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出生之地,——贺南京军事学院七十周年诞辰

行走在路上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部分来自网络及原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 子弟汪滔等。</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行走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七十年前的这一天,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了!而我新婚不久的父母既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更是为军院组建、发展做出一份贡献的践行者,南京军院,还是我们兄妹三人难以忘怀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  巍峨壮丽的大礼堂,曾是军院莘莘学子们获取知识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就开始考虑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即为建设一支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国防队伍,落实毛泽东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四页)的庄严宣告,建立一所培养、训练能熟练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能组织指挥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中高级指挥员的高等军事院校。</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20日,在军委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就在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中透露出重要信息,军委正在筹备陆军大学。时任西南局第二书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得知消息后,给中央写信,提出:“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刘伯承传》第548页)</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之一,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刘伯承主持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战神”的德高望重的军事学院首任院长刘伯承</p> <p class="ql-block">  此时,陆军大学筹建工作已在军委领导下展开,有关负责人为选择校址而奔忙。1950年6月,军委决定成立陆军大学筹备委员会,指定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为筹委会主任,当时主要工作仍是选择校址。9月,聂荣臻向毛泽东呈送报告说:“关于陆大校址问题,曾拟以香山作为临时校址,先行开学,择地修建校舍。后拟将长辛店营房改做陆大临时校舍。今天约苏联顾问柯托夫、康略夫一同去看,他们均认为做陆大校舍太不合适,提议在长春、天津、南京等地另找地址。又据由华东方面来的同志讲,南京原国民党办的陆大校址设备颇全,可容3000人,现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即驻此。同时,南京附近尚有原伪各军校址数处,似可调整。我认为,为节省开支与时间,同时北京又无适当校舍,暂设在南京为好(利用伪陆大设备)。”毛泽东批复:“同意陆大设在南京。”(《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09页)</p>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京黄埔路的华东军大校本部正门</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泽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但仍不忘在志愿军入朝的第四天便给刘伯承发去了一封急电:“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刘伯承见电后,遂于1950年10月27日从重庆乘机飞抵北京。同时,毛泽东责成周恩来指导陆军大学筹建工作。遵照毛泽东指示,周恩来于11月上旬三次召集刘伯承、陈士榘(时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陆军大学筹委会成员开会,磋商陆军大学办学方针原则、学校编制、主要领导干部配备等事宜。他要求刘伯承召集筹委会成员,根据三次会议精神,写出一个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务,刘伯承和筹委会的同志一起研究起草了《关于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主要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学校名称。为便于今后增设海军系、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二、学院地址。设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所在地(即黄埔路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和国防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三、组织机构。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设立战史、战役战术、后方勤务、通信联络、文化外语等15个教学组织,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p><p class="ql-block">四、所需干部。除已决定调任学院领导干部的促其到职外,拟再从各大军区调25名军、师级以及个别团级军政干部,担任各教学组织和各学员科领导。学院行政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从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选调。</p><p class="ql-block">五、学科设置。共设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空军速成科、海军速成科(暂缓成立)、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等六个学习单位,以及一个陆军函授科。</p><p class="ql-block">六、学制设置。陆军本科两年,陆军速成科、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均为一年,陆军函授科一年半,海、空军速成科暂缓成立。</p><p class="ql-block">七、教授会构成。由我军有学识的老干部为骨干,以及政治上已经改造、具有军事知识的旧军官组成。</p><p class="ql-block">八、训练方针。在我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各技术兵种知识,学会现代技术兵种的诸兵种协同动作知识,熟习参谋勤务与通讯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p> <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晚,刘伯承、陈士榘带着草拟出的《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进行汇报。当晚,经过朱总司令、周总理、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总长聂荣臻以及肖克、肖华、赖传珠等人认真仔细研讨修改后,产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第一份历史性文件。《意见》上报中央三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这个报告。</p> <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晚,刘伯承怀揣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队院校的蓝图,乘火车奔赴南京,投入到紧张的创建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员),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华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陶汉章为训练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川西军区司令员刘忠为院务部部长。并调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总队及华北军政大学一部分机构和人员组成学院管理机构。学院在职干部1420人,其中教员412人。苏联顾问22人。第一期学员分四个科(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课、基本科、情报科),共750人。至此,军事学院组建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总司令亲笔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军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军队有了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军事学府。从此,1951年1月15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日被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列队参加军事学院成立典礼。</p> <p class="ql-block">  军事学院成立典礼会场</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院长在典礼授旗仪式上致辞。</p> <p class="ql-block">  军院成立典礼大会上的分列式</p> <p class="ql-block">  军事学院建院初期,学院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等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学员培训管理机构分设11个教授会和四个系。到1956年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等12个系和战史、战役、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军事学院不仅为全军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还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教学科研队伍,编写了一套体现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制度。