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文/惜墨

惜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学诗,无以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惜墨</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辑录了距今两千五六百年前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因此,古人往往举其整数,称它为“诗三百”或“三百篇”。在先秦时代,这部诗集的正式名称是《诗》,并无“经”的尊号。所谓《诗经》,则是后世儒家学者把它推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最早尊《诗》为“经”的是战国后期的儒家学派大师荀子(见《荀子•劝学篇》),但并未在当时得到普遍承认;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于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诗》始被官方正式确认为“经”。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五经》云:“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被尊为“经”,“三百篇”成了封建政治与伦理观念的形象图解,其文学价值与美学意义被经学家的断章取义与歪曲附会所掩盖了。可见,《诗》有幸完好地保存至今,是以其本来面貌被长期漠视的苛刻代价换取的。</p><p class="ql-block"> 《诗经》编辑成书于春秋中叶,被儒家奉为“六艺”之一。原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这么分类,依据的是作品的音乐特点(《诗经》中的诗全为乐歌,即配乐歌唱的歌词)。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有十五部分,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诗;“雅”分小雅、大雅,共一百零五首诗;“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首诗。</p><p class="ql-block"> 《诗经》犹如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及民俗风情的各种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诗经》“风”和“小雅”代表了这部诗歌总集的最高的文学成就。《诗经》中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诗篇,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作品内容十分丰富,举凡阶级关系、兵役徭役、爱情婚姻、生产劳动、伦理道德、历史事件、礼仪习尚、部族矛盾、宗法天命、祭祀宴饮等,都有具体描绘,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p><p class="ql-block"> 《诗经》作品多为四言诗,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用重章叠音,音韵和谐,词汇丰富,章法严谨。《诗经》堪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和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