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纪念馆和汪曾祺菜馆

道在中庸

<p class="ql-block">高邮的汪曾祺纪念馆和汪曾祺菜馆</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老先生(汪老活了70多岁,汪老的父亲活了60多岁)现在是高邮的文化名片,当地政府据说下了2个亿的投资,建了一个纪念馆。又据说是汪老的亲朋好友租了纪念馆的房子,开了汪曾祺菜馆,叫做祺菜馆。</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老先生十几岁从高邮去了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等人。解放后在北京京剧团工作,当年文人圈子不大,北京大师云集,因此认识很多名人。真正走上社会是因为文革,主席夫人江青同志抓革命样板戏,京剧团有几个人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改名《沙家浜》。汪老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当年如果样板戏一直搞下去,汪老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关汉卿呢?显然不可能,政治氛围和汪老的写作套路都限制了或者关上了门。</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汪老似乎入了另册,但是时间不很长,是锥子终将破布而出。</p> <p class="ql-block">80年初,《大淖记事》《受戒》等等小小说破空而出,文人的人脉不可小视,当年你敢写还得要有人敢帮你发在文学杂志上吧?</p> <p class="ql-block">汪老的文章出了名,可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文章里面多有涉及吃的内容,因此有文坛美食家美誉。毕竟文人好吃的多,吃了写出来的不多--假清高,不愿堕于小道。厨师有烹饪绝技,又不能笔下生花。这下汪老的美食文就弥足珍贵,名声远播。揣摩研究后,祺菜馆应运而生,菜式独特,耳目一新,性价比高--油条切成段,两边涂上一点肉泥也是一个菜。叫做油条揣斩肉。</p> <p class="ql-block">油条揣斩肉</p> <p class="ql-block">汪豆腐</p> <p class="ql-block">野杂鱼,长江禁捕以后成了稀缺产品。</p> <p class="ql-block">蒲包肉</p> <p class="ql-block">清蒸白鱼</p> <p class="ql-block">咸鸭蛋</p> <p class="ql-block">红烧湖滩放养鹅</p> <p class="ql-block">红烧黑猪肉</p> <p class="ql-block">鱼圆汤</p> <p class="ql-block">祺菜馆菜肴性价比超高,味道不错,有机会可以一试。</p> <p class="ql-block">其间名人字画也可以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