</p><p class="ql-block"> “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一贯主张,他要求各级干部、教员以及工作人员,以南京比延安,以学院比“抗大”,以对党和军队事业高度负责精神,不图名利,一辈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最后“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这句话,成为了军事学院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献身于党和军队教育事业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为军事学院书写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为军事学院书写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逝世后,遵其遗嘱,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了他曾经呕心沥血创建的原军事学院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  军事学院从创立起,就逐步建立了学员课业制度和测验、考试制度。考试由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负责,如果考试不及格,不管职务多高,一律退出现役。军事学院的考试不论口试还是笔试都特别正规、严格,即便文化水平高的学员也感觉压力很大,但确实保证了教学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11日,军事学院成立五周年前夕,毛泽东主席在陈毅、谭震林、罗瑞卿等陪同下到军事学院视察,对军事学院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列队进入考场参加国家级考试。</p> <p class="ql-block">  1954年9月国家考试</p><p class="ql-block">监考:朱德(右一)刘伯承(右二)</p><p class="ql-block">主考:肖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视察军事学院。</p> <p class="ql-block">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军事学院的有关系为基础进行院系分设。分别组建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以原军事学院战役系、战史系为基础,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海陆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 军事学院以原军事学院基本、情报、防化等系为基础改组,与南京高级步校合并,校址仍在南京,其任务是培训全军团职及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1959年更名为南京军事学院。(1969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参与合并组建解放军军事政治大学。)</p><p class="ql-block"> 海军、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军兵种指挥院校,以各系为基础组建,主要培训本军兵种的团、营职指挥干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体系。</p> <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26日,国防部命令,以南京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为基础,在山西大同组建兵团级的装甲兵学院。</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5日,装甲兵学院举行建院典礼,这是我军的第一所装甲兵高等学府。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兼任院长,张文舟任第一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装甲兵军事学院是一所中级指挥院校,学院教学设备齐全,设施先进。学院主要任务是培训本专业的团、旅级军政指挥干部,及各级参谋人员和院校基地(团)的装甲兵战术教员。</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我们举家搬离了南京,搬离居住了十年的军事学院,来到山西大同,开启了新的军院生活。从此,钢铁装甲的隆隆声,陪伴着我和哥哥们从幼年走向成年,装甲兵子弟成了我们身上又一个光荣的标签!</p> <p class="ql-block">  大同装甲兵学院大门(王叶晋摄)</p> <p class="ql-block"> (二)</p> <p class="ql-block">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我仿佛从那浩浩荡荡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的百万雄师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完全崩溃,宣告着神州大地一个新纪元的即将开始。</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为了加速我军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央军委决定,将前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与三野军政干校合并,在南京成立新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由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校部设置在南京市黄埔路(原国民政府国防部、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1949年8月父亲奉命调往华东军大一团学习,由于当时军大干部缺乏,父亲边学习边担任起二大队五中队副队长。母亲此时在华东军大妇训大队卫生队做助理军医。在这里,父母在炮标的一栋楼房里,组建起了他们自己的小家。</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上华东军大事时佩戴的胸牌,背面刻着“1949—51”“第一期配用”“NO 0917”</p> <p class="ql-block">  父亲佩戴过的华东军大胸牌及领章</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遗物——华东军大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一字楼的旧貌与新颜</p> <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一团机构扩大为一总队,父亲改任一总二科行政队列股长,母亲任华东军大妇干团卫生队见习军医。</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父亲有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人看上去很消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属于父亲的光荣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一总正式并入军事学院,父亲转而投身到军事学院的组建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父亲任军事学院警卫二营营长,2月调任坦克营副营长,在营长一职空缺的情况下,父亲担负起了坦克营所有管理和训练的任务。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父亲与装甲坦克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部队的技术训练以及装备问题,1951年5月,坦克营奉命调往北京军委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学习,父亲带着全营指战员,经过刻苦努力完成了整个学习任务。由于格局调整,学习结束后,坦克营不再归属军事学院,所有人员就地分散安排。</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52年初回到军事学院,分配至装甲教授会工作。同年10月,调军事学院装甲系任职,直到1958年7月,随着装甲系改建装甲兵学院,举家搬迁至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1951年12月北京长辛店槐树岭第一战车编练基地父亲回南京前。坐在父亲身前小凳上的人,就是时任军委装甲兵司令、被誉为“装甲兵之父”的许光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北京回到南京军事学院,我们的家搬到了炮标对面的马标14号楼。</span> </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与二哥一起陪同91岁高龄的母亲重访南京军事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14栋三门一层拐出来的房子就是我们曾经的家。虽历经风雨几十年,亦经过不知多少次的粉刷、装修,但庆幸的是楼还在,格局未变,依稀还保留着往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紧张的工作和频繁的调动中,我的父母陆续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1950年,大儿子在南京降生,吃惯了食堂大锅饭的父母,没有任何育儿经验,据母亲讲当年很是狼狈了一阵子;二年后,次子出生,因为怀在北京,出生在南京,两地都有一个“京”字,所以为之取名”新京”;又过了五年,在父亲热切期盼下,我也降临在了南京,母亲圆满地达成了父亲生儿育女、儿女双全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黄埔路的尽头就是原军事学院正门(南门)</p> <p class="ql-block">  原军事学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  2016年专程去南京军事学院怀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然,从1949年—1958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我们家,特别是我的父母经历了军事学院从初创到鼎盛的全过程,南京、军事学院的生活经历,成了我们兄妹人生中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军事学院即便早已撤销,原址也早已更换了主人,改变了性质,但它仍然是我们心底那个永不消逝的“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