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7年,<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高瑞欣</span>的女儿高彦坤终于接到了父亲的烈士证,这距离父亲在朝鲜战场牺牲已经过去整整47年了。接到烈士证的那一刻,高彦坤喃喃自语:“父亲,你可以安息了,祖国人民没有忘记你,你是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彦坤从没见过父亲,高瑞欣是在她出生17天前牺牲的。很多人对于高瑞欣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可跟他一起牺牲的一个人,家喻户晓,名字叫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有人说,如果不是毛岸英,可能高瑞欣永远沉寂在历史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错也!志愿军197653名烈士都是伟大英雄,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高瑞欣牺牲时年仅23岁,他23岁的年轻生命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走上抗美援朝道路的?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都会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瑞欣,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安国市</span>石佛镇高街村。受到同村人参加革命的影响,高瑞欣年少时就抱有抗日救国的决心,他很努力学习。1941年6月,14岁的高瑞欣考入了冀中军区抗属子弟中学,两年后到<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延安</span>转入抗大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年少的高瑞欣来说,延安就是传奇一样的地方,他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的洗礼,最终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瑞欣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很快调到延安中央军委机关一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7年3月,彭德怀受命组建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他将原在军委一局工作的高瑞欣调到司令部作战科。从此,高瑞欣就跟随在彭德怀身边,负责电文起草、送阅等工作。这份工作很繁琐,需要耐心细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瑞欣只有初中文化,可他一有空就钻研语文,有几次发现了文稿上的错字、漏字,受到了彭德怀的表扬。同时,高瑞欣颇喜欢看军事书籍,他对部队里的武器数量、人数等都非常了解,成为司令部作战参谋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彭德怀询问,高瑞欣立即回答出来,还准确说出了部队的各项数字。彭德怀连连称赞:“小高!小高!本事真高!”高瑞欣却谦虚地说:“不!不!我什么都不高,和机关其他人相比,我就是一个小学生,我还要努力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本事都比我高。”</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喜欢下象棋,一有空就杀几盘。高瑞欣也喜欢下象棋,年少时在村庄里难遇敌手。彭德怀是上级领导,高瑞欣根本不管这一点,一旦两人对弈不管彼此身份、职务,一定要分个高下。</p><p class="ql-block">一次彭德怀赢了一局,他笑着说:“小高!小高!棋艺高!可惜个子难再高!”高瑞欣则立即回了一句,“赢棋的次数你多,棋艺高,可你的个子也比我高不了多少!今后也不会再长高!”这一番说辞,让现场围观人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在彭德怀心中,高瑞欣是一个前途无限的年轻人,缺少的只是战场上磨练。1949年2月,彭德怀赴西北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高瑞欣获得了7天假期,他决定回家探亲。高街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高瑞欣在村民心中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p><p class="ql-block">回乡后,高瑞欣在村民的介绍下,跟本村女孩李翠英订了婚。一年后,高瑞欣再次回乡探亲,跟李翠英结婚。两人婚礼简单热闹,全村人都来参加了。高瑞欣的弟弟高子刚说:“哥哥婚礼很热闹,我们全家人都为哥哥感到自豪。后来哥哥在部队来信说,他和嫂子在返回兰州途中,彭德怀在西安还热情招待了他们。”</p><p class="ql-block">然而,高瑞欣的婚礼成为了全家快乐的分界线。结婚前,高瑞欣全家对他无比期待,尤其定亲后,全家人都沉浸在幸福的生活里;结婚后,高瑞欣的牺牲给全家人带去了无尽的悲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瑞欣</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被紧急接到北京,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某种程度来说,这次会议改变了高瑞欣的命运。这次会议是关于出兵朝鲜的拍板会议,彭德怀力挺毛泽东出兵朝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德怀认为,“美国既要来侵略,我们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德怀还说:“我支持出兵,因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泽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22日,邓华跟彭德怀在朝鲜会面,彭德怀告诉他:“我跟金日成已经商量,志愿军司令部设立在大榆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榆洞位于朝鲜北部<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平安北道</span>,是一处四面环山的小山沟。山沟两侧有一些矿洞,在山脚下还有一些破旧的工棚,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个司令部就设在山沟西北角一座木板搭建的工棚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志愿军刚入朝,志愿军司令部工作繁重。