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  1,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一千年来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的创世传说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说明作为彝语支的各集团,从古代以来便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在古代,他们属于同一族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的部落集团,后来才形成单一民族。</p><p class="ql-block"> 恕江地区的傈傈族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还保存着明显的氏族制度和图腾崇拜,在这些氏族中有几个氏族各称及其图腾崇拜形式和大小凉山的彝族氏族名称和图腾制度基本相似。如虎、竹、鱼等氏族。氏族是按血缘亲属关系组成的集团,非本氏族成员是,不能釆用相同的氏族名称和氏族图腾的,因为氏族成员都公认他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  2,关于傈傈族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 •名类》:“栗栗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邛)、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所谓“栗粟两姓蛮"即今傈僳族先民,“雷蛮″可能是今纳西族一支,即今丽江、中甸一带自称为“吕些"的纳西族:“梦蛮"即今纳西族,至今分布在宁蒗、盐源、盐边等地。《蛮书》的这段记载比较准确地记述了傈僳族和纳西族先民在一千二百年多年前的地理分布状况,并把他们(傈僳)同其他部落集团区分开来。</p><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文献上很少有关傈僳族的记载。北宋立国后默认大渡河以西为大理国管辖之地,极少过问这一区域的政事。南宋偏安无暇远顾西南,因此在四百余年间,关于这一区域的记载较少。</p><p class="ql-block"> 据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有名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亊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草木之根,给以日食:岁输官者,唯皮张耳。″这段记载表明。时人认为傈僳族属于′‘罗罗别种″即彝族的一支;傈僳族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以狩猎、釆集生活为主。</p> <p class="ql-block">  3,傈傈语称一群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为“初俄″,即氏族,各个氏族有自已的名称。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有虎、熊、猴、蛇、羊、鱼、鸡、蜂、荞、麻等十八个氏族。氏族组织是傈僳族社会重要的联系纽带。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由于战乱、迁徙频繁,其氏族组织逐渐趋于解体。定居怒江地区后,各个氏族散居各地,原来的氏族组织很难得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以及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己经很淡漠了,只有在进行具有血族复仇性质的械斗时。才显其血缘维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家族及村社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傈僳语称家族为“体俄"。家族有自已的姓氏,有自已的小聚居区域和耕地。有本家族的“鬼树"和公共墓地。各个家族都有自已的家族长。家族成员间在经济上保持着伙有土地,共同耕作;在生活上则保持互助盖房、換工协作、杀猪共食、男女婚嫁共同出婚礼、共同吃财礼、共负债务和共同承担血亲复仇的义务等。各个家族就是通过以上这些经济上的合作和生活上的互助,自然地、传统地把整个家族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较为紧密的社会基层组织。</p> <p class="ql-block">  4,傈僳语称村寨为“卡",意即由一群血亲关系相近的人们共同体所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每个村社保持看相对的独立性。村社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情况:以一个氏族内的一个大家族为单位组成,由氏族内的两个家族或多个家族联合组成;由几个不同氏族的家族混杂组成。各个村社有自己的公共耕地,本村社成员均有权开垦和使用。同一村社成员间有互相协作的义务。特别是在向土司缴纳贡礼或村社间发生械斗时,这种原始的互助关系更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村社都有一个公认的头人,而较大的村寨则有几个家族长中公推一个威信较高的担任头人,头人称为“实帕"。由于村社成员在经济上享有的自由平等以及各家族组织的相对独立,所以这类村社头人的形成,往往既不能靠世袭,也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拥戴享有威望的老人担任。其职责是对内排解纠纷,领导生产,主持祭祀,对外宣布械斗,缔结盟约,催缴贡礼,派遣夫役等。</p><p class="ql-block"> 在土司统治时期,傈僳族各村寨头人多被指派为大、小伙头,民国时称区、乡、保长。