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末,寒冬腊月,虽进入五九,依然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我们一行10数人,随行的有医师、理发师以及赵沟村爱心人士,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渑池县城,驾车向50公里外北段村千年古村赵沟驶去 。<br> 这是我们受退休的全国优秀检察官赵安金老师委托,第五次为赵沟古村父老乡亲送去春节的问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乡音寄情</b></h3> 赵安金是渑池县赵沟古村人,在山村,生活了整整18年。1974年12月,18岁 那年光荣入伍,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赵沟村。当兵、提干,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从军生涯26年,屡立战功。退役转入省级检察院任检察官。2016年退休,如今定居云南昆明。退而不休,因两部著作《走进二甫》《走出二甫》,成了国内著名的军旅作家。 几十年间,军旅繁忙,奔波在外。赵安金偶尔回过家,只如过客,匆匆而别。然而,家乡的糖河、镜泉,古槐、皂角树,茶园、书山,推磨、轧饸饹, -------一次次在眼前闪现。 赵老师在《古村古风》里动情地述说“梦里千次万次回故乡,山美水美吾独醉。醒来两眼满是泪,不知几时归?” 于是,经过了无数个岁月,退伍的军旅老人呕心沥血写就了《家在赵沟》: 我家在哪里/我家在赵沟/一山村南立/一水村东流/一棵老槐树/千年站村口 赵沟啊赵沟/你总萦绕我心头/走遍千里万里/总是把你回忆<br> 赵沟啊赵沟/你总勾起我乡愁/梦里梦外牵挂你/老大未归鬓先秋/踏上石板路/无语泪先流 我家在哪里/我家在赵沟/一祠祭先祖/一泉神水流/一座四合院/四世乐悠悠/赵沟啊赵沟/您依旧山清水秀/历经千载万载/轮回千年万年/赵沟啊赵沟/您依然古朴长守/地老天荒不忘你/山美水美的故乡/踏上幸福路/感动在心头 历经千载万载/轮回千年万年/赵沟啊赵沟/您依然古朴长守/地老天荒不忘你/山美水美的故乡/踏上幸福路/感动在心头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难忘生养地,未了家乡情!这首歌词,朴实无华,经《大河报》记者王勇作曲演唱、退役军人朱志华制作视频,蓄气溢情,荡气回肠,在军营、在故乡,迅速流传开来。 今天,我们第五次来到赵沟, 由理发师为村民爱心理发,医生义诊、送药,赵沟村教师赵平民和他定居县城的86岁老爸退休教师赵清枢,一块乘车,代替赵安金给全村60岁、70岁、80岁以上老人分别赠送大米、桶装食用油(包含居住县城安置房的赵沟村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乡亲忆情</b></h3> <p class="ql-block">在大槐树下,我们带的音响设备挂在石墙上,反复播送着《家在赵沟》“我家在哪里-----” 蕴含淡淡的深沉,像山间掠过的清风,挂在光秃的槐枝上,在村民的心间掠过,柔柔地诉说着浓浓的的思乡之情。</p> 赵清枢(左)和赵平法在大槐树下相遇 趁着空挡,我走进了大槐树旁赵平法家。已成了老熟人的赵平法老人和我聊了起来。 <p class="ql-block">我先替代赵安金给他送上新年的问候与思念。今年67岁的赵平法比赵安金高一辈,平时安金称“平法叔”。但俩人是同龄人,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p> 提起安金,平法满怀深情,说起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下河,一起上树,他说安金小他两岁,身单力薄,上山拾柴,怎么也捆不住,急得哭了起来。是他帮他用软条做“腰”,才拦腰 捆好。<br> 平法老人说,当年他们就是在这个石磨加工玉米、麦子的 在段村读高中,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俩人还到学校附近村民家自己做饭吃。但他刻苦用功,成绩年年第一。<br> 他们还一起从板板崖后翻过南山,一起去马木匠沟拽过贝韭、山葱;一起采过黄柏、独活等药材,一起品尝过南山所有的野果。 赵安秋老人(左)和赵平法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平法老人又陪同我去到当年生产队队长、同辈的黑娃(赵安秋)家里。今年80岁的安秋至今谈起安金,心疼不已。他说安金家里人口多,生活极为困难。他是队长想方设法给他家调剂一些粮食,就这还不够吃。安金常常吃半碗饭,他的外号就叫“半碗饭”。 安秋老人谈起一件往事时,感动不已。赵沟的糖河水甘甜冰凉,是村里人主要饮水渠道。有一段,村上年轻力壮的男人有的去修“焦枝铁路”,有的到公社的西部去修“大寨田”了。一天早晨,安金去糖河挑水时,发现一位缠着小脚的奶奶提着一个瓦罐去提水,她走路都颤巍巍的。