彭德怀请示党中央后,决定立即将第13兵团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根据党中央安排,邓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分管干部工作和政治工作;洪学智任第二副司令员,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韩先楚任第三副司令员,不具体分工,主要到部队去督促检查作战问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志愿军司令部由一间独立铁皮顶木板墙的大房间隔成三间,中间一间是会议室,这里是召开重要作战会议的地方;东侧是彭德怀的办公室;西侧隔成两个小间,靠近南墙的一间是彭德怀的卧室,靠北墙的一间则是警卫通信值班室,高瑞欣来朝鲜后在此值班了几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志愿军司令部成立后,电报来往十分频繁,加上要处理的电文实在太多,彭德怀想到了高瑞欣。1950年11月上旬,高瑞欣接到彭德怀急电,让他立即入朝。面对怀孕即将临盆的妻子,高瑞欣毅然前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德怀、金日成等人在志愿军司令部防空洞前</p><p class="ql-block">11月17日,高瑞欣赶到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随即被任命为作战科参谋。据作战科科长郝汀后来说:“高瑞欣思想灵活,特别善于思考问题,尤其领会首长的意图快,完成任务坚决,从不犹豫,不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彭总带他去志司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再次看到高瑞欣时,彭德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小高你又来了!欢迎!欢迎!现在工作紧张,等哪天有空了我们拿象棋再来杀几盘,看看你的棋艺长进了多少。”但是,这盘棋两人再也没有机会下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岸英比高瑞欣大5岁,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翻译兼机要秘书。高瑞欣入朝仅8天就牺牲了,可他跟毛岸英还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高瑞欣和毛岸英都是新婚不久,很多地方谈得很投机。洪学智对两人说:“你们两个人这么投缘,想必上辈子就是兄弟吧。也真希望你俩这辈子再续前缘生生死死都在一起。”万万没想到,洪学智一语成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志愿军办公室主任是作战副处长成普兼任,他是高瑞欣的直接领导,办公室参谋有龚杰、徐亩元,以及彭德怀的机要秘书杨凤安,再加上毛岸英,共6人,每天安排两人昼夜值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从志愿军司令部进驻大榆洞后,敌人就侦测到这里发报电波频繁,于是不停地派出侦察机来这里侦测。对于这一情况,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多次致电志愿军司令部,要求他们研究防空问题,可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月24日,突然两架美军飞机来到大榆洞上空盘旋侦查。这次不像之前,这两架飞机没有投下炸弹。邓华和洪学智敏锐地觉察到事出反常,为保证彭德怀和司令部安全,当晚立即部署防空措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决定:自25日7时起,除了必须值班的人员外,一律到防空矿洞躲避。值班人员要在防空警报拉响时,立即离开办公室进入<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防空洞</span>。11月25日7时前,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除了值班人员外,所有人员进入了防空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和毛岸英</p><p class="ql-block">早饭过后,彭德怀像往常一样进入办公室办公。不久,防空警报响起,洪学智强拽着彭德怀进入50米外的防空洞里。两个小时后,敌机还没有来,毛岸英和高瑞欣就从防空洞回到办公室,准备与值班的成普、徐亩元商讨一些事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时,防空警报再次响起,四人立即躲入防空洞。等了一会,四架敌机并没有停留而是向北方飞去。大家误以为敌机向鸭绿江方向飞去,警觉性降低了,四人又回到办公室。然而,这四架飞机掉头直接飞到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上空,随即投下一百多枚凝固汽油燃烧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刹那间,成普大喊危险,高呼毛岸英、高瑞欣、徐亩元立即出来。徐亩元和成普靠近门口,最先逃了出来,而毛岸英和高瑞欣当时正在通过墙上地图了解敌情,距离房门较远,两人听到喊叫声已经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百多颗汽油弹掉落在房屋四周,顿时大火吞没了木板房子,两人壮烈牺牲。事实上,11月25日这天高瑞欣并没有值班任务,他也来到办公室完全是急于熟悉敌情,希望尽快了解敌我部队的番号、位置、行动方向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火破灭后,大家从灰烬中清理出两具遗骸,通过手表辨认其中一具是毛岸英。彭德怀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中午也没有吃饭,呆坐在防空洞里的桌子前。下午,彭德怀决定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告。这封电报仅一百多字,彭德怀却写了好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份电报的全文是:</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 25日16时”</blockquote><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报发出后,彭德怀又给<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西北军区</span>发电告知高瑞欣牺牲情况。彭德怀在电报中肯定其贡献,“高瑞欣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是有贡献的,望军区向其亲属予以慰问。”西北军区副司令张宗逊等人考虑商议,认为高瑞欣的妻子李翠英临近产期,决定暂时向她保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瑞欣牺牲17天后,女儿高彦坤出生。高瑞欣和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命人准备了两口棺材,将两人合葬在大榆洞一处山坡上,坟冢前埋着刻着毛岸英、高瑞欣名字的砖块作为标志。也就是说,高瑞欣最初是和毛岸英下葬在一起,但后来朝鲜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里并没有发现高瑞欣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恩来最先看到彭德怀的电报,考虑到毛泽东正在感冒,加上日夜不停指挥第一次战役,他决定暂时将这份电报压下来。