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评题丨张娅:阅读理解之艺术技巧赏析微探

青云闲话

<p class="ql-block"><b>一、题目分析 </b></p><p class="ql-block">1.原题:</p><p class="ql-block"><b> 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b></p><p class="ql-block">2.考点定位:</p><p class="ql-block"> 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的梳理概括”“艺术技巧的赏析”,属于分析综合能力考查。能力等级为C级。</p><p class="ql-block">3.答案:</p><p class="ql-block">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评分细则:概括出“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的情节2分。分析出“隐藏着的更为丰富的内容”2分。表达效果2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考点分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16年以来,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散文和小说两大文体的阅读。考查散文3篇,小说12篇,其中外国小说占了3篇。可见小说考查在全国卷中比重较大。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通过人物、故事和场景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是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分析,主题探究等题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王荣生教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当中曾言:</p><p class="ql-block"><b> “现代小说强调形式技巧绝不是包装内容的一个外壳,不仅仅是表现主旨的手段,现代小说理论认为技巧形式是小说的本体,没有技巧就没有小说。”</b></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因此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常考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卷近五年每一年都会涉及到艺术技巧的赏析,只是考查方式和题型时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  而在浙江高考卷中,艺术技巧也是常考点。全国卷给出具体的艺术技巧,让学生结合文本去分析,但近两年浙江卷则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分析总结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向。例如:</p><p class="ql-block"> 2020年浙江卷的《雪》第12题: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p><p class="ql-block"> 2019年浙江卷的《呼兰河传》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建构一套关于各类艺术技巧的名称、特征、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1)教材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弱</p><p class="ql-block"> 人教版必高二语文上册,学生学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都有学过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所以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学生是了解的,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如何运用“冰山理论”的技巧去解读“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从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有待加强。</p><p class="ql-block">(2)解题容易出现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就考查方式而言,以前的高考题中情节的梳理概括和艺术技巧的赏析一般会分开来单独设题。此前在高考中比较少出现将二者合二为一的考查题型,因此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以下两个答题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无法区分“单一情节概括题”和“艺术技巧赏析中的情节概括题”。</p><p class="ql-block"> 对于“简要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我们平时训练学生一般直接是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例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要素进行提炼概括,或者从小说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概括。而艺术技巧赏析中的情节概括题一般不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结合“艺术技巧”简要概括情节,所以容易概括起来比较啰嗦且没有重点。</p><p class="ql-block">②无法区分“某一具体情节的表达效果” 和“某一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 对于情节安排的效果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多的是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如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的运用和作用,再如“铺垫、伏笔、悬念、首尾呼应”等结构特色的分析,再小说线索的作用等。学生容易将此类题当作“情节作用题”的答法来思考,从该情节对“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旨)的作用和读者阅读效果这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但是此题分析的并非某一具体情节的效果,而是依据 “冰山理论”,分析整体情节安排的表达效果,所以学生或生搬硬套,或无从下手。</p><p class="ql-block">2.对策:</p><p class="ql-block">(1)结合教学群文阅读,从篇章教学到知识点教学</p><p class="ql-block"> 过去,教学以文本为内容,局限于篇章教学,所以即使学生学过《老人与海》《桥边的老人》等运用“冰山理论”的文章,但对于“冰山理论”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了解层面,缺乏自主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倡从单篇教学到群文教学,所以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搜集有关“冰山理论”的研究性文章,以及运用“冰山理论”来建构小说的文章。除了课内的《老人与海》《桥边的老人》,还可以补充《白象似的群山》《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等文。在课外,甚至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冰山理论”的期刊论文,海明威的传记、电影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作以下尝试:</p><p class="ql-block"> 从“演绎法”到归纳法。原先老师更多的是直接出示“冰山理论”,让学生结合某一篇文章进行分析。现在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群文阅读,自主分析各篇的情节安排特点,归纳出“冰山理论”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也可以重点教读一篇,再让学生运用该理论去自读其他文章,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从“阅读”到“写作”。对于一些语文素养较好的同学,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冰山理论”改写或创作小说。</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和重点从对文本的全面解析,到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因为对于艺术技巧的学习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知晓它们好在何处,即能鉴赏;但仅停留在鉴赏层面是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只有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一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字背后的运行秘密,形成鉴赏和写作能力,才真正做到把课堂学习成果转化为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2)辨明不同题型,熟悉彼此的答题思路和范式,结合教学强化训练。</p><p class="ql-block">(1)引导学生辨明“单一的情节概括分析题”和“艺术技巧赏析中的情节概括题”,并熟悉彼此的答题思路、答题术语、答题范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单一的情节概括题范式可为:</p><p class="ql-block"><b> “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或者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哪些事”的格式加以概括。</b></p><p class="ql-block"><b> 艺术探究题中的情节概括题答题步骤:① 明确技巧 ②搜索相关信息③简要概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针对2020年全国卷Ⅰ第9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冰山理论”是什么,学生可以将题目“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转换为以下几个小题:</p><p class="ql-block">1. 本小说哪些情节安排是属于“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的。</p><p class="ql-block">2. 哪些情节是“八分之七”水下的部分,需要读者去想象补充的。</p><p class="ql-block">3. “冰山理论”在小说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 然后回原文搜索相关信息,首先概括我们能看到的显性情节内容。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再分析提炼隐藏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也应当主意,很多时候概括的要求是隐藏在艺术技巧赏析题当中,即间接考查情节的概括能力。以2015年浙江卷的《捡烂纸的老头》14题为例:本文的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单,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p><p class="ql-block"> 此题学生应先明确技巧——“开头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单”的结构安排技巧。再去确定搜索学生只需要概括“开头之繁”的部分,即这两段有大量的对“市井氛围”的描写,而不需要对开头两段的“烤肉刘”“女工”“退休职工”等人所做的事情进行一一概括。对于结尾部分也只需要关注“结尾之简”的部分,简单写“交代了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即可。</p><p class="ql-block">(2)引导学生辨明“某一具体情节的表达效果” 和“某一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答题角度和答题思路,并结合教学,强化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某一具体情节的表达效果”可以理解为“情节作用题”,答题思路如下:</b></p><p class="ql-block"><b>①在结构上,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例如: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开头、线索等)。</b></p><p class="ql-block"><b>②在内容上,某一情节对人物、环境、主旨有什么作用,对读者阅读感受上有什么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某一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的答题思路:</p><p class="ql-block"><b> ①本文的艺术特色是②什么在文中如何体现③有什么表达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学强化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题目:</p><p class="ql-block">(1)请简要说明文章的结尾并分析其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2)“欧•亨利式结尾”往往在文章情节结尾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但又在情理之中,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p><p class="ql-block"> 问题提出来之后,先让学生书面作答,可请两位同学板演。然后让同学就板演的答案进行讨论,老师作点评。再让学生对各自的答案作修改,发言交流。老师最后呈现答案,引导学生分析答题规范。掌握答题范式。</p> <p class="ql-block">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概括:苏艾道出真相:老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上最后一片藤叶,他因着凉,染上了肺炎献出了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作用:从人物上看,塑造了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老贝尔曼形象。从情节上看,呼应了上文“老贝尔曼称要画一幅杰作 ”等细节。从主旨上看,表现了底层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从读者阅读感受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恍然大悟,在幽默中解释深刻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欧•亨利式结尾”往往在文章情节结尾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但又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意料之外”指作者并没有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情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情理之中”指文章中在此之前埋下伏笔。例如“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那片常春藤叶经风吹雨打仍在墙上”等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表达效果:作者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结尾时却重笔一戳,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