伦敦大火的前一年(1665年),欧洲爆发鼠疫流行,仅伦敦地区,死亡六万人以上。1665年的6月以来的3个月内,伦敦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div>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半个伦敦化为灰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好处”,1665年爆发的黑死病,在1666年的这场大火里被完全消灭。<br></div></div> 纪念碑由英国天文学家和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所设计。大火后重建的54间教堂中有51间是雷恩重新设计的,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他参与的建筑工程还包括皇家的肯辛顿宫、汉普顿宫、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些工程使得英国的经济开始突飞猛进。 <b><i>3.2 圣保罗大教堂</i></b>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英国圣公会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坐落于伦敦市,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圓頂而闻名。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div>从7世纪起,圣保罗教堂就是伦敦的主教堂。但是圣保罗教堂不断遭受毁坏,又不断重建,到中世纪,当时的圣保罗教堂曾是欧洲最高建筑物。17世纪的1666年伦敦发生了毁灭性的大火使教堂严重受损。此后由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主持重建,才有了如今的辉煌。</div><div>雷恩设计和建设的圣保罗大教堂,从1675年到1710年,历时35年才建成。他力排众议采用了类似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设计。雷恩以91岁高龄去世后,也安葬在圣保罗教堂内,他的儿子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如果你在寻找他的纪念碑,就看看四周(If you seek his monument,just look around)。如今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第一大教堂,也是世界第五大教堂。这里同样是见证历史之地,查尔斯与戴安娜的世纪婚礼,伊丽莎白女王登基50周年典礼,丘吉尔、威灵顿、纳尔逊葬礼都在此举行。<br></div><div>大教堂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内涵,但其内部不许拍照,许多的描述也就从略了。教堂内部结构呈十字架型,遍布大理石雕刻以及精美壁画。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内部充满名人纪念碑和墓碑不同,这里更加宽敞和华美。<br></div>圣保罗大教堂的音乐举世闻名。教堂内的管风琴,曾经被亨德尔和门德尔松演奏过。最有名的是唱诗班,可称天籁之音,唱诗班演唱所在的席位,也已雕刻精美而著称。<br>地下室安葬了不少名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突出的是皇家气氛,而这里的主人是国家英雄。在特拉法加海战一举击败拿破仑,并在战役中阵亡的海军上将纳尔逊,还有在滑铁卢给拿破仑致命一击的威灵顿公爵,都安息于此。 圣保罗十字架<i>(St Paul's Cross)</i>是一个布道十字架和露天讲坛,它是都铎王朝和早期斯图亚特时期英国最重要的公共讲坛,许多关于宗教改革带来的政治和宗教变革的最重要声明都是从这里公开的。讲坛矗立在“十字院”(The Cross yard)中,这是圣保罗教堂墓地东北侧的一块空地。一块刻有“保罗十字架就在这里”字样的石头标志着讲坛的实际位置。 <i><b>3.3 威斯敏斯特教堂</b></i>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也被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大教堂,因为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是英国历史文物的集萃之地。教堂的前身是隐修院。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时期改建成了正式教堂。105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下令扩建,“西敏寺”之名也是源自那时。<div>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教堂,直到1539年修道院解散。1540年至1556年间,这座修道院具有大教堂的地位。自1560年以来,这座建筑不再是修道院或大教堂,取而代之的是英国“皇家特有”教堂的地位-一座直接对君主负责的教堂。<br></div> 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形的石雕精美细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苍穹。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西敏寺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其精美豪华、富丽堂皇为英国教堂之冠,不愧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威斯敏斯特教堂全系石造,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 在修道院的大西门上方矗立着十座现代殉道者的雕像,这些殉道者是为信仰献出生命的基督徒。<br>殉道者来自每一个大陆和许多基督教教派,代表所有因信仰而受到压迫或迫害的人。其中包括20世纪纳粹主义、共产主义和宗教偏见的受害者。他们中有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和萨尔瓦多大主教圣奥斯卡·罗梅罗,两人都被暗杀;1945年被纳粹杀害的迪特里希·邦霍弗;以及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遇害的牧师王志明。 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 牧师会教堂(Chapter House)中1245-1253年间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与修道院东部同时修建。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 Sir George Gilbert Scott)1872年完成了石像的雕刻。 这座教堂最初在13世纪被本笃会僧侣用于日常会议。它后来成为国王大议和议会前身下议院的会议场所。 它以几何哥特式风格建造,有漂亮13世纪的玫瑰窗,14世纪的壁画,和英格兰最大面积的如地毯般铺设的13世纪的地砖。 门廊内的一扇门可以追溯到1050年左右,被认为是英格兰最古老的门。 宏伟壮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圣地,在英国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光荣。这座修道院埋葬了3300多人,包括至少16位君主、8位首相、桂冠诗人、演员、科学家、军事领袖和无名战士。<div>教堂只有内只有很少的部份允许拍照,只好在解说器频幕上拍上几张照片以为纪念,并帮助记忆,照片质量竟是顾不得了。<br></div> 著名的“诗人角”就位于教堂中央往南的甬道上。在这儿长眠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诗人角”中央,并排埋葬着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和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 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也安葬于此。