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久置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漫步云海涧

<p>临床样本在分析检测前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很多时候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了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多数标本在采集后不能很快送检,导致部分标本会耽误很多时间。而作为检验人员,对于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对不同项目结果产生的影响要有一定的了解,当产生与病人病情不符的结果时,以方便及时跟大夫沟通,及时复查纠正,防止结果报错的情况发生。</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span></p><p>1. 血糖:室温下血液标本GLU每小时约降解5%,主要原因是葡萄糖的酵解作用和细胞对糖的消耗吸收。血液离体后,糖酵解为红细胞供给能量,细菌分解葡萄糖,白细胞降解酶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糖浓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p><p>2. 电解质:随着血液离体时间的延长,由于ATP产生障碍、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离子发生细胞内外的转移,4小时后K+、Na+水平升高,放置8小时后发生较大程度的波动。</p><p>3. 肝功能指标:血样样本放置4小时后,AST和ALP增高,TBIL和ALT下降。主要由于红细胞中的AST等因子可转移至细胞外引起酶活性升高,加速红细胞裂解,而TBIL可随着胆红质被氧化,因此导致细胞因子水平异常。</p><p>4. 肾功能指标:血Scr不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而血BUN和β2-微球蛋白明显下降,可能由于脂蛋白的胆固醇在放置过程中脂蛋白颗粒结构发生了改变甚至裂解,因此BUN和β2-微球蛋白水平随着血液离体时间增长而下降。</p><p>因此为了控制检验质量,应尽量在血液标本采集后两小时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清,放置4小时内完成生化指标的检测,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span></p><p>血常规样本混匀静置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差异最明显,PLT和NEU%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WBC则会因时间的延长而上升。</p><p>1. PLT随着静置时间延长而上升,因为静脉血离开人体进入EDTA抗凝管后全血环境及温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促使血小板的形态发生改变,同时血小板外膜逐步形成微小管游离端向外延伸形成丝状伪足,导致血小板的缠绕聚集,阻碍了血小板计数,造成了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现象。</p><p>2. 而血小板聚合体产物被计入白细胞计数范围,导致WBC计数呈现逐步上升趋势。NEU%的下降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的寿命较短,静置时间越长,死亡的数量越多。</p><p>3. 标本在4℃冷藏条件下,WBC、RBC和PLT可稳定48小时,白细胞分类可稳定8-10小时,而常温下建议6小时内进行检测,如需进行镜下白细胞分类,应在2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否则粒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span></p><p>当尿液标本在常温下静置时间超过2小时,Ucr、UA、TP 水平均会升高,红细胞计数降低。4℃下保存仍可发生明显变化。</p><p>1. 尿液标本中的红白细胞等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会发生低渗溶解,细胞中的有机物溶解于尿液标本中,导致TP、Ucr水平升高。</p><p>2.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尿液中的细菌不断繁殖,尿液呈碱性,标本可析出结晶,促进红细胞的溶解,导致红细胞计数下降。</p><p>3. 无论在常温或低温,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均可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越长尿液成分变化越大,因此尿液标本应在取样2小时内完成检测。</p> <p>综上所述,样本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科室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也是至关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