</p> <p class="ql-block">  5,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个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各种方言、土语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方言之间对话无障碍。</p><p class="ql-block"> 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历史上傈僳族没有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结绳记事。二十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创制了共有1030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第二种文字,即老傈僳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p><p class="ql-block">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中国境内的傈僳族总人口数1261311人。</p> <p class="ql-block">  6,傈僳族群众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基本内容,以遇疾病灾害时杀牲祭祀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存在于傈僳族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怒江,部分傈僳族群众转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等都为“神灵″或“鬼魂″所支配。因而,山有山灵、树有树鬼、水有水神,几乎一切自然现象都成了他们信奉和崇拜的对象。他们把神鬼分成若干类。主要的鬼灵有院坝鬼、家鬼、山鬼、水鬼三十多种。所有这些,都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统治人们外在的強制力,在他们头脑中的虚妄反应。也是历史时期傈僳族先民在与自然和社会抗争时一种软弱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鬼神观念简单独特。一方面,认为世间万物有灵,相信宇宙中一切都是由天神(米斯)和精灵(尼)所支配和左右,因为敬畏“米斯"和众“尼"对它们进行祭祀;另一方面,在祭祀过程中,又显示出一种蔑视,用言辞严历地抨击“尼″。如干旱时祭龙祈雨,如再旱则举行骂龙仪式;有人生病时先祈求诸“尼″,再不愈则骂“尼″,驱“尼″治病等。如今,傈僳族人们在宗教信仰自由前提下,基督教因此又得到较大传播。现已成为怒江地区大部份傈僳族群众信仰面较广的宗教。</p> <p class="ql-block">  7,傈傈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怒江地区及四川盐边一带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丽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区的住房则以土木结构为主。竹篾房又称“千脚落地房",建筑时先在斜坡上竖立几十根木桩,在木桩上面铺盖木板,四周围以竹篾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p><p class="ql-block"> 屋内一般分为两间,进门第一间为客室,屋中央设一大火塘,上面置铁三角架或用三块石头,作为烧饭时的支撑,客至都是围着火塘而坐。第二间为男女臥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若子女结婚,有的另盖新房,有的将房屋面积扩大,父母住内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厩。</p><p class="ql-block"> 散居在兰坪、维西一带的傈僳族,大多喜欢住木楞房。这种房屋的形状很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五米,粗20厘米的木楞横架而成。其法;将长度相等的圆木两端破成凹凸型。然后交叠成长方形作墙壁,四壁着地托住房粱,用横木固定。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铁钉,也不留一絲缝隙,可谓巧夺天工。房屋较大的分为两间。小的仅一间,常在侧面开门,中间置火塘。家人即围火塘而卧。屋顶用木板覆盖,用石头紧压木板以防滑落。</p> <p class="ql-block">  8,接亲队伍起程前,男方家要请一位,辈份高,懂礼仪的阿巴莫(老人)请“娃拿扒"念祝福词,祭告家神和祖先,同时给“娃拿扒″身上挂一条红麻布做为领亲的标志。之后接亲的队伍便可以起程了。到达女方家门时,女方家的女人们阻挡“娃拿扒"进门,表示对新娘出嫁的挽留。经过唇枪舌剑之后才准许新郎进屋,这时的新娘也由“阿巴莫"来念祝福词,再挂一条领亲麻布,并将两条麻布拴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招待接亲客人外,新娘的伴娘和嘎玛(女歌手)坐一方,“娃拿扒"及助阿巴莫(男方请来的歌手)坐在一方,双方边喝酒边对歌。这时候的新娘己被伴娘们打扮的漂漂亮亮,伴娘为新娘裹上头帕,裹法和平时包头帕不一样,新娘的头帕很大,包得象车轮一般的头帕,再盖上盖头。傈僳族的陪嫁物极简单,数件头帕、二件衣物一床棉被而已。头帕是娘家亲戚送的,头帕长一丈二尺长的麻布,有时候要把亲友送的头帕都裏在头上,多者达到十条,至始盖头硕大无比,新娘虽被箍得头痛欲裂,也只好默默忍耐。</p><p class="ql-block"> 新娘叩拜父母随“娃拿扒"送亲、接亲队伍起行。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意思的事,新娘子的父母必须有一人来送亲。大家跟在新娘子后面,一路欢歌笑语,队伍里的歌声传的很远很远。