于是,就把一挑水给挑到了这个奶奶家。<br> 从此,在那段时间里,从村北头往村南头,小小的安金,用稚嫩的肩膀,一家一家送水,每天每家每户至少挑一担水。 <p class="ql-block">渑池县业余记者陈小锋(左)采访赵安南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同辈的南娃(赵安南)75岁了,当年是生产队副队长,外出打工了,经多方联系,安南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1974年,赵安金没要一分工分,在八亩坪种了一块玉米移栽的试验田。他担心种植密集,试验失败,颗粒无收,几次要求安金隔一棵拔一棵。安金没有听,没有拔。收玉米时他离开了赵沟,后来是平法他们代收了,又过了称。平法说那一亩地亩产比同期相同地块真的高多了。</p> <p class="ql-block">18岁那年,安金当兵离开了村子。离开村子的头天,他还从糖河挑了10挑水,挑到北岭上为集体栽种了10棵苹果树。他是要把思乡之情,通过苹果树,深深地深深地扎进生他养他的故乡啊!</p> 今年86岁的退休教师、按辈分安金称之为爷的赵清枢老先生,对这个晚辈很是看重。他给我说,安金这些年捐资捐款,这四五年给乡亲送粮送油,我有一个“功德簿”,一笔一笔记了安金一二十年来的详细资料。 赵清枢(左)定居县城,今天回村和赵安秋(右)手拉手,说不完的知心话 这位老教师字斟句酌,一笔一划,写下了《古村赤子赵安金》,意欲对晚辈铭其功,彰其德,显其志,扬其名:(安金老师闻讯,坚辞不受。我还是想如实记录下来——毕竟,这是父老乡亲的“口碑”呀) “赵安金,今年六十五岁,中共党员,古村赵族十九世孙。幼时天资聪慧,在山村贫寒的环境里,磨炼出了鸡鸣即起、勤奋学习、尊老爱幼的品德。青春立志卫国戍边,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两山’作战、云南边境第二次大扫雷等战役,屡立军功,由普通士兵一步步至上校军衔,成为昆明军事法院法官。转业到云南省检察院后,晋升至三级高级检察官,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他少小离乡,久居边关,但满腔桑梓情,感念古村恩。多年来,以‘爱心人士’名义,在春节前委托他人请来医生、理发师,给村民医疾理发,为老人施礼施福。 尊师重教,每年中秋、春节,为教过自己的的多名老师送上祝福。为赵族家谱一书出版捐款,为赵沟小学捐赠书籍。还创作出《家在赵沟》的歌词,自费请音乐家谱曲演唱,为古村的旅游开发贡献力量。拳拳赤子心,寸寸故乡情,多年坚持,实属不易。 古村人异常惊喜远居数千华里之外的古村赤子持久缓解乡愁之懿德,如今安金网里回音:吾享故乡亲人享,我康故乡父老康。值此众族合口皆一,勒石励志,昭育下一代。”<br> 这就是命名为35号院的赵安金老宅子,赵安金就是一步步从这里走出了赵沟,走出了大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古村传情</b></h3> 临近中午,村里乡亲大部分来了,86岁的老教师作了精彩的演讲,老人家精神矍铄,威望很高。他动情地在乡亲们面前讲起了古村走出的安金,赞扬了他的义举。“----安金一步步走出了古村,他今年65岁,毕竟也是一位老人了,可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 老队长赵安秋也在大槐树下讲话 然后,同为教师的赵清枢、赵平民父子二人,按照登记名册,一一为驻村老人发放物品。 赵沟古村,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原始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为一个人,眷恋了一个村。在我的有生之年,和赵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走进赵沟,赵老师都叮嘱我,多拍一些照片让他拎得清,看得见。 这几年,年年来赵沟,岁岁有变化。今年也不例外,拍下今日赵沟新貌,留诸世间,发之于赵老师,以解思乡之愁。 五进赵沟,我觉得赵沟今年最大亮点有二:一是2020年7月,精准扶贫公益院线电影《大山的儿子》再次在在渑池县段村乡赵沟古村开机拍摄;二是,12月,赵沟古村通过了“中国摄影文化基地”验收。引爆渑池县乡村旅游新一轮打卡热潮。 去年四进古村,驻村书记的一番话,依然在耳边回响:“2019年底,赵沟古村实现了贫困村摘帽,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古村的百姓面貌一新。这份军功章中饱含着赵安金的期盼,更离不开赵安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与其说赵安金是古村的骄傲,不如说是他让古村值得骄傲!” 我期待着,再次走进赵沟。游传统古村,看千年古槐,听大山故事,赏古村美景,话古村乡愁。 <b>文/图:陈 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