陵墓周围还有一扇专门的“纪念窗”,上面描绘着他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情景。伴他长眠的有丁尼生和布朗宁,他俩都是名噪一时的大诗人。 颇让人英国人自豪的莎士比亚也长眠于此。 2016年,诗人角引入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纪念碑 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上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进化文化的奠基人、生物学家达尔文,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 在教堂大院正中还设有无名烈士墓,供人们在此地驻足停留、凭吊缅怀。无名烈士墓碑中安葬的军人是谁,至今无法得知,只知道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他的遗体从法国北部被带回英国安葬,而他的墓地也成为了悼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国战士们的重要标志。<div>在无名烈士墓前方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纪念碑。<br></div> 皇家为无名烈士墓献花的习俗,始于1932年,最开始是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她将自己婚礼上的新娘花束放在了墓碑前,此后的英国王室女性都会将结婚当日的手捧花束放到墓碑,1947年结婚的女王也是如此。<div>无名烈士墓碑1920年11月11日设立,2020年是纪念碑设立100周年。11月7日,94岁的伊丽莎白女王新冠疫情后首次佩戴口罩出现在公开场合为无名烈士送上鲜花。</div> <p class="ql-block"><b><i>3.4 白金汉宫</i></b></p>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著名皇家府邸,现任女王伊丽莎白殿下常在此办公、召见首相大臣、举行国家庆典或宴请外宾。 皇宫是一座四层正方体灰色建筑,悬挂着王室徽章的庄严的正门,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此外,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每日清晨,在白金汉宫门前举行的皇家卫兵换岗仪式是感受英国文化不可错过的一幕。我们今天还是来得晚了些,没占到好位置。<div>换岗仪式遵循传统老卫兵在宫殿前组队,新卫兵从惠灵顿营房出发,伴随着音乐,在白金汉外正式交接,新旧卫兵都带有团旗,今天不同颜色的团旗代表了过去不同团取得的荣誉。<br></div> 白金汉宫前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Queen Victoria monument)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型汉白玉坐像和正义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和两个侍从像。主碑四周的基座由台阶和水池构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组人狮铜像,其中一组由新西兰赠送。整个纪念碑的装饰注重航海主题,与林荫路另一端的水师提督门遥相呼应。 连通特拉法加廣場和白金汉宫前的林荫路的水师提督门(Admiralty Arch)是英国伦敦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建成于1912年。它是按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命建造的,以纪念王母维多利亚女王。门洞上方有拉丁语铭文意为:“王爱德华七世十年:臣民感维多利亚女王之恩而立:1910”。 <p class="ql-block"><b><i>3.5 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i></b></p> 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坐落在英国政治中心“白厅”(又译怀特霍尔)的中心地带,毗邻唐宁街,与白金汉宫隔着圣詹姆斯公园遥相辉映。它是通往英国皇室居住区的大门,也是伦敦举办重大仪式的场地,每年英国女王生日时,都会在此举行皇家军队阅兵为女王庆生。那里同时也是英国军方的总部所在地。 高头大马和披着战袍雄赳赳的骑兵是一道独特的英伦风景。 卫兵纪念碑(Guards Memorial),又称卫兵师战争纪念碑,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卫兵师和有关单位的阵亡将士,以及1918年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冲突中的阵亡将士。<div>在纪念碑基座上,有五座略大于真人(2.21米)的卫兵铜雕,每一个代表着一个骑兵团,他们的步枪轻松地站在石雕上,石雕上显示着每一个骑兵团的徽章。这些雕像是以现役卫兵为模型的,雕塑使用的青铜则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缴获的德国枪支。</div> 皇家海军师战争纪念碑(Royal Naval Division War Memorial)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皇家海第63师在加利波利登陆中的惨重伤亡,于1925年4月25日,距加利波利登陆十年后揭幕。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军在加利波利登陆战中死伤惨重。4月25日被立为澳洲的战争纪念日。 <b><i>3.6 其它</i></b> 紧挨着伦敦桥的伯勒市场(Borough Market)是一个批发和零售的市场大厅。它是伦敦最大和最古老的食品市场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在的建筑建于19世纪50年代,今天的市场主要向公众出售特色食品。游玩的饥渴中,到此看看特色小吃,买点食物打点一下饥肠辘辘的胃肠,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位于伦敦南区的Leake Street tunnel就在Waterloo Station火车站背后,是一处废弃的火车地下隧道,2008年Banksey在这条隧道里举办了街头艺术盛会Cans Festival后,声名大噪,随后这里也变成伦敦为数不多,可以合法街头涂鸦的地方。所以这条隧道也是伦敦街头涂鸦艺术家最聚集的地方了,随时随地你都能看到在墙上释放自己不羁灵魂,沉醉创作的艺术家。因为可以随意涂鸦,作品也会很快被覆盖。不过每天墙上的涂鸦都不一样,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喷上几下! <p class="ql-block">伦敦,英国的政治中心。我们在那里时,英国的脱欧正在投票前的激烈辩论中,国会广场附近脱与不脱的人群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意愿。</p> 西方国家,社区图书馆很多也很方便,很多城市可为短期居住者办借书证。我们每次在纽约住的时间长,都会去办一个卡。在伦敦,我们凭住宿登记和身份证也很顺利地在住地附近的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睡觉前有伴了。 伦敦,一座现代而又古老的都市,是一座可以引发你不断思想的城市。无论它的气势,无论它的细节,它所展示的内涵,都会让你久久地思索。漫步伦敦,徜祥在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一街一景之中,一个意蕴深厚、色彩斑斓的伦敦,会让你目不暇接,让你感受到它两千年厚重的历史和与现代潮流完美的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