“娃拿扒″和“嘎玛"也在唱,唱婚姻历程的艰辛,唱幸福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9,进男方家门前稍亊休息一下,这时又要给新娘盖上盖头,恢复原状。欲进家门前众女伴在新娘头上,撑起被盖把新娘的头遮住,被男方家抢去被盖后才进屋。</p><p class="ql-block"> 迎亲仪式由“娃拿扒″和伴娘跳舞、吹奏芦笙而告一段落。然后男家摆起盛大的酒宴招待宾客,婚宴以后新郎、新娘将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前,先由男女双方亲朋赠送新郎、新娘一些礼金,并喝两碗并作一碗的喜酒,称为喝:“请拜酒″然后逐一丢下请拜钱。届时、新郎新娘并排站着,面前放一簸箕,拜钱就丢在簸箕里,投钱按辈高低十元、二十元不等,更多的钱随意丢,表示对新人的祝福。每丢一次钱,新郎新娘即跪下叩头还礼,并敬酒答谢。</p><p class="ql-block"> 拜堂在正堂内进行,神龛上点松明子。贡羊头、四支羊腿。仪式由“娃拿扒″主持,拜堂之后由“娃拿扒”为新人另起各字。这时新人双双跪在草席上,“阿巴莫"端起酒祈讨吉利的封赠语,新人饮酒。“娃拿扒″并将煮熟的羊肝分给众人吃,并不停的问:那位还没得到羊肝?至此一对新人才走进正房,解下长衫揭去盖头!至此仪式才箅完成,新娘可以自由活动。当天晚上全村的人及外来客人将集中在一处大的院落中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直至通霄。</p> <p class="ql-block">  10,新中国成立以前。怒江地区的大部分傈僳族男女都穿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能穿棉布衣服。</p><p class="ql-block"> 僳僳族妇女的服装样式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长及脚踝,裙折很多;另一种着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或贝、蚌等饰品压住。有的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极为美观。由于各地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又分黑、白、花僳僳三种。</p><p class="ql-block"> 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傈僳族语称这种胸饰为“拉白里底″。泸水一带的“黑傈僳″,妇女不穿长裙,上衣左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的“花傈僳",服饰较为鲜艳美观。妇女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多姿。</p><p class="ql-block"> 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膝,均以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辫缠于脑后。只有头人或富人家男子左耳戴一吊大红珊瑚,以示其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  11,傈僳族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体家庭;一般包括父母和未成婚的子女两代,儿子自结婚之日起或一年后便另建房屋。</p><p class="ql-block"> 按照傈傈族的习惯,幼子与独子不与父母分居,并享有父母的最后财产继承权,因此长子次子必须与父母分居,才能为幼子的财产继承创造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 老年夫妇无子女。可以收养子。一般是优先招近亲,个别也容许招其他氏族的。养子可以享有财产继承权;如果老死后无子,财产归本家族中最亲的一支所有;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如招赘,赘婿经氏族同意可继承财产。如女儿外嫁仅能分到母亲的一串挂珠和一些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12,春节期间,怒江峽谷的傈傈族人还有“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前往“春浴″的男男女女都要带着年食、行李在温泉不远的地方搭起竹堋,或找岩洞歇息。一般都要在温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认为这样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劳动生产。早在一百多年前,在有温泉的地区,这一民俗节日便以形成,又称“澡塘会″。</p><p class="ql-block"> 德宏、腾冲的傈僳族群众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有“下火海"、“打火滚″、“洗火脸″、“拉火链″等表演:第二天表演传统的“上刀山″。把三十二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四丈的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p><p class="ql-block"> “收获"也是傈僳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新谷、玉米开始收获时。家家户户煮酒尝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广场高烧篝火,老人弹琵琶、月琴、边唱边跳,讲述远古的历史。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蹈,边跳边喝水酒,歌舞达旦,尽欢而散。</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