对于毛泽东来说,他对毛岸英寄予厚望,在去朝鲜之前,毛岸英已经在北京一座工厂里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出兵朝鲜中央内部有不同的意见,当时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而对手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作为国家领袖,毛泽东深知如果自己的儿子去了朝鲜战场,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对志愿军起到巨大鼓舞作用。毛泽东后来说:“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更何况,当毛岸英得知出兵朝鲜后,第一时间向父亲提出要去朝鲜,毛泽东对此非常欣慰。毛岸英牺牲37天后,周恩来才把彭德怀的电报送给他看。周恩来还附写了一封信:</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席、江青同志: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blockquote><p class="ql-block">从周恩来这封信可以看出,他对高瑞欣评价很高,称他是“一个很好的参谋。”高瑞欣牺牲几个月后,妻子李翠英终于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她悲伤欲绝,直接昏倒在地。苏醒后,李翠英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她知道自己丈夫是一位大英雄,自己有义务一定要把女儿抚养长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2年11月25日,高瑞欣牺牲两周年,志愿军司令部与政治部联署给他颁发了代号001的“革命军人牺牲证书”。当高瑞欣弟弟高子刚接到牺牲证明书时,全家人再次陷入了悲痛思念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德怀对李翠英非常牵挂,后来得知她进入中学学习,还跟军区司令部干部杨守信重新组成了家庭。彭德怀内心得到了一丝宽慰,喃喃自语:“应该如此,应该如此,这样我就放心了,小高九泉之下也安息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从此之后高瑞欣被“遗忘”了47年。1955年,毛岸英迁葬到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还立了大理石塑像,墓碑上镌刻“毛岸英同志之墓”。成普在凭吊回国后,专程向彭德怀汇报了这件事,说是在桧仓郡烈士陵园没看到高瑞欣的墓地。彭德怀听了没有说话,可他脸色露出的诧异,似乎有难言之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彭德怀曾转给周恩来一封关于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电文,他清楚地写道:</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总理:昨二十三日赖传珠同志拟一电稿收到,毛岸英尸骨运北京,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立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blockquote><p class="ql-block">高瑞欣起初跟毛岸英合葬,后来为何有没有,他究竟有没有迁葬,就不得而知了。1997年,央视播出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剧中出现了高瑞欣和毛岸英初次见面的镜头,这让高子刚很震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剧中,毛岸英问:“家里有几口人啊?”高瑞欣笑着说:“父母,弟弟,还有和俺刚结一年的媳妇。”高瑞欣还用手比划了一下,意思媳妇怀孕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瑞欣反问:“你呢?”毛岸英说:“我也刚结婚一年。”话音未落,两人就被烈火吞没了。直到此刻,高子刚才知道哥哥是跟毛岸英一起牺牲了,这才是真相。那一刻,高子刚立即决定一定要告诉侄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和叔叔一样,得知真相那一刻,高彦坤立即询问母亲。李翠英告诉女儿,他亲生父亲确实叫高瑞欣,也是在朝鲜牺牲的,但是怎么牺牲的也是现在才知道。也许不愿回忆那段往事,李翠英告诉女儿不要跟别人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彦坤根本不听劝,私下里开始寻找知情人,最终找到了跟父亲同窗好友王亚志。经过一番努力,高彦坤终于确认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大英雄,当年深受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的欣赏,她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这样,高瑞欣再次回到了人们视野里。上世纪90年代,有传言毛岸英和高瑞欣是因为炒蛋炒饭牺牲的。支持这个说法的最大“证据”是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杨迪</span>的回忆录,说的是毛岸英和高瑞欣两人前一晚熬夜没吃早饭,所以就去炒蛋炒饭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司令部里根本就没有灶具。成普作为幸存者,当高彦坤写信询问真相后,成普回信驳斥“蛋炒饭”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作战室既没有鸡蛋,也没有炒饭的锅瓢炒勺,也没有油盐之类。如果要煮鸡蛋,到炊事班的灶房才行。作战室是指挥打仗的地方,不具备这些东西。”</p><p class="ql-block">成普回信说得很明确,但还是有很多细节没有说明。由于成普是父亲牺牲第一见证人,高彦坤不止一次想去拜访他,奈何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成为高彦坤一个遗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彦坤还有一个遗憾,就是不知道父亲的墓地究竟在哪里。高彦坤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父亲是跟毛岸英合葬在一起,还是孤零零安眠在大榆洞的山坡上?”高彦坤不能做什么,只是每年父亲的忌日,给他烧一些纸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纵观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千千万万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牺牲在那里。或许今人不知道,毛泽东高瞻远瞩,战士们英勇顽强,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替后人承担一切,以战止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谨以此文纪念和毛岸英一同牺牲的高瑞欣烈士。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他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p><p class="ql-block">(转自网络 感谢原创)</p>